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6月,孩子结束了十二年寒窗苦读,9月开始了大学生活。原以为成年了,家长和孩子应该都解放了,哪知道大学的第一个春节我的小心脏就被考验了一次。
从2019年春节前开始,孩子就在返校的焦虑情绪中纠结。
这种情绪之中有对自己高考成绩的沮丧、对学校的失望、对学校所在城市的失望、与高中同学对比的痛苦、对未来的恐惧、对亲人的不舍、分离的难过等等负面情绪,相互纠缠不清。
知道必须要开学,但又特别不想走;知道需要定计划,但又不想开始,拖拖拉拉地直到初六晚上,但最终还是痛哭了一场,将压抑的情绪释放了出来才开始行动。
2.
想想除了接纳理解她的这种情绪,还应该有一些方法帮助她消除恐惧,所以就选择了和她一起总结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体验和已经养成的好习惯。这样做除了可以转移注意力,提升信心,消除恐惧,也是教给她学会向自己学习的一种方法。
孩子自己的总结如下(由近及远回顾):
一、记录日志:
孩子:从高二暑假到高考之前一直坚持记录学习日记,虽然中间有间隔,但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明显。表现是一开始记录日记成绩就上升,一旦停止记录日记成绩就下降。
记录时充满干劲儿,对生活充满希望。不记录时心慌,心是浮躁的,沉不下去。不记录日志的时候,也可能在学习,但是效果不好。即便有时某一星期是浪费的,啥也没干,记录下来也有效果;即使学习不高效,也比没有记录强。
总之,记录学习日记对于稳定情绪,提升成绩是非常有帮助的。
妈妈:这个方法高三应用的那么好,那么有效果,对自己帮助那么大,为什么大一没有坚持下来呢?
孩子:我想可能是因为:
1.不记录的潜台词是不用记录也能很好。
2.逃避自己,不想面对虚度的光阴。
3.因为上学期考得不咋地,所以不想记录日志。大一下半学期继续记录。不记录的话 感觉日子过得乱,记录下来心安。
孩子:妈妈,你说为什么要记录日志?它的作用是什么?
妈妈:我自己也持续记录了将近两年,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我认为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在于:
1.将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图像化,具象化。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除非你把潜意识意识化,否则,它一直会指引着你的生活……然后,你说它是命运……
2.清空杂念,实现大脑主要功能,让大脑用来思考,提高运行速度。
3.提升专注力,静心。可以算是一种“写作禅”,就像练字、深呼吸、打坐一样。
4.记录生活轨迹,感知时间流逝,把握成长规律。
5.利用复盘,总结进步。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新学期加上月总结。还有情绪日记,了解自己的真实情感需求,全面认识自己。
二、记录“情绪曲线图” :
郁闷时把不高兴的事情写下来,对疏导情绪有帮助。高三时每周的“情绪曲线图”对了解情绪的变化很有帮助。接下来可以将“情绪曲线图”升级为“情绪日记”, 帮助自己找到真实的内心诉求。
三、学习物理的经历
高二物理特别不好。 当时教我们的物理老师很喜欢算日子,一上课就说离高考已经多少多少天了,吓得自己已经到了一听老师讲题就开始哭的地步。
物理成绩不好,导致其他科目也不好。高二暑假就在郑州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补习物理,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补习班两人同桌,她的物理成绩好。刚开始一看到她写物理题就崩溃,吓得自己写不下去,后来调整心态,学会在压力下成长。成绩逐渐赶上来了之后,情形变成自己写物理题的时候压迫得那个同学写不出来。
总之,这件事带来的感受是自己想学习的时候似乎还是挺能努力的。那个暑假物理进步特别快,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题外话:高三的化学老师就不吓唬我们,特别会给孩子做心理建设,有戏精的成分。总是对同学们说,不管以前怎样怎样,只要你高三按照我的方法学习,高考的化学肯定没问题,所以我们班在高三一年化学成绩都提升了很多。
四、锻炼身体:
高二上学期,成绩下滑,开始调整状态,进行体育锻炼。跑步之后状态好,思维比较清楚,人很瘦,心情也很愉快。跑步帮助自己度过了最艰难的一个学年。
五、学习篮球的经历
准备中考过程中,闺蜜有运动细胞,篮球打得很好,自己不行,压力挺大。暑期补习篮球课,训练下来挺有用,中招体育满分。这个能力直到高中体育课上还被体育老师拉出来示范,表扬自己运球的节奏很好。
看来经过科学的训练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的。
六、上课回答问题
初一,语文老师特别喜欢点我回答问题,碰巧点到了我超长发挥的那几次,从此老师另眼相看,极大了鼓舞了自己,所以上课比较积极,当时语文挺好的。可惜语文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就不教我们了。
七、朗读
初一住校,当时看了《穆斯林的葬礼》,没事时就在寝室朗读,获益良多。朗读带给我新的体验:一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书中的情感,二是参加了班级朗读比赛,成绩还不错,得到老师表扬,心里也很高兴。
八、小学和大学的经历
小学是最放飞自我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去尝试,想要什么就去争取。
初中、高中读的是名校,压力巨大,畏首畏尾,都快自闭了。
大学刚开学的前两个月也不错,看来自己想不自闭的时候,也能够放得开。只是不知道自己自信心的开关在哪里,需要找到自己的心灵按钮。
九、大一寒假学习了和面、做菜、化妆、包饺子等生活技能,做得有模有样,还是挺好的。
十二年的求学生涯,相信美好的记忆不只这么几条,好的习惯也不只这么几个,如何挖掘那就需要自己看到自己。写出来是为了教给孩子如何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才叫全面。
3.
为什么要总结,而且是反复总结?
因为这是自我训练的一种方式。训练打磨自己,持续不断的精进,要将一时的灵感训练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深入的能力,一种思维模式,就要学会向自己学习。
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修补匠”,教导他们认可修补的价值,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学会面对挑战,不能认为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就是失败。
一个懂得从错误中学习的人,就是在事情没有按照预期发展时也懂得如何适应和迭代,他们不会受限于旧的计划,而是让自己调查问题,允许自己尝试,结果很有可能是“捣鼓”出一个新东西来,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为什么会焦虑呢?
整个过程我也很焦虑,是因为我觉得孩子已经年满18周岁了,不再面临高考的压力,负面情绪这种事情应该有人提醒就应该能控制住的(想当然了)。这或许是高估了一个人学会真正学习的时间,或者说改变思维方式的时间,或者说深入了解自己的时间。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线性发展,都会有波动,何况我们是普通人。
想得多,做得少,目标多不专注就会焦虑。不明白事物发展规律就会焦虑。和孩子的谈话也让自己也成长了很多。
向内寻求力量,向外寻求连接。
孩子总结的好方法,好体验,并没有坚持下来,是碎片化的,是偶然现象,或者说是阶段性现象。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坚持,或者说不知道坚持下来有没有意义,或者受自己情绪影响,受对老师喜好的影响,根本原因还是没有长期目标,或者说长期目标不够坚定。
人,若是没有自己坚信的东西,隔一段时间总会怀疑或懈怠。 而寻找到自己的信仰,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统,这应该是终身的功课。
4.
今年整个事件的发展和高三那年春节(2018)惊人的相似。
2018年初六下午,孩子始终不肯面对即将开学的现实,我们一起做手工,讲笑话,读故事,等她心态平稳之后才开始制定计划,晚饭后又深入讨论了三个小时。初七早上孩子自己制定百日冲刺计划,随后返校。
2019年春节一样是初六晚上谈心,初七自己梳理。(初八晚上又交流探讨了几个小时,下篇文章再写出来吧。)
原以为过了高考,她的心态应该稳定很多。没想到大一寒假还是需要家长扶上马,送一程的。也许是孩子自我要求高,也许是刚上大学的适应期没过,只学了通识课程,还没有学习专业课,还找不到自己方向的原因。到了大学才理解,其实初中高中的目标相对比较简单,基本只有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升学。而大学是人生步入社会的“子宫时代”,学习主体变成了自己,需要主动学习,而学习的内容也不只是课本上的专业知识,需要全方位的成长。
就像吴军先生所说,大学期间需要将自己变成一个圆规,既可以画出来一个完整的圆,还需要有穿透纸背的那个尖,而这个过程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十二年在正规教育体制学习,单一的成绩考核,唯分数至上,让孩子丧失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几乎所有的信心都是建立在成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所谓的学习也只是知识性的学习,对于能力的训练极为缺乏,绝大部分行动是围绕着考试指挥棒来的,失去了自我求知,自我探索的欲望。随着高考的结束,破除十二年养成的思维模式,找到自我,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统和自我评价体系,学会真正的学习成为首要任务。
而实际上,以自己为学习主体的启蒙应该从小开始,因为思维方式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低估这个过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不能够脱离传统教育体制的家长们来说,最需要明确的一种方向是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体制的集体化教育和孩子个性化发展,让孩子拥有应对未来的能力。
而孩子们最需要学会的一种能力是学会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学习力”。
(2019.2.10初稿;2019.2.18修改、发酵;2019.2.19修改、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