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最近有些焦虑,所以开始看《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想从中获得一切启发,开导自己走出负面情绪。
第一讲开篇,Tel教授就坦言在往期课程中,有学生听了两节课就放弃了,不是因为课程太难,而是他们认为课程中讲到的理论他们早就懂了,不必再浪费时间。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在电影《后会无期》中,王珞丹说:“听了许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Tel教授解释,发生的事情和听过的道理都只是信息(information),信息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解读(interpretation)。
在课程中教授以赛跑成绩为达预期为例,让我联想到了自家房子着火后,背对大火微笑着合影留念的这一家人。
房子着火是一个信息,如果你对这个信息的解读是资产流失、无家可归,那这就是一个负面的解读;而如果你换个思路,想到索性家人都安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一个正面的解读。
让自己活得更幸福的关键就在于转变(transformation)思维,转变我们解读信息的方式。
002
Tel教授在课程用提到,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大家留几分钟“练习时间(time-in)”,用一段短暂的沉默帮助大家在自省的过程中思考、理解、感悟学到的知识,调动自己知识储备中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强化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我曾经无意识地进行了这种自省练习。每堂课后,我都会认真翻阅一遍自己的笔记,利用一个上午的空闲时间来思考和理解,再用自己的感悟和搜集的资料对课程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通过这个流程来深度学习。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当我们学到某个新知识时,就像看到了一个诱人的苹果,此刻它仅仅是触发了我们的欲望,让我们对苹果的大小、颜色、位置有了印象;而我们理解的过程就像是在咀嚼这个苹果,我们队苹果的口味有了更为深刻地认知;而几分钟理解和感悟之后,好比苹果在体内消化,其中的维生素已被我们的身体充分吸收,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
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心理治愈,我们都需要将浮于表面理论性的信息真正消化应用,才能够运用知识进行自我转变。
003
在第一节《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的课程中,Tel教授还介绍了这样一份调查报告——从哈佛毕业的学生大多会获得成功,而只有一小撮人会获得“超级成功”。这些成功者中的佼佼者不比普通成功者更聪明或者更勤奋,使他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真正自信和保持好奇。
他们的自信并非来源于来源于自己的权利、地位、资产或是别人的称赞,而是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做成任何事。
而保持好奇意味着他们仍有儿童提问的习惯,不断提问让他们更能深层次了解一项事物,有更发散的思维和更细致的观察。
埃隆·马斯克正是这样一位拔尖的成功者。在他咨询了俄罗斯的天价回收火箭后,决定自己开始从零件组装火箭。尽管一开始对火箭的内部构造了解不多,但强大的自信心促使他通过自学初步完成了火箭第一步认知——完成火箭的零部件清单初稿。在实施的过程中,他请了火箭制造方面的专家,询问并剖析火箭的制造过程。今年2月7日,马斯克终于凭借一己之力将全世界唯一一枚超级重型运载火箭送上天空。
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可强大的自信心是克服难题的原动力;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持续提问能让我们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引导自己探索未知领域。
变得更幸福并不是每天清晨站在镜子前自述“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的自我麻醉,而是需要深层次探寻正向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价值。
END.
2018/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