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趣味】
教师,一定要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课堂上,加入一些思考,就加入了一些趣味。
*努力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因自己的思考感到自豪,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
【人物描写】
相对于外貌来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更能彰显出他的个性。
*精辟!单纯的外貌描写很难彰显人物个性。
让纸上的人站起来,让冰冷的文字鲜活起来,这是语文教师重要的使命。
*怎么做?深入文本,和文本对话。
【涵养心灵】
语文课,就应该带领学生在文字间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知文字的丰厚性,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涵养心灵!
*读透文本,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
【弯路】
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教学曾走过一段弯路:凡成功的课一定花样百出,凡受到赞誉的课一定花样翻新。
*过犹不及啊!
【享受阅读】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我认为,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
*享受?是的,要让孩子们感受到。
【读书形式】
读书,是语文的第一要义,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的进展巧妙地选择读书的方式,例如,篇幅较长者就适合默读,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口”;文辞华美者就适合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义,动情动色”;初读时,适合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地读读、圈圈、画画,又能解决阅读问题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当学生无论怎么读都读得不到位时,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如果学生有了精力分散的情况,可以采用齐读,烘托课堂气氛;文本的重点部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次轮读;对话内容较多、情趣较浓的文章,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等等。正如陶行知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所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轮读、分角色读,无论什么读书方法,适合最重要
总之,阅读的方式一定要结合文本进行选择。
尽管“书声琅琅”是语文课成功的标志,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志。读书的形式很多,学生和文本对话不只是出声朗读这一种方式。语文课堂追求的是高效,而不仅仅是“书声琅琅”。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