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第三章~第五章
童年与青年 应试 父与子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在父亲游历和赶考的时期,母亲在家陪伴兄弟二人。母亲知书达礼,并把《后汉书》里的内容读给孩子们听。其中读到一个人物范滂,其中《范滂传》中这样写的:“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呼!”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这时候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能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如此境界之高,为数不多。
通过几件事能够看出东坡的母亲很开明:1、家中院子里的鸟雀不能捉,所以可以给他有机会窥探研究鸟巢,了解大自然和动物。2、家里热闹时,使女可以光着脚到处跑,说明母亲对下人很仁慈。3、父母可以让家里孩子去村中赶集,菜地中掘土,说明家庭很开明。正是让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获取好奇心,引导探索。让小东坡在10岁就写了出奇的诗句《黠鼠赋》。可见目标明确,用心专一,态度严谨,工作认真,是人类征服自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事无大小,莫不如此。这就是苏东坡从一个捉老鼠的小故事中,引申出来的生活真理。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苏东坡的童年时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时期,激励文学艺术的创作。朝廷之下,贤良在位,杰出文才受到皇上的器重。小东坡也受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的影响给他以鼓舞。当时的考试方式就是考一整本书很枯燥,遇到努力苦读的苏东坡就是把整本书给抄写背一遍,他不同的是对每本书所思所想,这也是他的一种用功方法,扎实的文字功底也让他与众不同。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他做任何事情不盲从,都会引用历史事例做参考。另外,古代人抄书都是毛笔字练习,自然也练就了他书法的基本功,为他成为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这里有个对他影响较大的重要人物东坡的父亲—苏洵。他的教育也是非常开明,虽然自己名落孙山,但对儿子的教育却是用心栽培。喜欢听东坡高声朗读,及时了解儿子学习情况。父亲的淳朴风格也是影响了东坡的作品,让他在后来的文坛独树一帜,深得欧阳修的喜欢。苏洵在东坡16岁时有过过激的行为,略微显示出他激烈的性格,嫉恶如仇,这在东坡从政后也表现出了这种特性。
还有一个陪伴左右不离不弃的人—东坡的弟弟苏辙,一个最亲的人。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籍,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糜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同音信。兄弟间似此友爱之美,也是极不寻常的。气质苏子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子由冷静机敏,是弟弟的良师益友。在他们的诗里都表现了互敬互爱。”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这一章的读后感:
通过细读这个章节,让我深有感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天才伟人都离不开父母最初的用心教育。 从小父亲的努力是他的榜样,母亲倾力亲为的引导助他成长,这样的家庭也正是我们现代家庭所向往的。从小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榜样有目标。真正的教育来自原生家庭,小家看到国家,国家的兴旺也正是需要我们一个个小家努力而成就大业!所以,一个伟大成就之人,和家庭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庭氛围,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家中人人读书,书籍也是插列满架。父母让这个家里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好的的引导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我们现在的家庭都急于求成,把孩子放在一个个的兴趣班里,而忽略了家庭本身的教育。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应试
东坡和弟弟都达到应试的年龄了,但他和弟弟都选择听从家里安排先结婚。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赶考,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先到省会成都,会见张方平(政治家)。为达成目标,他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到达东都开封面见欧阳修。在宋代,分东都开封、西都洛阳,南都商丘。当时的开封为首都很是繁华,监管严密。皇城里有个特点,就是男子必须戴帽子,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 ,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
古代的殿试比现在还要严密,有皇宫侍卫看守,试卷考完了都要由书记员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笔迹。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皇帝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考策论。苏东波在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中名列榜首。在高中后,接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这让苏家三人又赶回老家,守孝两年三个月,这段时间也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
本章的读后感:
读了这段才知道古代考试这么复杂和困难,只有出类拔萃精英才能突颖而出,现在的高考学子们相比他们来说真是幸福!
在婚姻方面,东坡兄弟选择听从父母的话是正确的选择,他们选择平凡人家的女孩而没有攀高枝,虽然对后来的仕途没有太多的帮助,但他们活的豁达简单。现在人不愿意父母给安排的对象,自由恋爱结果又如何?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就看我们用何种方式去对待另一半,你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第五章 父与子
安顿好母亲的后世后,全家携儿媳妇从老家眉州走水路出三峡,行程全长一千一百余里,七百里水路,四百里旱路,从十月起程,次年二月到达。这也是苏家最有意义的一次水路旅行,有兴致、有热情、有前途、有信心。真是“故乡飘已远,往意浩边。”我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古代需要那么多纤夫,那是因为经三峡如若逆流而上,一只小平底木船,至少需要七十个纤夫拉。三峡也者,即为四川境内的瞿塘峡、巫峡、湖北宜昌的西陵峡,一路高山耸立,悬崖迫人。到达秭归后,就算平安都会相互庆祝。上岸到江陵,乘车奔向京都。这一路走来,苏家三人已作诗百首,名为《南行集》。
第五章读后感
第五章虽名为父与子,其实是为我们描述了父与子一同南下奔赴京城畅游三峡的艰险经历。在这段时光里巩固了父子情、兄弟情、夫妻情,也正是这个经历也给苏家兄弟开阔了眼界,抒发了情感,写出了很多美妙的诗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想到孩子的爸爸喜欢每年带全家一起出去自驾旅行,虽然辛苦些,但在浏览祖国大好河山之间和孩子和爱人的交流和学习,就是一种最好爱的表达。
好诗:
《惠崇春江晚景》(两首)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好句:
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就看我们用何种方式去对待另一半,你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