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戴德文。版权所有,转载时请注明作者及原文出处。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
我想有很多人都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提到毅力,很多人会和我一样,会联想到这些词:
意志力、坚持、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
道理早就听过,但行动起来依然困难,三分钟热度,三天打渔,两人天晒网,无法坚持。“半途而废”可能是我们坚持得最久做得最好的一件事了。
那么,题目中的这个命题到底是否成立?我们来聊聊。
“毅力”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
若一个人期望可以靠自己的毅力去“坚持做”某件事,那么我觉得TA“半途而废”的几率会比较大。
毅力是一种有限的战略储备资源。毅力就像是一张有消费额度的信用卡,如果我们做所有事情都要去“刷”它,那么它迟早会被我们“透支”完,而且它的透支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虽然它理论上可以“恢复额度”,但那时我们的“毅力账户”已经告急了————已经被列入黑名单了。所以,往往我们还没有实现我们的目标,就已经感到“身心俱疲”了,不得不半途而废。
所以,靠毅力、意志力去坚持做一件事,本质上是一种内耗的行为。
不要“坚持”去做一件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可以看到或听到这样的一个现象:
有很多人因看了一些鸡汤文,受到了一些刺激,于是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突然之间像打了鸡血一样在朋友圈、微博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喊口号、“放狠话”:
我要坚持每天跑步减肥!
我要坚持每天看书!
我要坚持每天早起!
我要坚持每天早起背单词、看书!
看似很“正能量”,很“励志”,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语言虽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东西,但它却能在很大程度上反作用于我 们的大脑,给我们不同的“暗示”。这也符合高中哲学课上所提到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的理论。
假如我们总是用“坚持”一词去描述我们执行任务的行为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给了自己一种心理上的暗示:
“要我做”这件事,而不是 “我要做”这件事。
很明显,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被动,后者主动。
前者总有多少“被强迫”的意思,而我们都不喜欢被强迫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为待在“舒适区”似乎是我们的本能表现。于是我们不得不调用“毅力”这种有限资源作为我们行动的 驱动力。而这种动力是“不可持续”甚至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无法很好地 “坚持”下去。
而前面提到的那些“我要XXXX”,表面上看是他们主动想去做,事实上他们多半只是一时受了“鼓吹”或者“刺激”:
因为他们都在减肥,所以我也要减肥;因为他们都在背单词,所以我也要背单词……
渴望改变当然很好,但一定要好好想清楚,思考一下到底是为何而改变。
所以,我建议可以换个词:可以尝试用“持续行动”一词去代替“坚持”,或许会收到不少的积极心理暗示。
要让“习惯”去“自动执行”一件事
如果把“要我做”的思维模式类比成是一款手动的、占用大量内存的软件,那么“我要做”便是一款全自动的、简约的小程序。而要实现程序“自动化”,让任务执行得“自然而然”,便需要一种方法论:
通过刻意练习去养成习惯。
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习惯所拥有的能量,不是像“核爆”那样具有强大的瞬间“爆发力”,而是在于它的“润物细无声”。当一件事情的执行已经形成习惯时,它就会像我们平时刷牙、洗脑、吃饭一样,完全不需要毅力去做,只管享受它自然而然的进程就行了。
“罗马不是一天内建成的”,习惯当然也不是三五天就可以快速养成的。近期,网上很流行这么一种理论:
21天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
看似是“发现了新大陆”,其实是害了不少人。很多人就想当然地以为,只要我坚持够21天、打了21天的卡,我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前几年,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理论的时候,我便去尝试行动。比如早起,我持续行动21天跟我持续行动22天、甚至是30天,其实是没什么多大区别的。而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差不多要持续行动两个月,才能逐渐养成一个习惯。
事实上,习惯的养成也是有一些方法论的,我提两点个人的经验:
1、少即是多。培养新的习惯的初期,一定不能贪多,一个习惯就够。因为你此时的“刻意练习”是在用你的个人毅力在做支撑,习惯多了,你的“毅力账户”便会很快透支。
2、欲速则不达。首先你内心应该接受一个事实: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如一两周)养成,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拿早起举例:我以前平是一觉睡到七八点,周末是一觉到中午,为了改变现状,我先给自己定个很小的初级目标:先尝试早起半个小时。看似很容易,但也花了我一个多星期才适应过来。当生物钟慢慢适应了早起半个小时,我再把闹钟再回拨15分钟,对,这次只比上一次提前15分钟,然后再花时间让身体去慢慢适应这个时间。依此类推,直到保证有6-7小时的睡眠时间为止。
在我看来,这是用一种以“最小幅度”的改变方式,循序渐进地去“欺骗”大脑,当生物钟适应了,大脑便不会反抗了。通过这种方法,这几年,我已经养成了早起、健身、跑步、不看新闻、不刷朋友圈等习惯。我一直觉得是在“享受”它们,而不是去坚持它们。
回到标题: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
事实上,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有毅力”,而是他们大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长期执行它们、“享受”它们而已。而能养成许多好习惯并且还能持续执行的,多半不会混得太差(当然,比起别人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我尚处于习惯养成的入门阶段,所以不在其列)。所以,真相很可能是:
那些做得比你好的人更容易被你注意到而已,从而他们更容易成为别人比较时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