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一次在外婆家,忘了因为什么事,弟弟闹情绪要回家,就自己往家的方向走,我在后面悄悄跟着,走一阵之后,弟弟回头看没有人追他,就蹲在路边玩,我看到之后就跑回家,告诉大人们,弟弟在那等人去追他……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偶尔也还是会拿出来开弟弟的玩笑。说它是玩笑,打抵会以为那么小的一个孩子,竟然会有虚荣心、爱面子,要有人去追他,他才肯回来。
直到自己对个体心理学有了一点点了解,才知道,我弟弟的表现恰恰是孩子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一种体现,这同样也是成年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目标;而当时年小的我,发现弟弟想要人去追这个情况,赶紧回家报告,这是在追求一种优越感,感觉自己能够轻易的发现掩藏在事情表象下的根本,感觉自己很厉害,这也是一种追求价值感、优越感的体现。
孩子是很好的观察者,却不是很好的诠释者,他对自己看到的东西,会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看待周围事物的逻辑,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的对这种逻辑加以应证,强化自己的逻辑,形成固有的生命处事风格。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么说:哎,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殊不知,孩子长大的只是外部的躯体,一直指导其行为的处事风格,早在孩子五岁之前就已形成。一个成年人的人生,其实是由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的处事风格来指导他的人生之路,在没有经过正向鼓励、引导,或他认为足够安全的环境中被疗愈,那么他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思想封存起来。而这一部分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反而是一直被压抑,等到足够的环境,就会爆发。
作为养育孩子的责任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并保护好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