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又翻看君姐的《一路修行做老师》,再次看了其中的《“教研“和”考研”都需研》,心生很多感触。经历过各种大考小考之后,对君姐说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打架的状况还会长期存在”深有体会,回忆短短三年教育生涯的坎坷,深深地记住君姐的话:“既要进行教学研究,也要进行考试研究。生存和发展,哪一样都不能丢下!”
我们学校一个学期至少要进行四次统一考试:月考、期中、月考、期末。每一次考试都弄得很严肃,分数出来之后平均分排名,优秀率排名,有时校长还要在教师大会上分析,哪个班的平均分跟第一名的差多少,告诫这个班的老师应该努力了,要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而我,往往就是那个要“珍惜工作机会”的人。
由于研究生上的是教育专业,所以在工作之前看了太多的名师成名之后说:不要成为考试的机器,不要只会教学生考试,不能只给学生做题,语文不能太功利化。一开始的时候,我信了,于是我把我的教育生涯想象得很美好。于是在第一年的时候,我不屑于给孩子们讲基础知识,不讲解题方法,不让他们做大量的练习。我花时间让他们课前演讲,带着他们阅读,结果成绩差得一塌糊涂。那个时候我痛苦地挣扎,为什么,我自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我自认为我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有想法的语文老师,和周围的人不一样。可是在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成绩就是一切,而我之前不关注的都是决定成绩的一切。我又想起肖培东老师演讲的时候说的话:“那个时候我是最勤奋的,印了很多很多卷子给他们写。”肖特告诉老师们,那样是错误的,不能够做那样的语文老师。可是当一个年轻老师没有任何经验就摒弃考试,那么他就会像我一样,让自己陷入迷失的深渊。于是,我完全调转了方向,看书的时间没有了,演讲的时间没有了。背书背书,做题做题,我又陷入了另外一种迷惘中。每次上课我都觉得是一种折磨,我觉得我在扼杀学生,亵渎语文。可是就算这样有针对性地训练,几次下来,还是那么多人不及格,平均分还是那么低。我又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我会陷入这样的僵局。
后来沉静下来好好思考,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学会考试,让学生有一个过硬的成绩,打好基础,这样才有资格谈其他的。一个只会考试的教师或许不是一个好教师,但是一个连学生成绩都没有办法提高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好教师。
我一开始就是太过于鄙视应试,结果把自己弄得很被动,让自己很痛苦。很多名师谈起自己当年走过的错误的道路时,都会告诫年轻的老师,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可是,一个年轻老师没有经历过考试的磨难,没有自己摸索出一套应付考试的方法,该如何在现在的教育大背景下生存下去?记得暑期湿地年会结束,东哥在群里说了一句话:一定要注重考试成绩。当时的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他是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说的这句话,没有考试成绩,一切都是零!其实,大部分的名师在成为名师之前,也曾花很多时间在考试上,交给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他们经历了这个过程,明白如何扎扎实实地抓好孩子们的基础,教会孩子们写字,教会孩子们做题,教会孩子们考试得高分,才有机会去想突破和创新。
所以,在经历过这几个学期考试的探索之后,我的思路日渐清晰了。我不再摒弃考试,摒弃做题。我在抓好孩子们的基础,教会孩子们考试技巧的同时,兼顾我的教育理想。这个学期,重视每一次默写听写,利用各种边角时间不断重复复习重点的知识,教孩子们一些“套路”。同时用整块的课堂时间深入课文,以前上课都是大板大板的笔记,现在尝试减少笔记,留更多的时间给孩子们思考和讨论。课堂上往往能出现很多我没有预设到的精彩。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更长了,因为要想如何深入课文,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课文,在阅读探讨中撞出火花,还要兼顾这篇课文的考试重点是什么,该如何平衡。虽然感觉比以前更加忙了,花的时间更多了,可是幸福感也慢慢变强烈了。
每次读君姐的书,总能给我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