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石禄生二三事
◆ ◆ ◆
文 | 梁野君
1
在一般人眼里,收藏家们是一个神秘的群体,独特的存在。
在我认识石禄生先生以前,笔者仅“认识”两个收藏大家级别的人物:马未都,一个大众偶像级的专业收藏名家;刘益谦,一个用两亿多元竞拍鸡缸杯的“疯子”,他此外还竞拍过多件数亿元级的古玩艺术品。
马未都、刘益谦
我所说的“认识”,只是在媒体上听闻过,至于真人,我没有亲见。
后来机缘巧合,有幸认识了石禄生先生,这才恍然确信:原来收藏家这种不同于常人的神秘人士,真的在我们的身边存在;原来在我的家乡,福建武平县,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城,竟然有着不亚于名家级别的大收藏家。
是的,认识石禄生先生,颠覆了我对收藏家的所有想象。从那以后,我有了很多机会,近距离观摩和上手各种各样的古代藏品,以及接触收藏界的各式人等,渐渐地对中国收藏界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
于笔者个人而言,石禄生先生是我在以“旁观者”视角玩赏古代艺术品过程中的引路人,本人对各类历史器物的所有兴趣与感触,基本上都是受他启发而产生的。
在此意义上,笔者或许应该尊称其为老师(平时习惯了称呼他为石总)。故此,在本文以下部分,笔者谨以石老师之称谓,指代石禄生先生。
近期欣闻石老师逐渐收拢个人的其他企业与产业,专注于收藏事业,并有意依托其手中丰富的历史藏品资源,进军文博产业以及与古代艺术品相关的文化旅游、拍卖交易、数字版权等行业,甚有感触。
之所以为“欣闻”,是因据笔者所知,石老师收藏了三十年古代艺术品,除了世袭祖传的老物件坚持不卖以外,即便是经他本人之手淘来的藏品,也几乎都是只进不出。
阮元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屏风
对此,我等好事者常为之隐忧:“长此以往,再多的个人现金财富也不够玩收藏的。”
确实,收藏是个无底洞,就像石老师本人常说的“一入藏门深似海”。以藏养藏,是古玩界通行的法则。
石老师多年坚持只买不卖,一则出于他作为企业家实力雄厚;二则说明他完全出于兴趣才收藏,之前从没想通过收藏谋利。
显而易见,如今石老师终于想通了:藏品卖不卖另当别论,重要的是,不能让他手中贯穿上下五千年的庞博的历史器物资源长期闲置。
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21世纪中国梦的一部分,“让文物活起来”是坚定不移的国家文化战略。
历史藏品承载了太多的中华文化,全面盘活它们,大力发展民间文博或文旅产业,以及文化数字版权业务等,不但利国利民,也有利于收藏家自身的经济造血功能。
如是观之,笔者有理由为石老师个人的收藏战略调整而高兴。
在高兴的同时,也祝愿他从一个沉默低调的隐形大收藏家,真正转变为一个负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在文博领域风生水起的收藏事业家。
借此机会,笔者也顺便谈一谈我眼中的收藏家石禄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他在收藏领域的二三事。当然了,了解毕竟有限,所谈仅止于此,不及其他。
2
初识石老师,当然是因为他的收藏。他作为大收藏家的名头响亮由来已久,跟许多初识他的人一样,笔者也是慕名而去。
然后便得以见到他那蔚为大观的藏品陈列馆,后者带给观者的心理触动是不言而喻的,不啻是震撼,简直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之。
再后来就跟石老师逐渐熟络起来。伊始,与之交谈的话题大多跟他的匾额藏品有关。
因为对于我等收藏门外汉来说,那些瓷器、玉器、金银器等藏品实在过于晦涩深奥,那里是一个个浩瀚而未知的世界,着实摸不到门道,甚至听石老师讲解也觉得无趣,他便也不再跟我多说此类物件。
匾额则大不相同,那里有文字线索,只要按图索骥,耐心听石老师讲解,总能听得出一些门道,闻者彷佛亲手触摸了一段段历史,颇觉得有趣。
而我等听闻的兴趣,又进一步激发了石老师的长篇大论,他围绕一块匾额,几乎可以说上大半个小时。由此可见,他几乎对每一块匾额背后的历史,都研究透了。这一点,着实令我惊讶不已。
更令笔者惊讶的,是石老师本人对于匾额中隐藏的数字的敏感性。古代匾额中潜藏着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信息,而他对有关的历史年代数字等,经常张口就来。
笔者经查证资料比对发现,他说的年代数字大多是正确的。从此为石老师对数字的敏感性及其记忆力所折服。
数字敏感性与记忆力,通常是相关联的。一个人对数字敏感,意味着他的数学思维极强,逻辑性好,记忆力也强。
偶有两次与石老师等人打牌,发现他是属于那种能算清楚每一张牌的人,即记得住别人出的每一张牌,还能八九不离十地推算出别人手中还有什么牌。
这种数字算法技能,在打牌高手眼中未必稀罕,但在一般人眼里,俨然是牌神级别了。
特意强调这个事,是为了说明石老师的记忆力好。果不其然,他不但能记得住牌匾背后的千百个历史数字,经常还能对历史匾额、楹联、字板中载述的古文句子、诗词等,倒背如流,出口成章。仅此一项,足以令我辈凡夫仰望。
而这反过来也说明了,作为企业家的石禄生先生,并不是单纯用钱来搞收藏,而是用脑智慧来钻研藏品、享受收藏,后者才是他作为收藏家最大的本钱。
石老师的这一点特质,跟有些只顾砸金买东西的藏家相比,显然有着云泥之判,天壤之别。
作为收藏家的石禄生先生,还有一点令普通文化人叹服的,那就是他的金文造诣水平。
所谓金文,就是铸造在商周青铜器上的古代铭文,又称钟鼎文,略晚于甲骨文。
在一般人看来,金文无异于天书,目前在国内全部掌握金文者,不超过百人。
而石老师得益于古代器物收藏之便,加之潜心钻研,至少掌握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金文。这一点殊为难得,足以令吾辈难望其项背。
再后来,笔者受石老师的影响,也开始对牌匾之外的历史藏品感兴趣。
所谓“感兴趣”,仅仅是从欣赏的角度去观摩、上手;至于收藏历史物品,那显然不是我等经济承受能力范畴之内的事。
当然了,要摸到古玩的门道,尤其是上升到研究的高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是仅凭理论学习就能够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多年的淘宝“实战”,不断地花钱买教训,才能掌握古玩鉴赏的真章。
所以说,论古玩鉴赏,实非吾辈该去幻想之事。但不管怎样,经过石老师的言传身教,笔者多少还是习得了一些古玩欣赏的皮毛常识,在此一并向他致谢。
3
石老师的为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热情好客,朋友遍天下。在他看来,与之往来者皆朋友,不分三六九等。
哪怕是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到了石老师的会所拜访他,石老师照样百般热情地招呼人家,煮上一壶清茶,能与之恳谈上半天。
平心而论,石老师这种为人谦逊、平和、热情,且不以交往对象的身份取人的处世之道,一般人难以做到;何况石先生本人还是具有一定声望的企业家和收藏大家,如此待人,更显得他的真诚可贵。
毕竟,但凡是收藏家,普遍给人的印象是专注于器物,待人比较高傲、淡漠才符合人们的想象嘛。但是,石禄生先生完全颠覆了初识他的人,之前对他的想象。
但是呢,一个人性格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相对而言的。石老师在朋友们心目中的性格优点,在他的企业员工或合作伙伴的眼里,有时却成了不折不扣的缺点。何出此言?
在不少人看来,企业家嘛,都是做大事的,尤其是在石老师准备发展古玩相关的文博产业之时,他似乎应该多少端起点架子来,才更符合商业领袖的高端范儿。
对于此类建议,石老师不置可否,一笑而过。他倒也不是不愿端商业范儿,关键是性格平和才是真实的他,非让他装出“高逼格”的“闲人勿近”式的CEO范儿,那他就不是朋友们心目中的石禄生了。
久而久之,石老师同事们,也都接受了一个事实:收藏家石禄生不愿也不会去学收藏界相当常见的那套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高端”范儿,为人真诚和善是他的性格标签。其实,这不就是古代语境下的大儒范儿吗?
但石老师身边的亲友,同事,还是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感:待人真诚、平和、热情,也就罢了;但收藏圈子鱼龙混杂,外面的商业江湖更是复杂,石老师这种待人毫不设防的性格,会不会吃亏?
对此,石老师说了这么三点:一,他坚信,他与人为善,则人与之为善;二,他相信自己的眼力,尤其是涉及到古玩之时,自己的掌眼(注:收藏术语,意为鉴赏)水平过关才是王道,任何的猜测人心都是不必要的;三,如果不小心吃了亏,始终记得,归根结底,吃亏是福。
石老师的亲友听了他的一二三总结陈词,思忖再三,终究是感慨万千:石老师的处世境界,确非一般人能企及。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收藏之道不提,单单就石老师多年的企业家身份而言,运筹帷幄何尝不是他的强项?何况他是个数学与逻辑思维超强之人,一个真正洞穿事物本质的明白人。
但是话说回来,石老师的亲友,对他的隐忧也不全是多余。他们倒是不担心石老师会揣着糊涂吃亏,因为聪明如他,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他揣着明白吃亏,即心甘情愿地吃亏。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呢?
熟悉石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对新朋友都是热情似火的,言谈之间一旦感觉双方志同道合、电光火石,他就很容易引人为知己。万一对方开口向石老师索取藏品,或提出超过朋友之间合情范畴的要求,搞不好石老师头脑一热就答应了。
据石老师身边的人匿名告知,这种事以前出现过多次。之所以会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石老师为人热情、大方,讲朋友义气所致;但客观的原因,也是源于石老师本人是收藏大家,手里的藏品实在数不胜数,既然是自己有的东西,朋友开口要,能不给吗?这是石老师的交友逻辑。
实事求是,石老师待朋友肝胆,而他的朋友,大多数对他也是肝胆相照的。但有时候也会碰上个别不讲朋友逻辑的“好友”,向石老师要到了想要的藏品,或者说实现了某种不足为外人道的目的后,却不复往来了。
这种明亏吃多了,石老师的亲友当然要反对,而他自己也难免有懊恼的时候。时间久了,石老师也一改往日作风,不再仅凭三言两语就认定一个真朋友,并定下一个原则:值得以藏品相赠的朋友,不会主动索取;但凡是对方开口索取的,尤其是新朋友,谨慎处之。如此,石老师的亲友也松了一口气。
笔者近期因故与石老师相处了一段时间,也跟他走了一些地方。所到之处,总有诸多当地的藏友慕名而来,请他吃饭的,约他喝茶的,不胜枚举。
在很多场合,他都是那个收藏家堆里的中心人物。笔者不免感慨:石老师果真是福建收藏界中的贤人智者。由此,谨作此文,以为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