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巴掌大的摄影集,记录了陈惜惜一千多个在北京的日子。它们就这样摊开在我面前,只有黑白光影,却异常吸引人。
摄影此时充当着一支笔的功能,而北京就是那张任人图画的白纸,上色,述说,最后独属陈惜惜。
但我不认识陈惜惜。
了解她,也不过是《人在北京》开封那几句:
“听说有这么一个人,
每天在上班路上,
发现美好的光影,
拍下来并且分享到朋友圈,
在坚持了一千多个日子以后,
意外地成为一位摄影师”
真正翻开影集后,你会发现无需过多的解释,自然能明白这些光线的妙处。有一组照片是一位老爷爷缓缓瞪着三轮车,走进了才发现原来背后坐着老太太自在的欣赏着风景。我脑海里自然地浮现出“慢时光”三个字。当我再去看配文时,看着题目正是“让时光慢慢走”。
刚好我最近在看构图方面的书籍,如果严格按照那样的要求来分析,这些照片都算不上合格,但它的妙处也正是没有规矩可循。比如,这一组关于自拍的照片。
如果把它比喻成一部片子,他们充其量只能算作是花絮。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路人甲,从千里之外来到北京,他们“朝圣”,他们“到此一游”,他们高举自拍杆,用光影来见证自己,曾经来过北京,身处北京。
《人在北京》中的人,我开始以为是陈惜惜本人,她以自己为线索来记录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越往后翻阅,越能发现不同的人。胡同里的北京人,外地来的游人,匆匆上班之人,守卫这城市的人。一个城市的魅力,就是由这些来来去去的人构成,缺一不可。
陈惜惜完成“黑白·北京·人”这个创作,整整用了三年,期间掺杂了她对北京复杂的情感。那种感情不是面对家乡的离愁别绪,也不是对摄影光线的追求,她更多的用照片向我们展现了她眼里的北京。每一张照片都带着情绪,如果你正心怀这样的情感去感受,一定会被打动。
情绪很难被记录,却能因为一首歌,一张画而感同身受。
我对北京的印象没有那么深,两年前去过一次,走马观花的去了不少地方,故宫,后海,北海公园,天坛……几乎没有落下一个地方,如今看来,却没有落下一点回忆。
不用好坏去评价《人在北京》,文字是艺术,摄影更是难以评价的艺术。只想说,我从你的照片里读到了你对北京的情感,就够了。
另外我对北京最深的印象是汪峰那首《北京,北京》。附:
当我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
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
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
我似乎听到了它蚀骨般的心跳,
我在这里欢笑 我在这里哭泣
我在这里活着 也在这儿死去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里失去
北京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