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课,课上的非常出色,连听课的领导和教师都忘记了做纪录,都把自己当做了学生,课后一位听课教师就问这位历史老师"你准备这节课用了不少时间吧,不会低于一个小时吧"?历史老师说"我准备这节课用了一辈子,准确来说,我准备每节课都用了一辈子,但这个课题我的直接准备时间或者说现场准备时间是十五分钟"。
怎样为了一节课准备一辈子呢?其实就是读书,持续不断地读书,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扩充到大海,把应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变成沧海一粟,你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其他地方了,比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听课状态等。
老师的工作就像一条大河,要有源源不断的溪流汇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如此,才有新的知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等,指导自己的工作。一位专家说过,老师要传授学生不会的东西,不了解的东西,而大多数老师都在教授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都会的百分之九十多的知识,既浪费时间,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倒不如做一位指导型老师,只负责指导学生去探究那些他们不知道的知识。
做一位"懒惰"的老师,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我们国家提倡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自学能力才是让人终身学习的保障。如果老师一味地大包大揽,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缺少独自探究的机会,就难以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可以独自完成的学习,何不放手,信任学生,让他们独自去做呢?你只需旁观指导即可,自己也轻松,学生也能体会到"探幽揽胜"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