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说中间转化过程,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是体现分析师功底的部分,也是最难教的部分。先说我曾经碰到的几个情况:
1、让新手分析师整理教育领域近些年出台的相关政策,等我看到他整理的政策列表里,发现只有教育部出台政策。(看到这里,不知你是否有发现问题?)我问他,为什么只有教育部出台的政策,国家其它部门没有教育相关的政策吗?他一脸无辜的回我,教育相关政策不就是教育部发布的吗?还有其它部门么?当我听到他这个回复的时候,我内心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作为分析师,这点基本的知识没有吗?话说回来,如果这类的基本知识/常识没有的话,我还真不知道该从何教起。
2、曾经QC一位新手分析师写的研究报告时,我发现他报告中喜欢使用一些比较极端的词,比如说XX增速极快、XX表现极好等之类的,我问他,增速达到多少,可以被认为是极快,具体要表现成什么样,能被认为极好,反正从你报告里的素材来看,好像并不能支撑你下的这个结论。那这里其实是需要分析师有一定的基础的,比如说看到几个产业,对比过几个产业,你大概就会有了一个比较的参照系,或者你没看过几个产业,考过CPA的话大概会知道当一个产业的增速能达到GDP增速的2倍时,那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还算是可以的。
3、QC分析师的报告时,发现经常copy媒体报道里的观点和语句,有时候这些语句本身逻辑和通顺度都有待考量,更别提整合的时候就更要大加修改了,但是分析师经常不管不顾直接copy,有时候甚至连错别字、标点符号都不改一下。
4、……
那即便是这样,是不是非科班出身、或者没啥基础的分析师就没有出路了呢?我觉得也不是,那如果要练就一些基本功,有几条:
1、多看多比较,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
所谓的辨别能力,也就是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这样你在看到一份报告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是扫一眼就行,还是要花点时间重点研究一下,而且也才能知道人家好,好在哪里?不好,不好在哪里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以前,我不会觉得这是个能力,或者说,我觉得这个不会是个问题,直到我在见识了一些分析师之后,我才觉得这是个问题。说要把PPT画的好看一点吧,人家觉得花花绿绿就是好看,搞得审美跟三线城市的大妈一样,就喜欢些个花花绿绿的衣服。你说人家这个吧,人家还不以为然。
对于这个吧,我觉得就是多看多比较。比如说,审美这块,那你就去看大牌的服装设计色彩是怎么搭的;报告,你就去看这个领域牛逼公司的报告是怎么展现和成文的;……总之,你得知道好的,大概会是什么样的,你才能知道你的差距在哪儿。
2、多储备经济学、管理学的一些模型
提到模型,应该会被很多分析师所诟病,尤其是一些被用烂了的分析模型,比如pest模型、swot模型、五力模型等等。确实是这样,研究报告写多了之后,会觉得这些模型都特别板,但我这里还是想说,对于新手分析师来说,了解、学习并且尝试使用这些模型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些模型给你提供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同时在你还不能全面把握问题之前,不至于漏掉一些重要的维度而自己没有考虑到。先刻板,再灵活,我觉得这是一个新手分析师的必经之路。
另外一个,就是关于模型的使用,我觉得就我看过的分析师用这些模型写的报告,很少有通过这些模型说透了的,大多数时候是在就着模型的每一个维度说到了就算了事,感觉并没有从模型中得到比较有价值的结论。但实际上我觉得对模型的运用是不能停留在生搬硬套的层面的,比如说一个模型,你要知道这个模型用来分析什么问题,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局限性,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以及对模型怎么做深入的解读,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把握到了模型。因为一个资深的分析师,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重点分析哪一个维度,并且对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而这往往是新手分析师所欠缺的。
3、解构几篇你觉得还不错的研究报告
我喜欢将写报告的过程当成一个讲故事的过程,而在这个报告的逻辑就在这个故事线中呈现。在逐渐构建自己分析产业逻辑之前,也就是在最初写报告的时候,模仿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找几篇你觉得别人分析的好的报告,解构它,这时候xmind就会派上用场,用这个软件帮助你把这个报告的逻辑抽丝剥茧的理出来,想想人家是怎么讲故事的,在每一个观点下面别人又是怎么论证的。解构个几篇下来,你自然就能总结出其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当然,如果真要解构透彻,其实还是蛮花时间的,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吧,这么解构下来,自己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当然,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你还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观点,这个形成的过程也有赖于你之前的专业知识和经历经验积累。但记住,分析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体系判断和观点。
有思想、能发表自己观点的人成长的最快!!!
那对于做产业研究的分析师来说,无论方法和工具有多少,其实一切的输出都要围绕你此份研究报告的研究目标和研究需求来定的,而新手分析师和成熟分析师最大的区别是成熟的分析师能在通用性的研究框架下灵活的运用这些模型和框架,并用自己的逻辑主线串成一份高质量的分析报告,既突出产业特点,同时也能抓住重点。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理想状态,实际情况是往往由于时间的有限性、资料的可得性以及成本的控制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很难将上面所阐述的点都要兼顾到,所以现实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以及面对自己研究素材的局限(比如国外数据的可得性,这与由于自身的方法方式不当的原因导致的研究素材不足不同),尽量的产出一份高质量的产业研究报告吧。
Mary@BJ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