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如何改变?
我们在做出改变的时候,就先设定“我应该要变成怎么样”,最后往往都无疾而终。这种设定会我们在改变发生倦怠的时候,给自己施加非常大的压力,从而陷入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甚至就摆烂不再做出任何改变。
如果换一种思路去想:“如果我不改变,我会是怎么样的...”,把这些一条列出来。这些写出来的都是你没有改变会产生的后果。
当然你写完后也不需要立即做出改变的行动,但在你每次懊恼的时候,就不会是“我应该要变成怎么样”和“我做不到”这种的挣扎,而是“如果不改变,我就会是怎么样..."。
这种方法也可以避免我们去找任何的借口,去推卸责任。因为你已经知道了后果,而你不去做,那是你的选择。所以,你自己选择的就要自己去承担这个后果。
改变与目标设定
当我们想要改变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也是做改变过程中大多数半途而废的原因。
就像你在打一个游戏,却不知道你最终通关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哪怕是开放世界的游戏,设计师都会设立一条主线的任务,让你知道你应该要做什么。
在改变前不是会设定个“我应该要变成怎么样”的目标吗?它其实不算是个目标,而是一个指标。它是用来衡量的冷冰冰工具,是你需要到达的一个程度。
在游戏里,它就是你的任务板,你必须杀死多少多少的怪物,你要打败某个Boss就可以通关。于是你就会陷入无止境地重复刷怪。
那目标应该是什么?例如解决被囚禁的公主,然后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目标它不是冷冰冰的指标(任务条),而是一种完成后状态。
例如你设定的目标是今年想赚0.01个小目标,这个就是一个指标。如果转换一下:我想赚0.01个小目标,然后用这些钱去买130平的房子,按照自己的最喜欢的风格去装修,以后可以和喜欢的人一起住在这里。
其实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赚到0.01个小目标。如果用前者的语言模式,就是个冷冰冰的指标,它很容易失去动力,遇到任何的麻烦就会觉得不知道应该如何完成。而后者会因为强烈的画面感,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会一往无前地去挑战。
那根插在心上苦毒的刺
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经常会被“劝退”,不是因为遇到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因为受到什么打击,只因为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开启了。
自我保护原来是为了在遇到危险的一种防御机制,避免我们受到伤害。然而由于过去的经历会让这种自我保护变成一种应激反应。
产生这种反应可能是因为过去经历了他人的攻击(比如PUA、谩骂、惩罚等)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情绪、体验,我们虽然嘴上原谅了那个人,其实是把伤口隐藏起来(可能因为反抗不过或者反抗会带来更大的伤害等等);
还有一种是不会被觉察的自我攻击,例如因为无法反抗长辈从而转向攻击自己,将对外的攻击转向对内。自我攻击不仅仅是在肉体上的,更可怕的是看不到的内在自我攻击。这种攻击不能被外界觉察、且会长期持续地攻击。。
苦毒的症状有:持续的不满、立刻下判断(往往都是负面)、草率的定型观念(倾向区分为「好人」或「坏人」)、易怒不宽恕、自我辩护(我是对的,都是别人的错)、嫉妒(别人因为....所以过/做得比我好,不公平)、怨恨(别人遭遇不幸时,会暗自鸣鸣得意)、孤立(我不需要别人)
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一根隐隐插在心上的毒刺。如果不拔除掉,不仅会时不时的隐隐作痛,成为我们在改变的时候成为最大的一个障碍。它会告诉你自己说:你不行的,因为你以前就怎么样怎么样,一直劝退你自己,让你陷入不断的内耗当中。
总结
设定目标时不要“我应该变成怎么样”而是“如果我不改变,我就会怎么样“
设定的目标不要用”想要什么",而是用更详细的语言去描述实现后的场景是怎么样的。
要拔出你心中那根苦毒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