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习了【论语.里仁篇】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老师把这章分三段来解释文意,以便于大家理解。第一个小段是:“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喜爱仁道的人,也没有见过真正憎恶没有仁道的人。”喜欢仁道的人是好仁者,憎恶自己是一个不仁德的人,或者是憎恶不仁德的人叫恶不仁者。
第二小段是:“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子说:“真正喜欢仁道的人,他会专心一意地追寻仁道,他认为仁道是世界上最更珍贵的事情了。恶不仁者是指在实践仁道的过程之中,因为他憎恶了以后,他就不会让不仁道的事情加在他自己的身上。”
第三小段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说:“有人肯化一天的时间,用尽全部的力量、心力,在仁道上实践吗?我没有看到是因为力量不足而没有达成的。如果真的有这样子的人,但是我还没有见过。”
在学习中,老师要大家思维一下,自己是孔子提出的“好仁者”呢?还是“恶不仁者”?
我自己思维了一下,我是一个“好仁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学习【论语】,就是让我学习圣贤,照圣贤所说的去做,我有那个向往追求仁道的心,所以我是一个“好仁者”。
但是认真观察了一下,我是一个真正的“好仁者”吗?我平时在生活、工作中都会想什么呢?我会想着8点去上班,工作上几个小时,就开始吃饭了。然后出去晒晒太阳,午休一下。下午继续工作,下班后回家做饭。闲事刷刷手机,看看朋友圈,脑子里都是这些东西。即使想用闲暇时间读一本书,但脑子里是不会浮现出孔子那种“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不会想着去思维我的生命宗旨是什么?不会去探索生命的苦乐问题,不会去想如何让我的这一生的生命过得有意义。
我会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我自己对学习“时习”了吗?对学习感到快乐了吗?对我来讲,就好象是空口讲白话一样。而真正的好仁者他的心里状态是怎样呢?“好仁者,无以尚之。”他没有其它的事情了,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吸引他了,他在不断不断地去实践仁道,他心目中,脑筋中,就只有这个东西,全部精神的灌入进去。他会专心一意地追寻他的生命的理想,无终食之间违仁,所以我不是一个“好仁者”。
我应该是一个“恶不仁者”。通过近几年的学习,我发现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现在交友都很谨慎,会远离那些没有仁德的人,不会让不仁者的不良习气沾染我。
老师为什么让大家这样思维呢?
老师说:因为我们读圣贤书,就是在提升我们的生命。我们背《论语》、读《论语》,还有甚至于学《论语》、在用《论语》的过程,其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拿我们自己的心里状态,观察我们自己的心里状态,然后拿它跟文里面的圣贤的话去作对比,继而找到我们自己的问题所在,去改善它。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见解、内心的价值观,都会来引导自己整个日常生活上的行为。当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了解了以后,就会知道:我们哪里有问题,哪里要改善,我们的生命才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这就是思维观察的好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明白在学习后,要善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善于反省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善于跟圣贤作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在自己的问题所在,找到可以实践的方法,然后亦步亦趋的不断的努力,成为“好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