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在与李渊父子共同争夺天下的军事集团当中,李密算是重要的竞争对手。他的麾下不仅有像徐世勣、尉迟恭、秦琼、程知节这样的名将,而后唐朝的治世名臣魏徵也曾经为他出谋划策。在瓦岗的李密可谓风生水起,连战连捷,可惜的是,自从夺翟让之位成为瓦岗军首领之后,李密骄傲自满,在重大战役中屡遭败绩,后来虽然投靠李渊,但是心高气傲的李密还是反悔叛乱,最终落得兵败被杀的结局。
那么,出身显贵、少年成名的李密的人生为何如此跌宕起伏,最终走向覆亡呢?
李密的出身令人艳羡,李密的曾祖父为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时为太师、魏国公;李弼和李渊、独狐信等八人同被封为柱国,时人称为“八柱国”,说起来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还是世交。李密祖父李曜,为北周的太保、邢国公;父亲李宽为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郡公。
李密的少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大业初,凭借父荫任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隋炀帝看到了他,问身边的宇文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宇文述对曰:“故蒲山公李宽子密也。”帝曰:“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旧唐书》)此虽难谈可信,但李密对于隋朝的威胁在史官心中可见一斑。
隋朝的重量级人物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旧唐书》)
能得到隋朝杰出军事家杨素的青睐,李密的天资是不容质疑的;可惜的是,与李密相交甚厚的杨玄感,如同其父所言,“识度”太差,在多次关键抉择中没有听从李密的建议,最终失去机会。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派杨玄感在黎阳监理军需运输。这时天下动乱,杨玄感也有心起兵,暗中派人到长安迎接李密,让他来帮助自己谋划起兵大业。李密到了以后,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今山海关),使隋军溃散关外;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隋炀帝对抗;下策是攻打洛阳。
无奈的是,杨玄感最终选的是下策。
最终,隋将宇文述、来护儿等率军讨伐,杨玄感问计李密,李密建议退守潼关,杨玄感非要攻打弘农宫,最终兵败。李密趁乱而逃,但还是被捕,最后通过贿赂押送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侥幸逃脱。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发动农民起义,因以韦城瓦岗寨(滑县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李密投奔于翟让军中,在初期的战斗中,他显示了出众的谋略,赢得了翟让的信任;在取得了对隋重大战役的胜利之后,最终翟让让出了首领的位置,推举李密为瓦岗军的领袖,称作魏公。
然而,翟让的一番好意并没有取得其哥哥及副将的拥护,他们希望翟让重新夺回第一把交椅。李密得知之后,在王世充兵临城下之时,设宴杀掉了翟让及其亲信。
之后,李密开始对付来犯的王世充。王世充大败,兵众全线溃逃,抢着拥上浮桥,淹死了几万人。他的重要将领都已阵亡,“世充仅而获免”。当天夜晚,天降大雪,他的士卒几乎冻死光了。李密乘胜攻克了偃师县,在这里修筑起金墉城驻扎下来,此时拥有三十多万人马;“东至海、岱,南至江、淮郡县,莫不遣使归密”。
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大业十四年(618年)正月,李密率三十万大军,兵屯邙山,直逼上春门(隋东都城东垣北门),洛阳城告急。正在这时,政局突变,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自率十万大军北上,消息传到东都洛阳,大臣们拥立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即位,改元皇泰。时王世充专横跋扈,杨侗欲借李密之手除之,遂派人册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声称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让李密前来东都辅政。
正当李密和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异己,独揽洛阳隋廷朝政。李密得知王世充专权,拒绝入朝朝见,回到了瓦岗军的根据地金墉城。
当年九月,王世充趁李密战后疲惫之机发动进攻,率精兵两万、战骑两千,强渡洛河,双方大战于邙山脚下,王世充大破李密。瓦岗军的裴仁基、祖君彦、程知节等被王世充所擒,邴元真、单雄信等人久不满李密,相继投降王世充。瓦岗军遭到重创,李密东逃武牢关,王伯当退守河阳。
面对众将,李密本要自刎谢罪,他的属下劝他:“明公与唐公同族,兼有畴昔之遇,虽不陪从起义,然而阻东都,断隋归路,使唐公不战而据京师,此亦公之功也。”
于是李密西逃长安,投奔李渊。当年瓦岗军的战将秦叔宝、徐世勣、罗士信、程咬金等也都先后降唐。
李密归唐,李渊大喜,拜李密为光禄卿,封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对自己的处境非常不满。
同年年底,李渊派李密去黎阳安抚昔日的部众,左武卫将军王伯当随同前往。李密率部东行至稠桑驿的时候,李渊突然反悔将其召回,李密大为恐惧,决定叛乱。王伯当试图劝阻,但李密不听。
最终,李密被熊州副将盛彦师伏击所杀,时年三十七,传首长安。李渊派人将李密首级送往黎阳招抚其余部。
曾受李密不杀之恩的徐世勣献黎阳投降,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首,得到李渊的允许。
综观李密一生,少年成名,颇有谋略胆识,有人以项羽相比拟,虽有过誉,但也算隋末的一代枭雄;然而由于性格志趣方面的瑕疵,最终走向覆亡,实在令人惋惜。如果归附李渊之后坦然处之,还有可能位列凌烟阁,也未可说。
《隋书》这样评价李密,可谓中肯:“遭会风云,夺其鳞翼,思封函谷,将割鸿沟。期月之间,众数十万,破化及,摧世充,声动四方,威行万里。虽运乖天眷,事屈兴王,而义协人谋,雄名克振,壮矣!然志性轻狡,终致颠覆,其度长挈大,抑陈、项之季孟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