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子湖
晚饭时,四年级的大宝疑惑的问:"妈妈,世界上有被针扎了流血也不疼的人吗?"
我不知他为何问这个问题,但还是认真的回答他说:"世界上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可以,但是这是一种病,名字叫痛感缺失,很危险。因为他可能受伤了,生病了也不知道要去医院。"
二宝马上抢着说:"妈妈,我们班李浩就可以这样!他敢用针扎自己的手指头流血了给我们看,他说他不疼。"
此时,我的心也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儿子们说的李浩和他妈妈我都认识。和老师私下聊天时,老师反映李浩特别聪明,但全用在调皮、欺负同学上了。他父母在他1岁时离异,各自在外地打工,孩子跟着奶奶在农村老家。3岁上幼儿园时,妈妈经过再三争取把孩子接到身边,一个人带着他,没有正式工作,靠在小区租了个小门头做美容,微信直销化妆品、保健品,维持日常生活。
去年下半年,学校举行了一个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作为家委会成员,参加了孩子班的公开课。我发现,小李浩被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但在其它同学都在认真听讲、学习时,坐在老师眼皮底下的他,却坐不住,要么东张西望,要么低头自己玩自己的,完全不能跟着老师的要求走。
后来,我把看到的情况委婉的告诉了小李浩的妈妈,她一下子落泪了:"这个孩子太皮了!我越来越管不住他了。"
我问妈妈:"你平常有多少时间陪他?"
妈妈说:"干美容这一行,要经常出去学习。我出去时就把他放在朋友家里。平常,来顾客了,我也很忙,没有太多时间陪他管他——可是,我也确实没办法呀。"
我有点悲哀,又有点无力:爸爸缺失,妈妈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那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小李浩的作业经常完不成,成绩一直稳居最后一名,现在又弄出这种自伤的举动。这一切,其实都是孩子在向妈妈大声呼救:妈妈,快来关心关心我吧!妈妈,快来好好爱我吧!
我跟浩妈妈说,真的不是孩子太皮!当孩子看似无理取闹,屡教不改,甚至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时,父母除了要进行行为干预和制止外,更重要的是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是什么。可以想见的是,这份需求和动机的强烈渴望,已经远远超过了针尖刺破皮肤的疼痛恐惧。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人类的心理发育可分为数个可观察阶段,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由遗传决定的,每个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由后天环境决定。每个发展阶段均有特定的亟待解决的课题。具体可表现为亲子间的冲突。解决了这些冲突,可使人顺利经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并且,前一阶段的冲突解决可扩大后一阶段冲突解决的可能性。而如果上述冲突未能解决或内化,被压抑进潜意识,那么到成年期未解决的,可能会再度显化,成为行为或躯体功能障碍的原因。
2008年,著名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这个概念。她认为,孩子在0—3个月时,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无条件接纳,父母需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孩子、爱他,照顾他,满足他的婴儿全能感自恋。第二个心理营养是: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从第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此之前,孩子在出生时经历了和妈妈生理上的分离,但心理上仍然和妈妈是一体的;从4个月开始到3岁,是孩子要和父母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如果这个过程没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安全感越多,孩子越容易和父母分离,直到成为一个身体上、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纵观李浩小朋友,在他1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他只能跟着农村奶奶,原来照顾他的爸爸妈妈突然消失,他经历了心理上的第一次分离创伤;3岁时,虽然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其实,此时孩子母亲的内化镜像已经是奶奶,并不是真正的妈妈。他无法选择,跟着妈妈重新来到另一个新环境,再次经历分离创伤。
因此,他根本就无法像其他正常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那样,在4、5岁时,结束第一个自我成长阶段,逐渐脱离妈妈,进入到下一个自我成长期。也不可能像其它孩子那样,小小的心里,开始探索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成為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价值的孩子?很大程度上,他的某些行为或情绪,都被卡在了3岁之前甚至1岁左右,其心理年龄可能并未能同步发展。
而当他到了现在6-7岁上学的年龄,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本来,孩子的第一个模范应该是爸爸、妈妈。当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显然,这方面,李浩也是缺失的。他可能并未能从爸爸或妈妈那里学到该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学习上的挑战。
我并不是赞成那些为了孩子,夫妻捆在一起死磕的做法。天天硝烟弥漫的婚姻,远不如一个情绪平和的单亲妈妈能带给孩子的安宁幸福。
但是,父母离婚,双方消失不见,再彻底斩断孩子以前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创伤具体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影响,谁也难以预料!
妈妈后来争取到抚养孩子的权利,她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重建母子安全依恋型关系,尽可能抚平孩子遭遇到的分离创伤。但是,妈妈未能做到。不是她不想,是她的能力达不到。无法苛责。
同时,一个家庭,爸爸阳刚的力量缺失了,妈妈还面临着该如何弥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两种方式,一是为孩子找到阳刚的典范榜样,比如家里的亲人叔叔、舅舅等,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和这样的优秀男性互动;第二个方法就是妈妈要学会既要扮演爸爸的角色,又要扮演妈妈的角色,阴柔和阳刚这两份能量要均衡。如果妈妈状态不好,则无法完成这份力量的支撑。
我相信世上所有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所以,每位选择恢复单身的妈妈,都应该全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坚强的、勇敢的、自信的女性,才能支持到你的孩子得到这份成长的力量。
遗憾的是,小李浩的妈妈,因为现实生存的巨大压力,很少能做到静下心来陪伴孩子,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孩子出现的各种偏差性行为就再所能免了。到底该如何帮助这对母子走出生存和心理的双重困境?也许,这涉及到另一个重大的社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