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箭穿膛而过,如今我站在了这样一个阶段,背后是那些不可遗忘的旧日,眼前是苟且后不时遗憾也不断原谅的余生。
四年前我以为高考后我会哭,以为收到录取通知书我会哭,却没想到四年后我在大学的某个夜晚泣不成声 没想到脱下学士服,背上行囊,在回家的路途中泪水会凌空飘落于手机的屏幕上。
四年前,我带着录取通知书来到这里,心中孜孜冉冉和满怀期待在这段路上行走,海园石静静的躺在那好像孕育着一切未知的幸运,这一切似乎就这么开始了,激烈、疯狂、阅读、交往、体验。
四年后,这条路还是这条路,只是这条路孕育着进取、感慨、波澜、反思。
王朔说: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
如此,记下这些伤情,想来直白的烟火人生里会多些含蓄的美好。岁月漫长,值得记录,就像路遥所说: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谨以此文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爱过的人,动过的情。
行百里者半九十。青春之路来到人文,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我遇见人文的同学,他告诉我你不是来竞争,而是来选择生活的一种状态,青春就是年轻人选择道路的时光。
时间愈久远,路途愈清晰。
生活一词不再细谈,那是说不尽的话题。
水的清澈并非因为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了沉淀。无论我是否喜欢这所经历四年的学校和专业,但它依然会成为我不可抹灭的、真正塑造的人生起点。
无论我是否喜欢这里的老师,但他(她)都是三尺讲台我曾用力聆听的导师。
无论未来默默无闻、略有所成,人文的你们永远都是我历经成长的港湾,也不会忘记学校的期盼: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
反射弧有点长,总是在每个似乎很重要的时刻异常的理性,而在之后的某个瞬间异常的感性。
这一别,不问归期,这一别,生活便是真刀真枪。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时光的列车驶过阳光公寓。
23岁的我站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满眼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还是那辆列车。
23岁的我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依稀浮现出自己21岁的模样。
岁月回眸。
23岁的我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勾勒出自己20岁的动人画面。
当回家的天籁响起。
23岁的我深情的目光望过去,满是我自己19岁,背起行囊的影子。
释然离去的背后,手机震动不停的消息,满屏幕的一路顺风,谁也瞥不见那似珠的泪。
那一刻,我想起你们初识的模样,想起斑驳的时光。
回家的车上,车窗外的海岸线被涂抹上落日的光彩,过去走过的一切都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好似一幅油画,就那么无法涂改地置于眼前。残忍的让我只能将它静静地藏入记忆的收藏夹里。
这一切都来的太过迅猛,迅猛的让我觉得它一点都不真实。
四年的旅程,磕磕绊绊碰碰。人生该走的弯路,其实一米都少不了,可好在,拐过几个弯,还是到达了目的地。最可贵的是,我曾被大学里那些善良、仁义、智慧、情趣、温暖的人所吸引,然后就给了我一个成为好人的机会。不论以后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会怀疑什么东西,但我一定不会忘了那些曾经感动过我的东西:爱、幸福、坚持、奋斗、友善。
我们都会遇见很多人,成长就是不断的遇见不断的再见,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影响都是一段可以陈述的经典故事,或好或坏,然后时间和记忆褪掉了斑驳的外壳儿重复来时走的路,过电影一样历历在目。
青春是我们记忆的支点,我们总是喜欢站在那里,遥望不可知的未来。当我们终于站在曾经憧憬并畅想过的未来。又总是缅怀过去。
就像看星星,远远观望是真美好,可是年轻嘛,总怀着摘星星的愿望在遥望。
遥望和缅怀之间,太多的当下从指尖悄悄溜走。当一个个对方逐渐成为背影,我们总是喜欢说:你带走了我的青春。
有时候我喜欢向前看,我总认为新的一天好过今天。但当那些记忆沦为泡沫,那些身影沦为背影的今天,我突然又很怀念一起走过的那些年,肆无忌惮,自由散漫的热爱。
少年情怀总是诗。就像《岁月神偷》里说的那样:争不过朝夕,又念着往昔。
凯鲁亚克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可让人热泪盈眶的却是,那些将要逝去并且终将逝去的美好。
如果可以我真希望能像火车晚点那样,慢点上路。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
有人说,执迷过去是不成熟的体现。的确,我是个很难成熟的人。特别喜欢阿瑟·克拉克墓志铭上的那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自然,其次是艺术;我用生命之火烤着双手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
未来的日子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一起去向往的地方旅行,在某个书店坐上一下午,喝上一杯咖啡,让过去都成为文字落在笔记本上,检讨自己,也要想办法弥补。
时间本就是漫长而深邃的,接受,改变。周而复始又生生相惜。不能够接受便不能够改变,既然改变不了那就放下。因为未来很远,路在脚下,方向在路上。保持健康和好奇心,凭借这两样,奔向好地方。
假如我们有机会让荒漠不再是荒漠,那就在干涸中开出花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矣。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