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更文章了,之前日更保留下来的惯性早已灰飞烟灭。并且过的太舒服了,导致现在被舒服的习惯引力捕获,把更文变成一种威胁,开始抵触写作。(习惯理论请看《我的感悟分享大家,我的困惑希望大家解答》)因此,现在坐在电脑前面对着word空白文档,头脑也一片空白。挣扎脸…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小说《欢乐颂》的感受和想法。本来在看完肯叔的“世纪三部曲”出于从众心理,我是拿这套书消夏的,结果翻到了秋天才看完!这速度真得该鄙视一下…
不絮叨了,开启正文
这套书背景就不赘述了,毕竟两季电视剧已经火遍了大江南北。由于它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站在不同角度看到的也不同,这本小说里在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已经很多人解读过了,有的人发现原生家庭的巨大影响,有人发现情商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边界感在中国家庭的普遍缺失,有人发现在一线城市生存的艰难......当然,也不能排除我们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当时和看小说的朋友交流时说的“女孩们都希望自己是安迪,最后却活成樊盛美。”
所以,今天我换个角度,说说我从书中看到的东西。
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两个住户和三个租户的邻里关系,虽然是现代潮流小区,但是依旧有一种曾经普遍现在没落的四合院式的互助精神。比如,樊胜美的爸爸脑中风住院、解决樊兄打人赔偿、还有邱莹莹被打住院……无不凝聚着五个姑娘的善良、智慧、友爱的互助精神在里面,虽然也有小摩擦,小矛盾。但是,这里面却有满满的烟火气。
因为在城市化告诉发展的今天,城市越来越大,楼房越来越高,人的心里的越来越远了,小区里遇见隔壁邻居也不会招呼,我们已经很少见到小的时候我爸妈那一代人在连队街头巷尾相遇,总会用“吃饭了吗?到哪儿去?”这类传统招呼语问好。
记得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里有这样的一小段名言:“国家吞没了一切社会职能,这就必然促使为所欲为的狭隘的个人主义得到发展。对国家所附义务愈多,公民间相互的义务显然愈来愈少。”
也许你会驳斥这个观点,“因为国家的福利制度好,我们的生活越有保障,生活水平也就越好。”其实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自发互助的社会结构与心理机制有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冷漠、人情浇薄,这种局面都是由政府造成的,如果没有政府,我们就会回到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的自发互助生活模式,享受温情脉脉的符合天性的生活。反过来讲,政府规模越大,政府管的越宽,社会就越冷漠。人情就越浇薄。”
这么看看,也正是这个道理。因为我家是兵团团场(可理解成农村),土地是个人承包的,政府只把握住大方向,耕种完全放给自己把握。所以,每年农忙季节,经常可以看到互相帮助的情况。你今天帮我的忙打农药,我明天帮你去给果树施肥……往往这都不用喊,看着彼此就来了。我今年端午节回家帮忙给家里果树施肥,另一个果园里的叔叔阿姨看到了就过来帮忙,几个人一天就干完了活。我又扯远了…
所以,在看《欢乐颂》除了大家讨论的原生家庭、人的情商问题…她们中的互助精神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正是现在所缺少的。因为大家都觉得,现在工作了,有社保,有医保,还有公积金,国家的福利政策很好,不需要怎么求人。但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往往是身边的人所带来的,而我就被我我的邻居感动过一次。
前一阵参加一个聚会喝了一点酒,本来没多,但是坐车吹了点风一下放大效果有点断片把房子钥匙弄丢了。我当时真的已经晕的不行,一团烂泥坐在楼道里没有意识了。后来我邻居看到我这个状态,给了我一杯水,然后帮我下楼找钥匙,最后也没帮我找到钥匙,就把我领会他家留宿了一晚。第二天清醒了,我找到房东过来打开了门。
后来想想这件事儿,心理无比温暖。要知道我之前并没有和他们有什么交集,甚至连面都没见过,但是在我困难的时候,他们伸出了援手。现在我和邻居相处的很好,偶尔还串个门。
这也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远亲不如近邻”,有的事儿亲戚、朋友离得远,虽然都在一个城市,但是要真遇到紧急问题,往往身边邻居可能会救命。
因此,我看完《欢乐颂》除了文中“五美”,最深刻的就是这充满烟火气的互助精神。因为这真的很难得,也很感人,彷佛把人拉回到小时候住的那一排四户人家的“兵营”式房子,一家人包个饺子,菜地里蔬菜成熟另外三家都能吃到的日子里。
虽然社会在进步,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智能,我们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最应该得到保留和发扬,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