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心灵的风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笔者提醒:一把宝刀,放在我这个小人物手里,你会躲得远远的,生怕伤到你自己;倘若它放在一个权威者或你信赖的人手里,你会欣然接受之。我们是被什么束缚了自己?是不是被头脑中的印象等知见所障碍。倘若我们不肯摆脱已有的成见去发现未知的东西—领悟的本身,那么我们即使在权威者面前也无法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不会使用这把宝刀。因为我们总是以思想里的投射出的东西来看待事物。我们必须在超越意识的另一种层面里扬起心灵的风帆,才会发现那片未知而又浩瀚的智慧大海……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多数人到死也无法解开这个谜底:是心理的一种努力之渴望,造作出了这堵无法超越的牢狱之墙,尽管它无形,却如一道魔咒之绳索将自己的生命紧紧捆绑……

吼了一夜的风,在过了黎明后的时刻开始消停了,能够想象昨夜的那片海,在凶猛狂风的蛊惑下一定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在今晨,辽阔的大海水天一色,波光粼粼,一切都变的出奇的静。这种灵性般的寂静似乎生怕把大鹿岛海边的居民从酣睡的梦乡中摇醒。

随着渔家房舍上飘起的炊烟,朝霞拾取了天际的一缕火焰,再次将孤零零的大鹿岛给点着了。于是,这个素有“黄海明珠”美誉的岛屿,火爆了起来。一个方圆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小岛在霞光的沐浴之中,开始了它热闹的一天。

零星的几只海鸥似乎从遥远的天际飘到海滩上,悠然捡拾着可口的食物。当它们感觉有好奇的游人在向自己这边走过来,便轻轻飞走了。但海鸥究竟是怀揣着恐惧而逃之夭夭了?还是本能平静地飞离此地?那个打扰了它们的游人永远无法解读出来。生命中总是有猜不透的迷惑,头脑在这迷惑背景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于是诞生了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之神话。而一旦这些狂妄的神话被作为一种虔诚的理念存储在脑海里,尤其它被狡诈的头脑投射出一个被追求的理想国时,一种努力的奋斗之路便开始了。

海滩上的沙,是经海浪与海水历练出来的一颗颗珍贵的微细礼物,供养给了这片辽阔的海岸线。它无私地衔接着大海与岛屿。精细到再也不能精细的粉末状的细沙,被游客的脚踩在其上,细纱便从脚丫缝间挤了出来。细沙流脚,那是一种说不出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只能局限在比两只脚掌加起来稍大的一块沙地,因为海滩上到处都有被海水遗弃的贝壳镶嵌在其上,尽管在朝霞之光映射下晶莹剔透,熠熠发光,倘若一不留神,裸脚者便被其将脚割破。

因此,有人胆敢越过局限的雷池一步,就时常有裸脚的游人踩在锋利的贝壳上,一股鲜红的血液从割破了脚的部位流淌了出来。脚受到鞋子的束缚,想挣脱鞋子的羁绊,它幻想自由自在行走于海滩。可一旦恐怕脚被贝壳割破出血,又缩回到了它那善于自保的避风港—鞋子里。尽管如此,还是不乏有敢于冒险尝试的旅游者,他们为体味这难得一旅之经历,手拎着鞋子,裸着双脚,如履薄冰般地行走于沙滩上。

傍半晌的时候,火红的阳光已不再以朝霞之称谓驾临在海岸线上,每颗沙粒也逃不出那种自然炙热的烘烤。柔软的细沙带着它固有的激情亲吻着游人的脚掌,从脚丫缝剂出来的细沙带着它的余温跳到脚背上,犹如炎热的夏季沙漠中焦渴的嗓子喝上一口清凉的甘露。 其实,人的心有时就如同想冲出鞋子束缚的脚一样,总是活在一个自己看不到的东西所束缚围墙里,这种要翻越那堵围墙去体味一下外面的感觉的渴望伴着一个人的一生。但多数人到死也无法解开这个谜底:是心理的一种努力之渴望,造作出了这堵无法超越的牢狱之墙,尽管它无形,却如一道魔咒之绳索将自己的生命紧紧捆绑。而依凭传统“为学”之学所得到的任何观念只能是强化这道自我牢狱之墙,唯有“为道”之学的行动,才能解开这一魔咒之绳索的捆绑。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我说的努力并不是一种外显的行相,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努力生活态度的本身才导致我们的苦与难,才导致我们不能以一种喜悦的精神面貌来生活。

海的远处,有一艘帆船在向岸边挺进,海风正朝着海滩的方向漂移过来。吹拂着女人们的长发在空中舞动。辽阔的海滩,洋溢笑脸的游人,靓丽女人飘起的长发,火一样的阳光泼洒在岛屿北边的那片树林、村落,这些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那是一艘不是很大的渔船,浦鱼回归的渔人,满载着收获,撑着顺风的帆船,向岛屿的方向靠拢。风吹鼓着风帆,载着沉重的船体自然顺风而行。渔人站在甲板上,只是扶着舵,把控着方向,其它的推力就交给风帆了。这是一次不费力的凯旋。  

如果每次出海或回归,都能借着风力而行,我们就不需在苍茫的大海上挣扎与奋斗了。一种不需要费力的恬静的海洋之旅,这是多少人的梦想与渴望。  

生活中的人们时常如同漂泊在海上的一首帆船,为了到达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彼岸,从未找到一条借力给力的风帆。穷其一生生活在挣扎的苍茫的劳累之海上。  

有一种不需要费力的生活就横亘在你心里,但却被自己习惯于奔波忙碌的思维模式给遮蔽了起来。它像埋在你脚下的宝藏矿脉一样熠熠发着灿烂的辉煌,而你却欲耗费毕生的精力努力奔向遥远的国度,去找寻另一个虚幻的宝石矿场。  

为什么总是费力地生活着,是不是生活中有那么多不如意的地方?它表现在你和自己、和配偶、和邻居、和社会所发生互动关系时,所演化出那些令你不快之事。你为了摆脱它,超越它,改进它,采取了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为之奋斗的历程。这是一场耗尽一个人一生的不停的征战。  

停止这种征战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不费力的活法,这并不是唆使一个人走向对自己及周围人呆板与停滞的消极一面,而是相反,如果你能拿捏得精准的话,一定能令你在面对这个问题重生的世界中,真正学会做一个快乐而喜悦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然,要想做个不费力的快乐而喜悦的人,它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因为那种不需要努力的生活,原来竟活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是说:我说的努力并不是一种外显的事项,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费力生活的态度的本身才导致我们的苦与难,才导致我们不是以一种喜悦的精神状态来工作和生活。这种费力态度模式才是缠绕你一生的根本问题,相较而言在自身以外的关系互动中产生的所有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反而是肤浅的,甚至是庸俗的。    


三,而一旦我们把“过上一种不努力的生活”作为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时,就再度被另一种努力生活的观念所束缚:我们是在践行理念的过程中,制造了更多的冲突与痛苦。

这艘船终于靠近了船坞,几个壮实的中年人从甲板上一筐筐地向下卸货。筐里装满了他们打捞的各类海鱼。船坞边上挤满了拿货的小贩子,他们将分得的鱼提到鱼市上出售。有时分鱼分的不公平,小贩们打斗的场面时有发生,好在乡下人实在,如果打得不算太狠,有个中间人一说合,俩人又重归旧好了。

我们被这种无止境的奋斗与挣扎的生活所困,我们也迫切渴望踏上一种自在的不费力的境地。我们很想变成那个样子。而一旦我们把“过上一种不努力的生活”作为一个新的奋斗目标来追求时,就再度被另一种努力生活的观念所束缚:我们是在践行理念的过程中,制造了更多的冲突与痛苦。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便是长久以来迷惑了人类的错误命题:有什么方法或手段能克服现在的努力挣扎之状?当我们得到了所谓的方法与手段并开始践行它们时,其实就已经逃避了问题的根本,逃到哪里去了?逃到知见层面的肤浅所为了。它借助什么而逃的?显然是借助方法与手段而逃避的。这真是头脑里最擅长欺骗自我的一个游戏。

比如,当下我为了实现一个原有的目标在努力、在奋斗。当头脑里出来一个念头:“如何过一种不努力生活?”这个念头出场的当下就意味着头脑直接引领我奔向一个结论观念上,于是我就通过意志力来控制自己努力达到那种不努力、不挣扎的状态。这时我们会习惯地用曾经习得的知识、手段、方法等来检验那一不努力挣扎的结果是否出现。你会发现:这整个过程就是被一个新的不努力的目标或理想所牵引,也就是这个正在进行的不努力挣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努力挣扎的过程。  

这种行动本质并没有使心里的努力挣扎之状态消弭。改变的只是头脑里的奋斗目标或理想观念,但我们为实现这一个新的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依然是努力与挣扎的。因为此时我们的背景—心里的状态就是努力与挣扎的。只有在当下消弭这个奋斗与挣扎的心里状态,才是真正在当下摆脱那种习惯了的努力挣扎生活的根本之所在。  

船坞上分鱼的场面过后,随着小贩们及出海的渔夫们的离开,热闹的船坞又平静起来,抛了锚的渔船如孤独的海边瞭望者,默默注视东方渐渐没入海里的太阳。    

四,只有内心“为道”之学的修为,才能“清静无为”,也只有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能将通过“为学”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真正造福人类的福祉中。  

尽管小贩们将分得的鱼提走,但海边好大的一片区域充满了鱼腥味道。偶有一阵海风飘过后,涤除了那说不出有多难闻的鱼腥味,海边又恢复了分鱼场面前的那种清晰、宁静、祥和。只是又多添了一首抛锚的老渔船,停泊在那儿的老渔船向着广阔的海投以孤独的目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古圣人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里这样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的这一章里着重阐释了“为学”与“为道”的学习方式问题。老子首先认为“为学”是累积外在的经验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个良善的道德底线而疯狂地累计知识及外在经验,老子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为就越多,人就会越变的狡诈,给自己和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就会越多越强烈,这就是“为学日溢”的一个结果。我们把这种没有道德基础的累积知识的模式定义为“为学”的学习方式。  

所以老子主张要重视“为道”之学。“为道”与“为学”不同,“为道”它是指透过觉察体悟的方式以把握事物整体的状态或向内探索自身的虚静的心境,是内心不断地去除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璞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之境地。我们可以把达到这种“为道日损”的修为方式定义为“为道”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一个人没有“为道”的修为学习为基础,仅是通过“为学”的学习方式累积知识的结果只会在一个人头脑或内心中增加机智巧辩,甚至变的阴险狡诈。只有内心“为道”之学的修为,才能“清静无为”,也只有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能将通过“为学”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真正造福人类的福祉中。  

正因为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才使我们擅长沉溺于“为学”的方式中,并因而导致我们越发贪婪、仇恨、权欲、嫉妒,它似乎是大多数人无法解除这种自我欺骗一个魔咒。  

我们过于执着在奋斗的目标上,要知道重要的是了解奋斗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奋斗的目标。要了解奋斗的本质是什么,就得学会不被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为学”所束缚,而重新领悟一种“为道”的学习方式,才能使自己过上一种不再奋斗挣扎的生活。  

不过这里的不再奋斗的生活并不是你麻木的不再做任何对自己及对他人乃至于对社会的有意义之事,而是一种心态,这种不奋斗的心态,是祥和与安宁的。一个祥和与安宁的心境,才能不会污染人类,才回更好地解决当下所有的意识层面的问题。  

我们有太多的误区:我们并没有怀着一颗“为道”之心反而导致以“为学”的学习方式不停地累计,最终我们变的越来越机巧与诈伪,越来越为实现自我的欲望而不折手段,这势必给自己也给他人、乃至于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倘若我们能在心里层面上做到古圣人说的那样:“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与科技领域就会走上一条真正给自己及宇宙带来祥和与安泰的最有效途径。  

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此提出了这两种学习模式,我们发现不同的学习方式导致不同的结果。  

传统的累积知识的“为学”之学习方式得到的结果既是“为学日溢”。另一种目前急需要广大社会给予高度重视的“为道”之学习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既是“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如果仅仅为了满足某一局部的发展,而忽视人们心灵祥和的需求,甚至忽视人类及地球环境的客观状况,那么,不论利用“为学”而使人类社会的智能化达到何种程度,必将给人类及地球带来灾难的后果。  

因此必须极力发展及推广出另一种学习方式“为道”:它将使人们从被束缚的智力层面中解脱出来,唤醒头脑中的另一种层面的创造力,才能诞生出即能使人摆脱冲突的痛苦又能延缓人类及地球家园的灭绝进程的智慧之事物。这个时候,人们利用所获得的知识及人工的高智能才会找到它自己存在的位置。      

五,“为学”,只是在思想层面内的造作,它必然带来心灵冲突与痛苦;“为道”,是超越思想层面的一种行为,它能给人类心灵带来解放与安祥。  

太阳慢慢地向海的深处浸没,带着它固有的那团巨大的火,这一团燃烧了多少亿年仍未有熄灭的火,烤红了天边,染红了大海、沙滩、大鹿岛,那最后一缕晚霞涂抹了大鹿岛山峰上的一座古塔,据说那是甲午海战时就存有的用于瞭望的古塔。  

夕阳将一抹固有的红泼洒给了这座古塔,风并不用力地抚摸着古塔的残壁,登上这古塔,放眼远眺,此情此景悠然而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那番感叹:“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细沙,软绵绵地躺在海滩上,被晚霞沐浴着;游云,只是若无其事地俯视大鹿岛的村落;一阵柔柔的海风吹来,它的气息似乎能触碰到心灵,心中的所有的郁闷也都随之消失了。坐在古塔瞭望台上,能感觉大海的胸襟无限的博大,更能感觉到大海之上的苍穹无限的高远。

真实中的自己与期望中的自己每每发生矛盾时,就是我们挣扎的开始,我们为了实现那个期望中的自己,步入一种努力的历程。当我们知道努力的过程中也会带来挣扎之苦时,我们便很想实现那种不需要努力就能和谐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通过努力去实践没有努力的心里状态,这种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努力,所以这种不努力的境界就永远无法达到了。  

倘若你在挣扎的当下,停止以往那种喋喋不休的解释,也不去修正它,更不同以往一样强迫自己的心达到一种你所期盼的宁静状态,你只是觉察这个挣扎的状态本身而不去通过头脑造作它。若能做到这些,你就会发现你的心已经进入了完全没有挣扎的境地。  

这时候你会不可思议地发现:头脑由原来浑浊不清的状态变得极为清晰、警醒、柔韧、灵敏,而又极富有觉察力。头脑在这种截然不同的状态里,没有了你对我错、你多我少等诈伪的算计。头脑之前的所有的笃定的那些不合理的念头都荡然无存了。  

这就是一种觉醒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的当下,你才会理解古老的道德经里的“无为”之深深蜜意。更会知晓只有内在的“无为”之背景下,才会调用头脑里曾经“为学”而获有的知识、方法、手段,进而达到极为有效、有意义地处理外境之事项。  

至此,我们的心就能领会出很多东西,这种领会过程就是一种超越了心智范畴的一种“为道”的学习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心本身学习了很多东西,但它决不只是以往那种只收集信息资料的传统累计的“为学”方式。只有这种超越心智范畴的觉察之学习过程中,才会领悟实相,并进而发现不可思议的之宝,这是心灵的觉醒与绽放,一颗觉醒的心一定是充满喜悦的。  

六,我们太在意“为学”才导致“为学日益”;如果我们能真正重视“为道”之学,我们人类就会“为道日损”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远远又看到一条回归的渔船,若隐若现,似乎远离了火红的落日,迎着海风,渔船扬起了风帆,越来越靠近大鹿岛岸边。一会儿,海边的船坞上又有一些人积聚在一起,有的翘首以盼远途归来的亲人。有的备好了分鱼的海楼,猴急猴急地摩拳擦掌似的。风帆呼呼作响,顺风给足了渔船的驱动力,天然的动力,带着回归的渴盼,向着岛屿上的瞭望塔缓缓驶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发现没有?无论网络上、公共媒体平台上、学校的讲台上,都有很多教师、学者、专家在宣讲儒释道等理论体系。其目的在教化更多的人们走向良善,使人们过上一种幸福和谐的生活。  

但目前绝大部分讲者是以做学问模式在解释、在说教。演说者对这些体系呈现出一种研究而未必是修为的状况在例行公事,虽然其在台上深入浅出的描述乃至于对答如流,但口若悬河的描述与解释并不等于其自己已经践行了那些道理的内涵。  

讲说者本人如果不是自心见证了其所讲述的道理,就只会导致听者依然按照传统的“为学”之模式在继续累积知识与经验,就会使听者知见稠林,法镜外照,行为上要么邯郸学步,要么外在表相模仿,内心依然贪婪、狡诈。应知道儒释道所有的说教都是指向我们一个人内心的建树:解决自己的内心烦恼之痛苦、不伤及其他生命,从内心散发出热爱和保护人类及生存环境的“为道”之行为。而不是肤浅地以“为学”之模式累积知识并用于生计、模仿。那样只会带来更多的虚妄与诈伪。只会带来一种为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努力生活。  

古圣人所说的话,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实践出来,才能使自己和更多人受益,如果仅是描述、解释,那么我们的心灵会变得越来越庸俗与肤浅。这就是远离行道的轨迹:“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我们太在意“为学”才导致“为学日益”;如果我们能真正重视“为道”之学,我们人类就会“为道日损”进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七,“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后者才是古圣贤所倡导的真正能达到幸福快乐的精神世界,前者只会导致更多的迷惑与痛苦。  

下面我们以古圣老子的这句“无为而无不为”为例,来深刻领悟“为道”的修为内涵。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给大家一种自然的现象,当我们把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身心上就可以这样领会:以“无为”之祥和的心态更会导致事项上呈现出“无不为”的必然之境。但是,如果一个人过于重视“无不为”,就会把“无为”作为实现“无不为”的方法或手段,就是一种“为学”的累积行为;凡是通过方法和手段的行为就必然是一种刻意的行为。而任何刻意的行为就是意志力的知见行为,这是种“有为”行为,只能导致心态离“无为”越来越远,更谈不上客观上实现“无不为”。  

也就是说当“无不为”成了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要知道只有心态处在“无为”的平静之下,内在的智慧才会出现,而这种内在的智慧会引导你正确地处理“有为”之事,但这个时候的“无不为”的出现是因为你的“非刻意的无为”之心态自然出来的一个结果,即“无不为”是真正“无为”的一个副产品。  

因为“非刻意的无为”之心态,是一种最高的修行之境界,在这种境界里有它的安详、快乐、喜悦,但这种快乐、安详、喜悦,不依赖“无不为”,而是真实无为的自然果报。但是,目前的通病是:大家一旦看到了得到“无不为”之因是“无为”,就把“无为”当作实现“无不为”的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就必然去刻意地“无为”。这就又令人们不知不觉跳入了“为学”的习惯性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无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心理状态,而后者才是古圣贤所倡导的真正能达到幸福快乐的精神世界,而前者只会导致更多的迷惑与痛苦。  

因此,为正真地领会并实现古圣人的那句“无为而无不为”,有必要考量以下几点:  

第一,无为与无不为分别呈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内,其中,“无为”所指心理的状态是纯真的无分别的,它契合了宇宙自然的法则:自自然然,无任何头脑里的造作行为,可以表述为祥和与平静。而“无不为”呈现在心智范畴内,也就是实现无不为,必须通过知识、手段、方法来实现,但是要想通过知识、手段、方法完美无误地实现“无不为”唯一的前提得有一个“非刻意的无为”之心态。  

第二,由“无为”到“无不为”的次第关系。即首先内心要做到“无为”的状态,而这一状态的实现通过觉察来得到;但它必须从行为上屏弃头脑中的知识、方法、辨识等刻意所为。在这个基础之上,方能通过头脑的知识、手段、辨识的智商范畴去达到“无不为”。  

当我们知道怎样通过“为道”之学中的觉察行动,令自己的心境当下处在“无为”之背景中,就会轻松搞定那些曾困惑了多少人的古圣贤肺腑之言的蜜意。比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无知无欲”等,都是指内心所呈现的一种自自然然的无所努力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之背景下,外在的行为就会合情合理,正确无误,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第三,如何当下做到“无为”之心态,应按照前面说过的“为道”之学,觉察当下的“非无为”之状态。在这种全然的觉察过程中,屏弃头脑里的任何刻意所为,真实的“无为”心态就会出现。这时“无为”是出于自然、淳朴、简单、内在、纯真,所以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刻意的痕迹。但如果以下意识里的动机去实践“无为”,其表现都是受其他因素左右的,是表面的、外在的、形式的、被动的,所以虽然有“无为”的种种表现,其实已经与真正的“无为”的自然性质相差很多。这就是刻意的“无为”,因此它的副产品“无所为”也不可能产生。所以刻意的“无为”只能是“下德不失德”,而最终导致“是以无德”的结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海风骤起,海岸线不再宁静,浪潮一波波向岸边涌动。晚霞也渐渐隐退,游人消失无几。海鸥在落日的海滩上捡拾着游人白日里丢弃的残羹冷炙。很快,大鹿岛就笼罩在夜晚的氛围里,一轮满月很快将在瞭望塔上空泛起微弱的光,大鹿岛在晚霞缔造的黄昏气氛中若隐若现。          

      2017年04月01日      北京海淀西二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5,980评论 5 4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2,422评论 2 3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3,130评论 0 3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553评论 1 26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408评论 5 35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326评论 1 27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720评论 3 38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373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67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722评论 2 31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48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335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738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3评论 1 25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69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893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