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收听“好好学习”平台的读书音频栏目“读好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掌控: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导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4万字,我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拥有掌控力,才能在与朋友、上司、父母和情侣的交往中,摆脱被动、“身不由己”的困境,真正跟随自己的意愿行动,彻底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你是自己行为的决断者吗”,当看到这个问题时,你会不会说“当然了,这还需要重申吗?我的行为当然是由我自己来决断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同先来了解一下“门槛效应”的原理,“门槛效应”中的“门槛”就是我们常说大门那个门槛。那到底什么是“门槛效应”呢?我们一同来听听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他的助手做过的有趣实验:
首先,弗里德曼派人去登门拜访一些家庭主妇,声称他正在为“安全驾驶委员会”工作,希望得到主妇们对这一运动的支持,请她们帮一个小忙: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或是在自家窗户上挂一个小招牌,多数主妇认为这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加上签个名也并不麻烦,所以,大多数的主妇都爽快地签了名,只有个别人拒绝了。
过了几天,弗里德曼又派人来到这些主妇的家门口,请求主妇在自己家门前的草坪上放一块巨大的,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广告牌,上面写着“谨慎驾驶”的字样,并请求能够放上两个星期。
面对这样的要求,主妇们有些犹豫,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与此同时,实验还安排了一个参照组,也就是对从来没有拜访的家庭直接提出第二个要求,结果有83%的家庭,毫不客气地直接拒绝了这个要求。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原理,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他人的影响、甚至受到了他人的操控。并且这种“影响”与“操控”都是“循序渐进、令人不知不觉”的。生活中,如果对方一上来对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时,就像试验中的在自家草坪上放置面积巨大的,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广告牌,我们会倾向于直接拒绝对方;而倘若对方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像试验中的为安全倡议签名支持,我们通常乐于做这样举手之劳的小事。之后对方再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时,即使令我们觉得为难,我们也很难拒绝对方。特别是,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的损失并不太大的话,我们内心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并且,人们都希望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好印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就很难意识到对方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心里即使不愿意,最终还是答应了对方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如果一个人想进你家门,一旦他把一只脚踏过了门槛,那我们就很难拒绝对方进入我们的家门:既然一只脚都进来了,又何必在乎让对方整个身子都进来呢?可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把他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那么他根本就不可能登堂入室、进到我们家里来。
那应该怎么避免自己被他人掌控,成为操纵者手中的牺牲品呢?今天所要讲的这本书《掌控》将会给你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知名心理学家陈玮。陈玮专注于情绪、人格与人际交往等心理学领域研究数十年,出版过多部畅销书。
接下来,我们一同来了解这本书的两大重要内容:
一是:我们到底是是如何丢掉对自己行为的决断,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的?
二是:如何做到不被他人操纵,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先来说第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到底是是如何丢掉对自己行为的决断,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的?
作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源于一个消极的观念,第二个原因是源于我们的“软弱”,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懒惰”。
先说第一个原因,源于一个消极的观念: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这祥的观念:要听从长辈的话,要乖;要做一个受大家喜爱的人,不轻易拒绝他人的要求,因为拒绝他人就表明我们冷漠和自私。我们年龄越大,就越害怕冲突和批评。我们经常会用单一的思维看待“冲突”,认为有“冲突”就是不好的,看不到“冲突”的积极作用,从而会为了避免“冲突”,一味地让步;用僵固化的思维看待“批评”,认为“批评”就证明了我们“不行”,看不到“批评”带给我们的成长的意义,从而为了避免“批评”,即使内心觉得委屈。也放弃自己应得的权利,一味地讨好他人。
长此以往,久而久之,我们在自己的大脑里植入了这样一种消极的观念:冲突和拒绝就等于自私,而自私的人会遭到他人的厌恶和排斥。
这样的观念正好成为了他人操控你的最好工具,而你正是他们的同谋。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软弱”:我们无法拒绝来自上司、专家等"权威者"的要求,总会下意识地听命于他们,认为他们很强大,神圣不可侵犯,因此,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比我们强势的人所利用。之所以被“权威”操控,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软弱。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当下的困难,所以需要借助“强者”的力量,我们所不知道的是,任何人都需要直面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挑战,说不定,你口里的“强者”,他们同样处于高度的焦虑与不安中。
最后一个原因是“懒惰”:如果把生活当成一张试卷,上面有大量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希望用最捷径的方法快速获得答案。当我们用相同的方法去直面生活中的复杂困难,特别时,如果当下没有现成可参考答案的时候,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就会让我们束手束脚。未知的恐惧通常会让我们高估困难的难度。因为懒惰与恐惧,你无法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解决。这时候,局外人的意见就会像黑暗中的一丝亮光,为你指引出了一条解题的“康庄大道”,当我们选择踏上这条他人铺就的“捷径”时,就意味着,我们将生活决断的权力拱手让给了他人。人生之路,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将“解题”的机会全权委托给了他人,自己乐得其成,就是“懒惰”的表现。
另外,“决断权”就意味着责任,让他人为自己决断,就意味着你在无意中让他人分担了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绝对责任。可是,人们在日常中却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这是领导的指示,我不得不诬陷你......”,“因为孩子不听话,我不得不打TA......”,“就是因为你,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仿佛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之所以这么做,都是因为他人,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因为这样做,我们就减缓了自己本应负有的责任,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我们就能够理所当然地把原因归咎于他人,自己可以轻松置身事外。这样表面看起来是落了个轻松,实际上,当你将自己应负的责任交予他人时,你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害怕冲突与拒绝的消极的观念,畏惧强权的“软弱”,一味追求高效率答案的“懒惰”思想,令我们一步步将自己的决断权拱手让人,也让我一步步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那如何获得对人生的掌控呢?
作者告诉我们的答案是,一个底层思维、两个注意事项、3种能力提升,可以令我们有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决断,将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底层思维,指的是人际界限
两个注意事项是,第一,不当奴性讨好者。第二,发现身边操纵者,揭穿操纵者的嘴脸。
三种能力提升分别是:第一突破思维局限,二培养果断力,三以柔克刚的反操纵术。
我们先来说说,底层思维,也就是人际界限的问题。
“界限感”的基本原则是,管好自己的事,不干涉别人的事,顺应老天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依附他人;别人的事,接受和尊重,不强加干涉 ;老天的事,顺应而为,下雨打伞,天凉添衣。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这是属于自我和他人界限混乱的表现。明确的界限感是一个人独立的标志,它给予我们自由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清晰的责任感,并能帮助我们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人对我们心理上的操纵。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界限感相对模糊的社会。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情感婚姻和择业发展,令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遗憾和痛苦,或坚守独立,却在自由中心怀愧疚与不安。
再亲密的人,也分别属于独立的不同个体,大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早期教育不同、经历不同,信念与价值观也就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且认为与别人不同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尊重这种不同。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就容易以己度人、很难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面对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时,有两种表现,第一种就是:不接受,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如果我在乎细节,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我三思而后行,他就是“口无遮拦”。另一种表现就是不理解、觉得痛苦:“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凭什么这样对我?”。
虽然界限感是隐形的心理界限,但我们必须让他人清楚地“看见”这种界限,你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同时,提醒一下大家,建立人际界限时,要态度温和意志坚定。对越界的人,我们不能有“驱逐”的动机,表达敌意并不是我们建立人际界限的手段和目的。我们建立界限不是为了让他人认清“非我族类”的不善,而是用一种更好的方式去与别人沟通;建立人际界限是为了使沟通之路更加畅通。
讲完了底层思维、边界思维后,接下来讲两个注意事项是,第一,不当奴性讨好者。第二,发现身边的操纵者,揭穿操纵者的嘴脸。
我们先来说:奴性讨好者。何谓奴性,奴隶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对于主人的话言听计从,完全服从,不然就会被剥夺吃饭甚至生存的权利。因此,未经过自己的思考,对他人的想法完全听从,就是奴性讨好。在此,我们首先需要将积极的讨好和奴性的讨好相区分。两者的差别在于“出发点”,前者首要考虑的是自己的意愿,后者始终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
听到这,有不少人肯定会反驳说:“我并没有讨好别人啊!”。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表现出讨好行为就不算是一名讨好者。那么,讨好者一定要有具体的取悦他人的行为吗?不一定。奴性讨好者的共通性在于:他们思考的出发点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在此,我们需要区分“显性讨好者”和“隐性讨好者”。“显性讨好者”无法拒绝别人的请求,“隐性讨好者”不愿意对他人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我们从一个人的行为,很难察觉他是否为“奴性讨好者”。从“心理动机”上,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判别出来:“奴性讨好者”内心的想法是:“我一点价值也没有”、“没有人会无条件地关爱我”、“我必须做得好别人才会对我好”,或者是“我只有成为别人所期望的人他们才会爱我”,所以这类人会对自己说:“绝不可以让别人生气”、“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都是我的错”。不论是“显性讨好者”还是“隐性讨好者”,共通性在于:思考的出发点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我们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这样的讨好者,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自己的外在表现与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否一致,有没有矛盾。你是顺应了自己内心积极的意愿呢,还是在外人面前摆出无所谓、积极快乐的样子,但内心却悲伤痛苦?当你觉察到对外示人和对内感受是两种情绪时,就需要警惕:自己是否为“奴性”讨好者。
谈完奴性讨好者,我们接下来说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潜在控制者,他们是最危险、最不易察觉、最难于防范。潜在控制者们对我们的弱点十分了解,并且深知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这为他们进入我们的界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且,出于对他们的信任,我们会降低警剔性,从而使他们轻易就达到了目的。现在我们一同来了解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操纵者:“计划型讨好者”和“情感绑架者”。
首先,我们先通过一个例子来看“计划型讨好者”。大学毕业,学IT的陈磊在西安找了一份工作,虽然工资收入不算低,但因为家里五六口人都依靠他的收入,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滋润。一个月前,收到了老家发小的电话,发小说自己从老家过西安出差,想一起聚聚。在聚会的时候,两人聊天、喝酒、忆从前。发小无意中对陈磊说,现在他姐夫做的一个投资项目:本钱少,周期短,只需要两月,回报高,建议陈磊投资。陈磊觉得这是挺好的事,二来觉是发小,可信任,所以想都没想,就把全家仅有的10万块钱给了发小。一个月后,陈磊给发小打电话拜年时,发现同学手机根本打不通。给其他几个老家同学打电话后,才知道,发小也向他们安利了这个项目,而且现在全都联系不上他了。陈磊始终不相信,自己用真心对待的发小竟然是一个骗子。
其实,向你提出诱惑的人,往往是一位高明的“讨好者”,表面上,这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你是事件的主导者,对方只是给你提一种建议。这样看来,主导权仿佛在你的手上。事实上,当你接受建议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对方主导行为的受体,最可怕的是,因为计划型讨好者往往带着善意的面孔,因此你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对方操纵!
如何有效识别身边隐形操纵者,揭下对方伪善的面具呢?
第一,“计划型讨好者”很了解你,对方了解你的“痛点”:就像案例中的陈磊,发小对他特别了解,知道他重感情、讲面子、做事冲动、同时在经济上有压力,所以,先提出聚会,再抛出投钱少、周期短、回报高的投资项目时,陈磊变得没有任何抵抗力,两步就被他人轻易地操纵。所以,如果有人了解你的弱点,清楚你的状况。又突然和你套近乎,特别是对方还在“不经意”间谈起某件事情“易操作”与“高回报”时,你就要提高警惕,对方是否是在有计划地讨好你。
第二,没有人会把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无条件地送到你的嘴边,当有人给你提出某个诱人建议时,你也要同时考虑一下对方的利益点,如果对他毫无利益可言,就需要特别警惕。
第三,.全面考虑整件事情会带来的后果,进行前期调查,欲望会让人头脑发热,形成思维盲点。案例中的陈磊只要是提前和老婆商量一下,或是提前和老家的几个同学联系一下,结果就会变得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个案例来看“情感绑架者”的真实面孔:
很多人春节回家会被爸妈逼婚:你不结婚就是不孝,你是不是要看着父母有生之年无法抱上孙子?当你听完,内心既内疚又难过。
微博上看到一位妈妈对女儿逼婚,女儿不胜其烦,于是将房门反锁,这位母亲竟然冒着生命危险,从八楼的窗户爬进女儿的房间,只为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无论如何,必须结婚!”
“情感绑架者”是以感情为武器操控他人的行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但同时,“情感绑架者”又打着“爱”的旗号,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令人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根本无法招架,不知如何是好。
在此,需要提醒你,“情感绑架者”往往会通过观察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来确定勒索你的程度,所以,以正确的方式应对“情感绑架者”是十分必要的。
如何应对“情感绑架者”呢?
如果对方说得在理,我们就要对TA所说的内容或部份内容表示赞同;
如果对方无理,同意对方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或是赞美对方积极的态度。
如果对方仍旧不依不挠,就发挥你的“破唱片功”,面对他人极其固执的纠缠时,需要你像破唱片一样,一遍由又一遍的重复同样的话:我不。这种技巧就叫做“破唱片”。
讲完了两个注意:不做“奴性讨好者”,警惕身边的隐形操纵者之后,我们进入到今天的最后一个内容,通过3招提升自己的决断力,真正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第一招是突破思维的局限:当我们专注于处理当前问题时,大脑会减弱对周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这是大脑的的特点,也是思维的局限,我们无法改变大脑的构造。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我的认知。当我们了解了思维的这种局限时,我们就能有意识地去改变。在人际关系中也是这样,你得意识到问题,你才能解决问题。以清醒的意识审视当下的生活:我是否有“奴性讨好”他人的行为?我的身边是否有人正在隐性地对我进行操纵?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招:培养自己的果断力
果断力是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达到双赢的力量。如果你厌倦了整日带着沉重的面具生活,想要卸下伪装,做真正的自已,那么培养果断力就是首要任务。
果断型行为既不会让对方屈从自己,也不会强迫自己服从他人;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正确地坚持自己的观念,顾全大局。面对冲突和矛盾时,能够进行恰当的处理。是一种双赢的行为。
第三招:以柔克刚的反操纵术。
以柔克刚的反操纵术,是建立强大的内心和应对模式,以“四两拨千金”之力,让对方打心底里接受你、尊重你。
那怎么使用反操纵术呢?主要是利用"拆屋效应":
该现象得名自这样一个心理原理:当你觉得屋子昏暗,建议他人增加一个窗户,别人可能并不会同意;然而,当你提出把房顶拆了以得到最多的阳光时,他们会觉得你的想法很荒谬,这时甚至会主动建议你增加窗户。
下面,我们还是来通过一个案例来看如何使用反操纵术。艳琳喜欢旅行,可是他的男友却特别节省,认为旅行是件特别花钱却没有意义的事情。艳琳认为,自己一味地退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应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艳琳决定,利用“拆屋效应”达到自己和男友去成都玩的目的。艳琳主动找到男友,坦白了自己特别喜欢旅行的兴趣,同时邀请男友一同去国外的海岛玩,男友以护照等原因否定了这个建议后,艳琳提出去成都旅行的建议,男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讲完了利用“拆屋效应”,进行以柔克刚的反操纵。接下来,和大家聊一聊,如何摆脱家人对你的操控。作子女的,生活阅历远远不及父母,加上父母如果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有优越感时,高控制欲的父母就会对子女的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大到就学、事业、婚姻,小到每天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他们以“这都是为你好”为理由,试图控制你的生活。这种时候,如何对操控型的父母,进行有力的反击呢?
首先:经济独立、生活独立,想要摆脱家人对你的控制,首先要做到“硬”,要有过硬的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不再做“伸手党”。父母为什么能够“控制”你?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优越感,特别是经济与阅历方面。当你真正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中做到“独挡一面”,特别是,成长得越来越优秀的时候,父母是无法忽略这一点的。大学毕业后,还在家里“啃老”的成年人,如果还整天“叫嚣”着要摆脱父母,是令人可笑的。“啃老族”不是父母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父母。其次:意志坚定、态度温和,与其他的“控制者”不同,父母的控制含有情感因素,很们很容易就能调动你的各种消极情绪,让你感到愧疚、焦虑、不安和恐惧。当你坚持本心,父母就会告诉你:“你太自私了”,“你太令我失望了”……听到这些,你就就会有深深的罪恶感;如果你妥协于父母的安排,你的内心有觉得委屈,落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其实你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你对-我也对”的思维模式,我的人生我自己做主,同时尊重父母的意见,态度温和地向父母沟通清楚“我很尊重您的意见,但是,我希望您也能尊重我自己的选择。”最后:表明立场、划清界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有亲晰的“界限”思维,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一旦对方“越界”了,你需要第一时间让对方看到你的“心理界限”,提醒对方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比如说:过年回家被父母逼婚,妈妈对女儿说:“你就结个婚吧,哪怕结了再离都行,这样我也完成任务了”。女儿回答说:“婚姻大事为什么就成了任务?这个任务又是完成给谁的呢?妈妈,结婚是我的人生大事,我希望由我自己来做决定和谁结婚,以及什么时候结婚。”
面对家人对自己的“控制”,一是要做到经济与生活的独立,其次意志坚定、态度温和,最后表明立场、划清界限,用以上三招,就能摆脱家人控制,真正做到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掌控: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导权》这本书的两个重要内容,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
第一个内容是:我们到底是是如何丢掉对自己行为的决断,失去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的?
作者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一个原因是源于一个消极的观念,第二个原因源于我们的“软弱”,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懒惰”。
第二个内容是:如何做到不被他人操纵,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作者告诉我们的答案是,一个底层思维、两个注意事项、3种能力提升,可以令我们有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决断,将人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个底层思维,指的是人际界限。
两个注意事项是,第一,不当奴性讨好者。第二,发现身边操纵者,揭穿操纵者的嘴脸。
三种能力提升分别是:第一突破思维局限,二培养果断力,三以柔克刚的反操纵术。
掌握并运用本书中的社交技巧,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你都能够巧妙逆转被动局面,摆脱人际交往中的困局,快速、果断、从容不迫地取得主导权。即使你的对手比你强势得多,你也能在交锋中处于不败的境地,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化解困境。
好了,《掌控: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主导权》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已经分享完毕,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