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来办公室,顾老师就告诉我,要去听我的第一节课。每次有这样的时候,心里都是五味杂陈,有受宠若惊,又有诚惶诚恐,还有莫名紧张。顾老师的工作量一直是远超于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双管齐下,学校清晨的大门,大课间的操场,教室的讲台,午间的食堂,……到处是他的身影。我想若是看微信运动记录,大概他每日步数都是稳居榜首的。
上午的课堂内容是《溶液的酸碱度——pH》,昨天下午听了顾老师的课之后,进行了再次备课。然而,实际上课,自我感觉还是存在思虑不周,不够顺畅之处。
第一次意外,优盘出现了乱码的情况——我向来不太重视提前试课件,也是因为还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怀有侥幸的心理。重拷课件耽误了几分钟的时间,细节忽视,明显使得我更加紧张。
第二次,实验测稀盐酸以及稀释之后稀盐酸的pH。 原溶液测出的pH为1,试纸显红色。由于稀释不够,稀释之后,试纸仍然显红色。于是这个实验并没有得出我想要得出的结论——酸性溶液稀释之后,酸性减弱,pH增大。课后,顾老师给我点评的时候,他提出了这里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章法”——我在稀释的时候,取的原溶液的量过多,而稀释加入的水的量远远不够。然而,根据pH的计算方法,pH从1变成2,溶液至少需要稀释10倍。实验失败后,我并没有意识深入去想这个问题。顾老师提出来之后,我才得以恍然大悟。由此,顾老师还提出,在公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实验意外,常常需要事先配好几种浓度的酸或者是碱。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做法,尤其是细节,我们经常缺少“为什么”的思维。很多做法,在模仿学会之后,渐渐地,我们就不在意“为什么”了。然而,这一点,对于一名教师的教学则是个“致命性”的漏洞。因为,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多,相应的,缺乏“为什么”的思考就更多了。我在教学中,就常常出现“不假思索”,直接呈现的情况,看似我是“行云流水”,学生却是疑问重重。其实,教学中很多“程序化”的做法,或者是不起眼的细节,都有章法可循,需要做稳做实。
细思极恐,我突然觉得一个缺乏“为什么”思维的老师,会带出千千万万个不会思考的学生。学生在过于“程序化”,缺少深研的学习当中,渐渐就变成一个个思维苍白的成人。若要学生,心细周全,勤思善学,老师的必修课——练习深度思考,锻炼细节思维。
<我是余芳芳,硕士毕业于江苏省东南大学,化学专业,专注于中学化学教育。我的梦想是让孩子们会学化学,乐学化学,善用化学,以化学为支点,焕发孩子原始而强大的成长力。欢迎有共同梦想的小伙伴和我一起实现这个梦想!>
(我是日记星球598号星宝宝,我正在参加日记星球第28期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84篇日更原创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