今天剧不终姐的一篇文章发到大号上,好评如潮,但相对那些动不动爆款的鸡汤文而言,十多万的阅读量却并不高。姐自嘲说,可能是我文章跟你们读者年龄层相距有点远吧?
但我并不这么看。那种带有强烈情绪的谩骂,让人在短时间内眩晕的鸡汤,他们像是街头的吵架事件一样,能够迅速地围拢一群人驻足,围观,品头论足。
而一篇温暖,走心,带有深度思考的稿子则像是地铁口卖唱的流浪艺人,他们固然也能吸引一群人,但天地悠悠过客匆匆,真正驻足停留,静下心来听一首好歌的人终究是少数。
所以真正高质量文章阅读量高不了,而文字功底一般,整天研究如何迎合,激发读者情绪的毒鸡汤,辣鸡汤,八卦,却一爆一个准,这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传播学传播规律和心理学的。并且无可厚非。
但是是不是为了追求量我们也要去骂人,去要让自己去制造噱头呢?
不是。八卦的东西,街头吵架的事件,终究只是过眼云烟,来得快,围观的人多,但散得也快,事件本身和围观者并不构成事件之外的任何关系。
但街头歌手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传递一种温暖,传递一种价值观,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一时之间他可能只有三五个人关注,七八个人倾听,但只要长久地站立在一个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品牌,一个文化现象,一个城市的风景线。有很多国外的城市,街头艺人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包容和开放的象征,成为游客们必须要去欣赏的一景。
做娱乐,做八卦,做鸡汤有没有价值?有。吸引关注度也高。但是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每个人对于价值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想要些不一样的价值,就得耐得住一些寂寞,抗拒得了一些诱惑。
前段时间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迎合读者还是应该引领读者。不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我们都当然负有引领时代潮流的职责,这是媒体人应该担负的职责。
《新周刊》发了一篇关于各地人喜欢看什么书的文,后台有人留言说,不喜欢你们这种调调,书无贵贱,小编回复说,不,书有贵贱。
书当然有贵贱,文自然也有贵贱。只不过在这个流量为价值衡量标准的时代,文的贵贱暂时很难区分。但公道自在人心,眼睛最亮的人是群众,真正有品牌价值的文,是真正有回头客,也是真正能留得住回头客的。这也是为什么像新世相的号被封了之后,又能迅速地招兵买马,迅速壮大,因为在这个山头,他们立住了,他们的旗子插稳了。
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越是要坚持自己的格调。越是有自己的格调,越是能凸显自己的价值。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这个时代,太容易腐朽,太容易经不起推敲,等到时辰一到,该倒塌的倒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正能留下来的,能传世,能让人慰藉的,才能真正称得上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