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疑问:
1、免年费、送礼品,信用卡营销层出不穷,看起来很美的信用卡是馅饼还是陷阱?
2、银行和用卡人谁更精明?
3、中国的信用卡不良率也在逐年攀升,面对信用卡危机银行应该如何防范风险,用卡人又该如何抵制投掷诱惑?
常常在《苹果日报》、《东方日报》有很大的一个标题,这个标题说什么?说某男由于还不了信用卡的欠账,于是他就申请一张新的信用卡,用新的信用卡提钱出来去还那张信用卡,于是就产生了利息和本金的这样一个欠账。拆东墙补西墙,挖窗补肉,如是这番几次之后完全还不了卡数,而香港的那些银行自己不会来催的,而是交给那些催账公司,催账公司在香港很多是有黑社会背景的,先发一张传真到你们公司,说这个人不能够还账我们要对他清理,这个发到你单位,你上着班呢就突然发一张传真上来,过两天用猪血在你们家门上淋上,再过两天一个猪耳朵扔在你的面前,再过两天突然不知道哪里扔过来好像是人耳朵一样的东西,可能是塑料的,就是如此这般,所以很多人被逼到疯狂。
我们都在讲企业社会责任,银行起码大家眼前能看得到我觉得就应该负点这样的社会责任,就是不要把那些没有信用能力的人给他信用卡,你用各种方法让他就范、让他上套,然后最终你害了他,同时也害了你自己,如果你发出的100张信用卡里面有二三十人是还不起的,那真是很可怕的,等于害了别人。
有推算说中国应该已经发出了3000万张信用卡,你刚才这个比例很高,就算是万分之一,中国有3000个人因为还不起信用卡,这个比例已经很低了吧,千分之一的话是3万人,百分之一的话是多少?30万人里面如果有1%的人因为还不起信用卡被逼债跳楼,这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可以算一下这是个多大的数字。
所以信用卡它一定是要在一个信用体系下很精密地经过精算、经过评估,然后在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信任关系,那才能够开始交易,要不然的话,这里头的确会导致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现在很多是年轻人在申请信用卡,现在发信用卡的公司是无所不用其极,你花了多少钱你就不用还年费了,四个人就能申请十万、二十万的额度。我觉得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是明知道这个人没有能力,还故意把这个信用卡发给他的话,我觉得真是有点谋财害命的意味。
有的人的透支额已经远远超出他一年的工资,不吃不喝挣的工资都已经超出了,这里头确实有问题。我有一个员工现在他一个月挣几千块钱,现在已经欠了银行好像两万多,我真搞不清楚他将来怎么还,我看他就是月光一族。没有信用卡的时候是月光一族,花完了就花完了,但是有了信用卡以后他就不是零了,月光只是零了,他就是负资产,如果长期这么积累下去的话,他会真的是我们说的卡奴,那个绞索就往他脖子上套了。
信用卡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消费的一种产物。
时尚,身份象征。十年前我自己也没有信用卡,我觉得我什么时候能用上信用卡,现在真是信用卡成灾了,天天都有人来跟你推销来增加你的额度,我是那种意志非常坚定的人,第一,不要更多的信用卡;第二,我现在授信额度是五万块钱,我每个月能到五千块钱就不错了,我意志力够坚强了吧。
们再看看现在我们周遭有多少人真正严肃地把它视为一个事情来看去提到它,为什么我们没有人去提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因为信用卡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消费里的可以说是一种阴谋了,暂缓你的支付痛苦,在很多场合都可以见到。
比如说超市,如果你在过去的杂货店里买东西的话,你需要什么东西,你手里有多少钱你就买什么东西,买完就走,你用不着在那流连忘返,不停地往自己的篮子里加东西。超市你进去以后琳琅满目,它的那种摆放,它的那种设置都是在诱惑你去“拿!快点拿我吧,快点拿我吧!”然后往里头放,还有一个是你往里头放的时候不必要给钱,一直到最后提着一篮子走过来结账的时候你才知道是多少钱。而且现在更可怕的是你如果可以用信用卡支付的话,你在超市的时候过去你还要掏那么多钱出来也有一种痛感,现在用信用卡又把这个痛感延缓了,当然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延缓只能是延缓,所谓信用卡就是给你一个延缓支付的一个卡而已,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信用卡不是说白给的,但是很多人都忘了这一点。
消费阴谋,说阴谋有点重了,但是一种技巧吧,就是说商家给你的一种技巧,他来诱惑你让你去不停地超出你的支付能力的去消费的一种技巧,这个东西说得严重一点跟毒品有点相似。毒品就是在消费的时候,你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是有害的,甚至有生命危险的,甚至是消费不起而且是个无底洞,但是你已经丧失了意志力,就是说在消费里形成了某种成瘾性依赖,而且使你丧失节制消费能力,这样就会使你不停地陷到那里去,最后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就是一个奴隶的状态,我们所以把他叫卡奴。
卡奴从个案上来说,好像反正这个钱都是你花的,好像你也没怎么吃亏,无非是你应该把还的钱还给银行而已,但是从结构性来说,是什么东西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卡奴?而我们的年轻人是不是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抵挡这样的一种诱惑。
免年费、送礼品,信用卡营销层出不穷,看起来很美的信用卡是馅饼还是陷阱?
银行和用卡人谁更精明?
信用卡它本质上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是一个跟手机差不多的东西,可以随身携带的、可以随时进行短期借贷的一个银行,让你最方便、便携式的银行。
手机是便携式的,没有手机的时候你打电话就会少得多。首先你找电话就很费劲,你不能随时随地,在车上你不能打电话,路上不能打电话,你总是要在固定的地方打电话,但是有了手机以后,每一个人花在手机上的费用远远超出了我们过去用固定电话时的费用,所以人的需求是有弹性的,这个弹性有时候当条件许可的话,它是会非常大的。有一个哲学家叫梭罗,写过《瓦尔登湖》,他那里头有一句名言叫“多余的钱只能用来做多余的事”。
我们生活当中骂人的时候说这个人吃饱了撑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很多很多的消费都是吃饱了撑的,就是跟最基本的需求没有直接关系的,而且在那上头反而是弹性极大,基本的需求弹性是极小的。比如说你能吃,一个人能接受的卡路里就是那么多,有的人吃一斤粮食,顶多两斤粮食,但是如果你有电话的话,你不打手机一天也可以,打5分钟也可以,打一个小时也可以,你煲电话粥也可以,所以这个需求是非常大,这种大并不是一种必要的、刚性的需求,而是一种弹性的需求。反过来我们说信用卡,信用卡就是你在花钱的时候,当这个东西如果你借贷很不方便的时候,你花钱的机会就会少得多。就像你身边跟着一个人,当你缺钱的时候他不停地给你钱,当然这个钱最终是要还的,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很多,你有了多余的钱,你就会买很多多余的东西,这样使你一下子透支了。
信用卡是个什么事呢?就是让你一个月花一百次钱只用还一次钱这么一个东西,虽然量上是一样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那个成就感可不一样。
信用卡就和现在的超级市场一样,你选了一百个货品,最后你只需要花一次钱,你用信用卡在这个月里面买了一百次东西,你只要还一次钱,而有些时候你还不是给现金,而是电话、银行划账,所以你是没感觉的。
所以你每一次的消费都是在月借,都胀大一点点,像猪八戒吃西瓜一样,吃完这个西瓜还想吃另外一块,假如说没有了,他也就不吃了。你说你有一个朋友怎么过日子,我觉得那个例子很容易说明问题。
最好的花钱的方法是把他每个月的预算,比如说家里面家庭开支8000块钱好了,他就把这些钱分成若干个信封,比如说吃饭500块钱,看电影300块钱,陪父母出去多少钱,给老婆买东西多少钱,自己买东西多少钱,这样的话他每次出去花钱的时候是很有概念的,我这个月在这个地方只能花这么多,省下来的我也可以把它花掉我心安理得,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这样的话他也不会超预算,他每个月花的钱和挣的钱就很均衡,而且他有真正的花钱的快感,把手上的钞票数出去,有些时候还是很心安理得,因为这个是预算内,预算内花钱那种成就感和安全感是不一样的。说到这个地方时候我就要提醒大家,大家平常都是发信用卡的,都是花信用卡的,所以你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千方百计的想把信用卡发给你。我后来问了一下,说信用卡公司其实很有意思,他们在把钱给你,让你花的时候,在你还款期之内还了当然是无所谓了,但是他通常不希望你马上还,你如果拖一天的话,那个息其实是不低的,息按照年息来算的话通常超过百分之十几,你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百分之十几的回报还要好的。
实际上银行做这些产品的时候,都经过了精确的测算,就是它有一个概率的,举一个例子,美国原来有一种娱乐产业就是录像带,录像带真正赚钱的不是每次租带子收的钱,因为互相竞争的时候基本上是微利,甚至是亏本的,他用什么东西来赚钱呢?就是录像带损坏、丢失的罚款,那个是他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说这个例子什么意思呢?
如果你是按信用卡正常时间去还款的,他知道这是有一个比例的,有很多人很乖,他就去还了,不让你占到那个便宜,而且花到一定时候年费你都不用交。但是你想想人性都是有弱点的,弱点有一个概率的,就是总有那么百分之多少的人是要欠款的,而且欠的很多,这样就是利滚利,实际上几乎跟高利贷差不多的,所以他利润的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个地方。
可能真的很多朋友都不知道,你如果超过时间没有还给银行信用卡账的时候,那个利息如果用年息来算,可能分分钟超过15%、20%,甚至可能会超过25%,我听说有些银行到25%的。你想想看,这个世界上这么多人要生产信用卡,如果这么多人按期还了信用卡,这些成本从哪里来?其实成本全部来自于那些没有还钱的人,想想你这个冤大头到底做得值还是不值。说到此处我也想问伯凡,你怎么看如果在未来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的话,它最恶劣的状况是怎样?
实际上大家想一想次贷危机,事先想到过风险没有,我想也是想到过的,只是低估了它的风险,而且在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它有一种心理的要素在起作用,就是一点小小的东西由于人们心理的变化会放得很大,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在金融市场上有时候一点点小的东西,它造成的蝴蝶效应会非常的大,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