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接着整理上周的《生命的不可思议》。
在"后记"答自己问中,问到:"这本自传问世后你有什么期许?
答:能够如期完成写传的工作,我已经心满意足如释负重,至于后果是什么,就让它在祭祀坛上发挥观者各取所需的效用吧!
敬佩于作者敢于赤裸裸的直面自己的过往,以及成书后这份宽广的接纳包容。
摘自【从结婚到离婚】
“智者说得对,要想维系一份情感,期望愈少愈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地爱,但是我必须承认我年轻时对人性的期望恐怕是太高了。”
“在此生及所有的来生中,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哪些特制上,就会吸引哪些特质到你身上。如果你非常开心别人加诸在你身上的不公平,你就会吸引更多这类的经验,如果同样的心态继续下去,它将反映在你的下一生中。”
“只有恨的本身才是毁灭者”。所有对他人的攻讦与不满基本上是毫无杀伤力的(如果那个人已经超脱了面子问题);这股力量在过程里伤害的只有自己。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的,仍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
摘自【阅读各家典籍】
“无为总给人一种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感受,似乎太过于轻松了,习惯于有所作为的人类很难体会只是存在的那种心境,而总想抓住些什么,追求些什么,于是能量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耗损。然而凡是能转得到、追得到的都不是真相,都只是我们认假成真的幻影罢了。”
“追寻的本身就是在脱离事实的真相,虽然追寻也能带来希望、快感、追寻也能满足自小就由的征服欲,但追寻毕竟投射了时间感和未来的幻觉,故而忽略了当下的真相——真相包括内在与外在的种种情境,即内心或意识里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感受,以及外在发生的事和各种关系的互动。”
摘自【克里希那穆提的洞见】
“克氏的真理显然是以人为本位的,他不像传统的宗教导师总是致力于集体秩序的维护,总劝人忍辱、持戒、行善,臣服于社会认同的美德;他更深一层地洞悉到人心若是没有自由的空间,就会因压抑和不忠于自己的真相而滋生出暴力及失序,而集体的秩序也会跟着瓦解。毕竟所谓的国家、社会和民族这些宏观名词,不过就是许多被压抑的个人组合而成的。”
“制度永远不能改变人类,制度永远是被人类改变的。”
“克氏所说的完整而不破碎的心,指的就是不拣择、不谴责、不判断、不比较、不分别、不诠释的觉察或觉知,亦即纯粹的观照;以佛家的术语来说就是中道实相观、如实正观,或是禅宗的“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以及“直下觑透”。
摘自【丧父】
“爱与理解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
摘自【真爱是什么】
“恐惧不是爱,依赖不是爱,嫉妒不是爱,占有控制不是爱,责任义务不是爱,自叹自怜不是爱,不被人爱的痛苦不是爱。爱不是恨的反面,正如谦卑不是虚荣的反面一样。”然而一般人的认识却刚好相反,总认为如果两人的关系之中没有占有欲和嫉妒,就是不在乎对方。我们总认为爱情一定要有强烈的感觉,否则就不算是爱情了。然而克氏和佩克医师都指出真爱并不是一种感觉。
“真爱不是一种欲望或欲乐,它往往是在感觉消退后才翩然而至的。克氏说:“所谓的爱是属于不同次元的一种东西,但若是不知道该如何进入那美妙的源头,又该怎么办呢?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什么也不要做,不是吗?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表示你已经不再寻找,不再渴望,不再追求了。自我中心的活动一消失,爱就出现了。”
摘自【永远的道友】
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什么也不要做……就是这样,什么都不做,然后你的心就完全寂静了……自我中心的活动一消失,爱就会出现。他所谓的什么都不做,并不是要我们停止所有外在的活动,而是要把内心的拣择活动停下来。
摘自【他的自我枷锁】
“如同无数的男女一样,他以为婚姻就是他的枷锁,他想一边套着这个枷锁,一边拥有个人的自由,但结果也像无数的男女一样,再怎么寻觅,和他最有缘的人仍然是他的婚姻伴侣,而自我的枷锁也还是套在头上。一个人在婚姻关系中如果无法全然融入对方,在婚外的关系里也将会是一样的。自由只有在完全融入于对方之后才会出现。”
“婚姻制度容易使占有,嫉妒,掌控等人性中的局限合理与合法化,使人变得琐碎,狭隘,封闭,令生活变得单调,乏味和机械化;反之,它也可能是人类最有机会体会到真爱,关键是在于这两个人有没有智慧,诚意和毅力了.”
摘自【尊重生命】
什么才是爱的教育?我所能领悟出的答案是: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教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当她被这个荒谬的世界熏染时,协助她找回清明的自性;当她跟着众人一起颠倒时,协助她从倒立的状态回归正直;当她叛逆时,要为她指出叛逆之中虽然有某些洞见,但毕竟不是完整的认识。教育真的不是理论,你必须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注意自己的反应有没有伤害到孩子。
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场自我逃避的活动。人们发明了电影娱乐,在视觉幻觉里逃避自我存在的焦虑感。虽然乏味和无聊是我们存在的本质,但人类奋力抗争,不想让自己活在这个本质里,就制造出一些五颜六色的文化,以逃脱对无聊的焦虑。然而,我们制造的娱乐越多,离自己也就越远。时下我们热衷于网聊和微博,这种沟通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逃避孤独,寂寞,乏味和无聊。
我不属于任何的教派,我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真是一次沉重又充满自省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