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核心内容
动机的三种定义:
1、理论性概念:动机是用来解释行为(特别是目标导向性行为)的发起、方向、强度、继续及质量。
2、假设性概念:动机是用来解释行为背后的原因。
3、一般性概念:动机指一般性的需求或是欲望,它能激发人的能量,从而促成一系列目的性行为的发起。
各种动机理论:
1、需求理论:对因为内在需求感到压力做出反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需求理论的典型代表。
2、行为强化理论:对外在强化及相关环境暗示做出反应
3、目标理论:在设定目标并做出协调时,既具有反应性,又具有前摄性,以满足需求和愿望。目标具有取向性,即做同一件事情,目标的取向可能不同。目标取向是指关于致力于成就相关行为目的的信念。也就是动机。
4、内在动机理论:自主决定目标,协调行为,以追求兴趣,获得满足感。
从将动机看成自感压力的反应,到将其看成是目标的自我决定和行动的自我调节。尽管各种内在动机理论也包含需求的概念,但它们把人描述成试图实现自身计划或目标的个体——人们做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做,而不是需要做。
5、自我决定理论,
动机行为可以是自我决定,也可以受外界控制。如果动机行为是自我决定的,那么,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而不是迫于某种内在需求或外在力量的压力(行为强化理论、需求理论都是指对压力的反应)。
标准的自主决定行为,是个体受到来源于自身意愿的内在动机而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不需要额外具有激励性的结果,其唯一必要的“回报”来自我们在实施行动时所体验到的乐趣和愉悦感。
满足以下三种心里需求时,可以促进这种内在动机的产生,1、自主性(自己决定做什么,怎样做)。2、胜任性(发展并且发挥技能以操控环境)。3、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关系归属到其他人群中)。
6、心流理论。
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充实、愉悦、满足等感觉。相比在休闲或娱乐等放松状态下,心流体验更容易发生在人们沉浸于扩展身体和心智技能的挑战性任务中。追求这种做事过程中的心流体验也可以成为做事的动机。
7、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看成是一种长期的习惯,如,看重学习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勤奋努力、善于思考,努力获得知识和技能。它不同于外在的、强化物驱动的动机,也不同于内在的、享受驱动的动机,虽然它可以与这两者同时存在。内在动机主要是指情感体验,学习动机主要是指认知体验
8、动机公式
动机=预期X 价值判断
人们愿意在一项活动中投入的努力(动机)取决于以下两项的乘积:1.他们对能够完成任务的预期(包括:完成任务的可能性预期、完成任务所带来回报的预期)。2.他们看重这些回报和参与这项活动的机会的程度,即价值判断。
激发动机的原则与策略概览
一、总体原则
1、专注于发展学生学习动机,将其作为首要原则。
2、要从帮助学生形成动机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联系学生学生现有动机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3、让教师本人及其课堂对学生产有吸引力。
4、权威型管理和社会化策略
5、将班级建成成员合作参与活动的学习社群。
6、重视掌握性学习目标和标准参照成绩目标,而不是同伴比较或绩效规避性目标。
7、教学内容有价值,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认可教学价值
8、教学内容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认可其价值。
9、兼顾学生动机中与期望相关和与价值相关的两个方面。
10、让学生知道老师关注他们的进步,并很愿意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和突破
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1、具有为成功所做的设计(通过合理努力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2、帮助学生设计目标、评估进步、并认识到努力和成果之间的联系
3、重视信息性反馈,而非成绩或学生之间比较
4、对成绩不理想但很努力的学生提供额外支持
5、对具有失败综合征问题的学生进行再社会化
6、帮助自我价值保护的学生将关注重点由绩效目标转换为学习目标
7、对后进生的态度进行再社会化,鼓励他们去实现适当的挑战性目标
三、通过外在奖励激发动机的策略
1、对学生根据绩效标准或改善标准而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或奖励(注意表达方式)
2、以鼓励学生喜爱学习的方式给予他们表扬、实施奖励。
3、让学生关注学习的工具性价值。
4、偶尔采用竞争的方法、但应使其去个性化,给予所有学生平等的成功机会,使他们专注于学习目标。
四、联系学生内在动机的策略
1、回应学生的自主需要,允许他们做出自我选择,鼓励他们做自主的学习者。
2、回应学生的胜任需要,重视具有以下特征的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出积极回应和能够直接反馈的机会,将游戏特征融合进学习活动,布置任务具有能力多样性、任务同一性、任务重要性的特征。
3、回应学生的关联需要,为他们提供与同伴合作,尤其是在纯粹合作学习形式下进行合作的频繁机会。
4、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兴趣。
5、通过加入模拟和虚构的因素,让传统的学习活动重现魅力。
6、做中学活动和思中学活动相结合。
五、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1、教师通过示范自己的学习动机,与学生沟通交流理想的预期和归因,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绩效焦虑,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学习动机的社会化(作为一般性的情况)。
2、通过经常性的热情和不时的强烈情绪(当教学内容特别重要,必须给予米请关注时 ),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预期。
3、通过以下方式激发情景性动机:引起好奇心或悬念;导致不一致或认知冲突;使抽象内容更具个性化、更具具体、更具耳熟能详;让学习任务具有趣味性、使人更加喜爱;引导学生自己形成学习动机。
4、通过以下方式为学生的努力提供支架化帮助:讲清学习目标并且提供先行元素;安排提问和活动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核心观点;示范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思考和问题解决;引起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并且使他们能够控制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教会学生意志控制策略。
5、通过以下方式使缺乏兴趣的学生态度和行为再社会化:培养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并且利用这种关系开展教学;采用契约和激励系统;发现他们的现有兴趣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帮助他们形成并且保持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对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行社会化。
六、适应学生的个人需要
1、在可行的情况下包容每个学生的喜好。这些不同喜好的基础是:他们认知或学习风格的差异;与能力相关的能力与需要的差异;与年龄和性别相关的兴趣上的差异;可能与社会阶层、种族或民族相关联的家庭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2、在包容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长期利益最大化,不能因小失大。
七、教师作为动机激发者的发展
1、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认识、绩效归因分析能力等,这些与教师在激发学生动机上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2、注重元认知监控和教师自身情绪反应的自我调整,以及在激发困难学生学习动机时所做的策略调整(始终以目标为中心,避免产生受挫或被激怒)。
3、教师要经常反思,改进工作方式,以提高自身激发动机的平均击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