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柔弱处上,刚强处下。
“内在有多强大,外在就有多温柔;内在有多脆弱,外在就有多强硬。”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今天的课程学了夫妻关系的本质。
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两段关系,分别是这样的:
第一段是母婴关系。从出生到长大,我们从母亲身上分离,经历和体验的是一分为二,从一个整体到走向独立的过程。它让我们一生都在研究“分”的关系。那么一段成功的亲子关系就是渐行渐远,体面退出的。
第二段是夫妻关系。从结婚开始到人的死亡,两个人经历的是合二为一,从分离到整体、和而不同的过程。它让我们一生都在研究“合”的艺术。那么一段成功的夫妻关系就是合2为1,融为一体,彼此成为对方的灵魂伴侣和人生战场的盟友。
掌握和顺应这两段最重要的家庭关系中的内在规律,顺应它们所呈现的不同的形态,决定了我们的家庭婚姻生活能否获得一生的幸福。
所以,父母行父母的道,夫妻行夫妻的道,子女行子女的道,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保持关系的平衡,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齐家的本领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和成功的关键和桥梁。
而婚姻关系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存在,它必然就有组织运行的内在逻辑,也必须遵循这四大法则:1.价值对等,互相支撑。2.回归本位,各行其道。3.独立空间,保持自我。4.承载能力,修炼自己。
这几条法则的前提,是双方相爱和深爱。
因为爱,所以愿意为了对方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对对方的的承载力和托举力。这样的实际行动才是爱的最有力的表现。
这样的表现主要在2个方面:1.看清真相后的允许和接纳。本质就是打开心胸的过程。一个内心足够开阔的人,格局一定很大,并且一定能做成一番事业。相反,心胸狭隘的人是做不成什么事情的。2.看清真相后的引领和影响对方。其实就是看透对方家庭的本质,以及行为模式的真相,了结爱人的成长轨迹和各种行为习惯背后的惯性,找到他受伤的地方,悉心疗愈,并且最终带领对方完全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
这个过程是一个很考验耐心和爱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自己的过程。
当两个人磨合的过程中,遭遇了对方的很多错与对待,产生了矛盾和摩擦,我们应该借鉴道德经的法则: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努力用和平的方式这样处理问题:
首先要冷静和保持本我,不要被对方的情绪带动,做到先不生气,能够温柔而坚定的表达自己“不战”的态度。先把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用和气的方式交流。
其次,要看到对方负面行为背后呈现的2个真相:一是他想释放的是什么情绪?二是他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能看到这些原生家庭带给他的行为习惯在婚姻关系中的映射,你就能了结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是父母给予他的什么样的对待。也许是他从小被错与对待过,所以他的内心对相同的场景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而这种自我保护和情绪释放他是没有办法表达给他的父母的,因为他要孝要面子,所以他不能去反抗父母,只能把这种创伤情绪加倍的释放给配偶,以期从配偶身上“索取”从小没有被满足过的情感需求。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婚姻中都想被关注,被爱,被呵护,所有人都想在两性关系中被滋养,于是不停的向对方索取着。可是我们还不是足够的成熟,所以两个索取的人就像竞争对手,没有让步,没有体谅,关系越来越恶化。
而心理学上讲:“任何一段关系,必须有一个人是成熟的,甚至两个人都是成熟的才能维持下去”。而婚姻关系必须保持索取和给予的平衡才能长久,否则一方过度的索取,另一方过度的付出,没有情感的互相呵护和滋养,终究会走到头。
所以,接纳是所有美好的前提。
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接纳他的所有缺点和创伤,在互相沟通和陪伴中创造双方更多的连接点,才能产生共鸣,培养出深厚的默契和感情。
不允许、不接纳甚至试图改变对方是彼此痛苦的开始,也是婚姻失败的开始。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伴侣,我们不可能要求对方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对待我们。
追求完美,本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所以,宽容一些、大度一些,才是相处之道。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做到了不被对方情绪带着走,看到他背后的需求,能满足他的需求,并且也不忽略自己的需求,这样的两性关系才能长久。
有来有往、势均力敌,这样的爱才能长久。
看到爱人的痛苦,帮助他疗愈创伤本就是我们的职责。
夫妻关系的本质是母婴关系的延续和新生,只有一个人从母婴关系中分离出来了,他回归了社会属性,夫妻关系才真正开始,才会找到通向幸福的路。
而我们,要做的始终是正确的表达需求,正确的表达情感。
做好自己该做的,专注自身成长,给配偶和孩子做好榜样,提升自己的生命力、家长的生命力,不捆绑,不抱怨,永远给家人最好的一面,这才是夫妻之道,也是给孩子最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