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我”融入“大我”
——读《道德经》第81章有感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经》第81章)
读《道德经》第81章,触动我的很多,此篇文章就“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来谈谈我的感受。这里讲的是不把功名利禄归功在自己身上,他所想的都是别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都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都是老子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司马迁在《史记》的“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人们都为了利益才各奔东西,为了利益,芸芸众生才去一路奔波。这样说来,人大多数是为名利而活着,也就有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说法。人,的确更加看重名利功德,自古皆如此。
那么,为什么老子要强调人们要为人,给别人更多呢?因为他参透了天道,悟出了天地玄机。老子用整部《道德经》来告诉人们道法自然,一切要遵从自然规律,人们过多地追逐功名利禄,反倒是违背了天道。对,人要效法自然,我们总在不停地向自然索取,可自然从来没有把功名归功于自己。大自然没有把所有的资源占为己有,而是统统拿出来,让人类受益。
比起大自然,人远远做得不够,做一点事情就像获得一定的名头,一旦得不到,便失去了信心。人们总是喜欢追名逐利,没有人想过功名利禄何时是个头?即便做了皇家帝王,不也有自己的忧愁吗?可见,物质无论达到哪一个高度,终究解决不了精神世界的问题,烦恼依旧。南怀瑾老师曾说,19世纪困扰人类的是肺结核,20世纪致人死亡的是癌症,21世纪困扰人类的是精神疾病。的确,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快乐的人生大都相似,不快乐的人生各有各的忧愁。为什么呢?归根结底,在于人想要的太多了,也就是说,大多人都停留在“小我”,什么是“小我”呢?即凡事只为自己。人,想要的太多,随着财富的累积,又会不断产生新的烦恼。
人们忽略了快乐的本源——为他人,天之道,利而不害,做一切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而非把目光锁定在自己身上,给自己包揽更多的名利。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起初,我对于这句话也持怀疑的态度,把什么都给别人了,自己还能拥有什么呢?其实,天道远远不在当下,它在于过去,在于现在,在于将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善缘结善果,几乎很少有人思考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跟过去有什么牵连,今天我们所做,跟将来有什么联系?大多人们更多看重的是现在能得到什么,很少考虑因果。倘若有人提到因果,仿佛就跟宗教扯上了某种关系,无形中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我一直喜欢用“四两拨千斤”式的思维来做事。什么是“四两拨千斤”呢?在我看来,就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有些事情,我们不必那么苛求,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做什么,上天都在做记录,到了某种程度,你所做的必然会发生质的改变。有句话讲,你只管努力,剩下的有天来补。我也始终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越是为他人,自己也就获得的越来越多。
《道德经》告诉我们,人处处要想占有天地,占有别人的利益,结果反而什么都得不到,天地生长万物,生生不息,长久永恒。做什么事情,当我们能够首先为他人着想,这就从“小我”上升到“大我”的境界了。
根据吸引力法则,你是什么样的人,聚集在你身边的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我们中国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确如此,当你沉浸在“小我”中时,你身边所聚集的便是那些逐名逐利的人,把自己置身于逐名逐利中,烦恼也会一波一波接踵而来。当你身处在“大我”中时,冥冥之中那些“大我”也在向我们靠拢,在“大我”中,我为别人,自然也有人为我们做些什么。
遇见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你有什么样的未来。一心做事为人,天地间自然也会为你匹配那个为你做事的人。其实,有很多经历,我至今觉得颇为神奇,包括遇见的人和一些事,在这里不便多说,总之,让我不得不慨叹天地的力量。天地无言,但它对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看在眼里,善的恶的,为自己的,为他人的,在未来,天地统统都会给我们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
“无我”的境界,我没有体验过,单是从“小我”迈进“大我”,已经颇为不容易了。我总觉得自己越来越幸运,这才真正理解了“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真正含义。有些事情,我们不必强求,如徐志摩所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切顺其自然。凡事不能只想着自己,对于别人尽自己所能做的,假如现在做不到,就让我们从别人发出一个美好的祝愿开始。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渐渐地我们就会发现你能为多少人做事,天地便会提供给你多大的舞台,这就是越为别人,自己也就拥有的越多,越是给别人的越多,回馈给自己的也就越多。天地自是清明,我们无需多言辩驳,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能利而不害,这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
2020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