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读到一篇外国杂志的文章,当学生学习了一些经济理论,他们会懂得解释市场现象;或者当学生学懂某种语言后,不只懂得拼写艰深的词汇,更懂得欣赏精彩文章,除了传意,也能传情。只懂搬字过纸并不足够,要学习,就要学习知识背后的系统及理解事物的方法,并学会在不同场合转换成适用思考模式,解决不同的难题。
教育制度却着重死记硬背,不单学生上到高中仍不时要默书,考公开考试的时候亦要多多少少记下一点旧试题的标准答案。知识量丰富的学生在过去是受欢迎的,但今时今日大部分城市人也拥有智能手机,Google犹如随身百科全书,「量」已经不重要——何况记下了的知识如果不能应用出来,又有何用?
在香港现行课程中,STEM教育是透过科学、科技及数学教育推动。常识科的学习内容,包含了科学与科技教育的基础知识。学校可在课程设计上,有计划地连系相关的学习元素,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就着日常生活问题,设计和拟定具体及有创意的解决方案,从而增强他们综合和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在规划和统筹与STEM相关的学习活动方面,课程统筹主任、常识科与计算机课的教师仍须加强协作,以进一步提升学与教的效能。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迅猛,三岁小孩如今也开始赶搭这趟列车,接触AI。这一代的孩子生于数码年代,自小接触不同的信息科技产品和互联网,是「数码原生代」。他们与新科技「互动」之余,亦需培养「创造」新科技的能力。
七岁以下的儿童理解能力和专注力不足,不鼓励家长送他们上编程课。但是更大的孩子应该接触编程,毕竟编程在日常生活无所不在,并非特定人群才需要认识。“就像这几年大家出门不用带钱包,背后需要计算机算法和程序设计,这些基本知识是孩子应该掌握的。”
可推广的活动方式
1.在课外活动中增加STEM活动,让有潜质的学生参与设计与成品制作。
2.善用整体课时中的弹性课时,以活动日的方式让全校学生参与STEM教育活动,既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也能扩阔他们的学习空间。
3.在课程中策划具整合作用,且跨学科的真实事例,让学生进行专题研习。学生既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也会从中驱动学生面对挑战的决心,发展他们的共通能力。
此外,常识科也会鼓励教师与学生善用编程,以丰富常识科的学习活动,例如:
喜欢玩人工智能的话应该会知道Google AIY Project的Vision Kit,这是让初学者接触人工智能图像辨识技术的产品。Google为这个产品准备不少试用教学及人脸辨识的学习模型,让大家可以学习创造及运用人工智能。
1.谷歌AIY Vision Kit(视觉套件)可以处理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 支持离线识别上千种常见物体(动物、植物)以及人脸、面部表情等。比如自带的Joy Detector,就能使用机器学习来检测人脸表情,比如微笑、皱眉等等。皱眉时按钮会变蓝色,微笑则变黄色。
若人脸的表情很夸张,设备会发出声音。假如相机看到多张人脸,它将评估每张人脸并计算每张人脸的喜悦分值。Vision Kit内里有Raspberry Pi Zero W、镜头、图像辨识板及接线,组装即玩。
2.Google AIY Voice Kit可以使你的 Raspberry Pi 化身成 Google Assistant ,简单一句 Ok Google 就能启动对答模式,帮你搜寻天气、地点、甚至货币汇率等等的即时资讯,同时同家可以自己编写出不同的程式,令它变成家居 IoT 终端,玩法千变万化。
3.为了更加方便用户使用, 还有帮助配套使用的 Android 版本 APP,能引导学生按照指导流程更便利的组装这些小工具。Google 官方表示,iOS 和 Chrome 版本的应用程序也将很快到来。另外,学生也可以去 Google AIY 网站上了解相关安装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