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自我确认
很多人躺在沙发上,不断地在手机上刷文章,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痴迷吗?
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你可能从没有想到,那就是对着镜子看自己。在心理学中,这种行为叫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每天起床都会照一照镜子吧,看看自己的发型,因自己的长相而自恋,这是在对自己的外表进行确认。然后你会上街买衣服、鞋和包,决定买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买MINI Cooper还是大众帕萨特?这些都是你在对外在的自我标签进行确认。
通常来说,人体外在的东西都很容易确认,但是你的价值观、自尊水平、潜意识层面等内在的东西,却非常难以确认。
所以,你找到了一个好办法——阅读(reading)。
比如,你看了《瓦尔登湖》,就对自己向往自然生活的部分更确认一些;你看了《魔鬼经济学》,就对自己理性分析的部分更确认一些。
很多人都在讲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看了又记不住。
这就像用竹篮去打水,虽然是一场空,但水可以帮你把竹篮洗干净,让你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02 阅读什么
你究竟应该阅读哪些东西呢?
首先,文无第一,文化的好坏高低,只是一种相对概念。
你可能会通过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获得独立思维,而有的人则通过看公众号文章让自己变得励志。
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己认同的方式获得进步,这样的阅读都是有价值的。
文化虽然没有高低,却有远近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情况。
其实,所有的文化,我们都可以将它们放在以下两个维度里,如图2-1:信息冗余度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如果你是一名心理学博士,那你读《自卑与超越》就会觉得信息冗余度低,而普通人阅读时就觉得知识量巨大,冗余程度高。
通常来说,当我们渴望放松休息时,更偏好冗余度低的东西,如看轻松的电视剧;渴望挑战时,更喜欢冗余度高的东西,比如偏理性的书籍。
那么,为什么说文化有远近的问题呢?
前图2-1中,xy的中心点可以看作是你的自我,越接近自己价值观的东西,自己越会为了找认同感而去关注它。
你最喜欢的那些东西,是“真的说到我心坎儿里去了”的那种。所以,很多人会花大量时间去刷离自己更近的东西,这就是在舒适圈之内,这些东西读起来很舒服和放松,我把它称为度假状态。
那些远离你价值观的东西,比如思想类的书籍,通常需要你憋着一口气,耗费自己的意志力才能研究它们。但读完后你或许会突然变得思维开阔,我把它称为徒步旅行状态。
多来几次徒步旅行才有可能让你的人生进步。
03 高效阅读
徒步旅行者在这个世界上属于少数派,他们是如何沉浸于其中的呢?相信你一定渴望知道,毕竟对书籍进行高效阅读是很多人都渴望获得的技能。
借用一个资深徒步旅行者朋友的分享,在这里解释三种你所需要的阅读思维,我将它称为“徒步旅行者的修行之旅”:
(1)建立攻略。如果你去徒步旅行,路线、装备、旅程规划等,这些对你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一部分——框架思维。
(2)倾听雪山和湖泊。徒步旅行者并不在意向别人证明去过哪些地方,而是注重和雪山、湖泊亲近的体验。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二部分——感知思维。
(3)读懂世界万物的变化。因为常在户外,所以,他们会有一些自然趋势变化的超能力。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三部分——趋势思维。
04 框架思维
度假者一般订个酒店或报个团就可以出去旅游了,如果你是徒步旅行,那么路线、装备、旅程规划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一部分——框架思维,什么意思呢?
在度假状态下,你慵懒地刷刷剧,看一些段子,或者看一下公众号里的文章,可以不用动脑,被动地看看作者在写什么就行了。这就像你跟团旅游,几乎不用操心什么,也可以跟着看看景点。
在徒步旅行状态下,如你看《苏菲的世界》或是《自卑与超越》这种某个领域的学术书籍,如果被动地去看,跟着作者的思路走一遍,那很难学到什么东西。这就像徒步去藏区,如果没有参考驴友论坛建立好攻略,就很难有好的体验。
建立阅读攻略其实和徒步攻略非常相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目标。这本书(这篇文章)到底在讲什么?好的文章,看标题就会清楚;看一本书,通常是通过前言、序言和目录就可以确定。
比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讲“关系产生自卑,超越自卑的时候升华自我,最终学会建立关系的过程”的书。
(2)建立地图。看书的时候,作者写作的思维地图是隐藏的,就像在沙漠中探索一样,逐渐把作者的思路找出来。
比如,刚刚说到的《自卑与超越》,虽然是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本理论书籍,但其中的体系非常复杂。只要你用画地图的方式去看,就能很轻松地看清楚作者的思路。
05 感知思维
徒步旅行者并不在乎向别人证明自己去过哪些地方,而是注重和雪山、湖泊的亲密体验。
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二部分——感知思维。
“感知”的意思是,你用心去感受眼、耳、鼻、舌、身所带来的感受。
当然,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自己的感知,他们更看重自己的认知(记住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因为认知只是自己感知的镜像,它并不能给你带来太多东西。
比如,抽烟的人都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吧,但就是戒不了烟,可能只有看到几十年的老友因肺癌突然离世,并且痛苦得惨不忍睹,他们才能做到把烟戒了。
又如,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个银行小职员,前两年要求父母供她读工商管理硕士。当然她继续学习的精神非常不错,但相比那些真正在商圈里混的企业家,她就严重缺乏相关体验。读完硕士以后,尽管她对商业有了一些认知,但是除了简历上多了一条,她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所以,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其中的“知”是指认知,普通人最难做到的是行,这个“行”就是需要从感知上做出改变。
很多人都问过我,多数时候我们看书,过不了多久就什么都记不住了,为什么还要看书呢?我是这样回答他的,能不能记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提高感知,才是最重要的事。
只是感知是潜意识层面的事,尽管力量无穷,但因缺少语言和逻辑,你会感觉对它没有控制感。就像你开车去穿越世界,新手会做一大堆攻略以求控制;老手更喜欢直接上路且不设任何目的地,因为他们不再需要控制感了。
新手总喜欢到各种景点拍照;老手更喜欢去人迹罕至之地,闭眼体会天地万物的精髓。
新手总炫耀自己去了多少多少地方;老手会说,世界之大,而我刚上路。
你若问禅师如何成佛,禅师会回答你:“不可说、不可说,一说皆是错。”
这就是因为语言是意识层面的二元逻辑,而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感知层面的更复杂的东西,用语言是没有办法描述清楚的。
06 趋势思维
因为常在户外,所以徒步旅行者会有一些感知自然趋势变化的超能力。这里指阅读思维的第三部分——趋势思维。
什么是趋势思维呢?也就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看到未来趋势的能力。
听起来你可能会瞬间想到《三体》《星际迷航》等科幻类型的想象力。
实际上,趋势思维是任何人都掌握了的技能,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比如,马上要过春节了,大家都至少会休息7天,休息完以后,你肯定能够预测自己还可以继续在工作几年的地方上班。只要你穿着正式、准时打卡,坐到你熟悉的办公桌前,你肯定可以继续工作。
你之所以如此肯定在春节后还可以继续工作,那是因为你基于过去在公司的工作情况,包括各级同事对你的评价反馈、自我的感觉、公司的发展走向、具体的工作业绩等复杂因素计算出的一个结果。
设想你只是实习了一个月的实习生,而实习表现并不怎么好,公司也是初创业公司、风雨飘摇。那综合计算,你就感觉自己不一定能待下去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你开车进入隧道,你肯定知道一直往前走是可以穿过隧道的。
又如,你今天晚上8点会出现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吗?肯定会,因为你在这一刻约到了女神。
遗憾的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趋势思维,通常都是因果关系导致的线性思维。
比如,我口渴,喝一杯水就不渴了,这就是非常紧密的因果关系,那么你肯定可以预测自己喝完水以后就不渴了。
又如,孩子报考什么志愿,往往是基于现在什么工作最好找,这也是线性思维。
这个世界的趋势是极其复杂的,从数理角度来说,都有对数型、指数型,甚至很多是颠覆型的。
更别说如果你理解经济学思维、进化生物学思维、熵增的信息化思维等。你会发现,世界无比有趣。
所以,看书到底看什么?如果你想快速获得成就,那就看趋势。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趋势,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趋势,每一位作者对于自己领域的趋势分析也是相当精彩的。比如,你耳熟能详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你就可以惊叹赫拉利在基于诸多跨学科领域下,对未来的趋势分析是其他学者都没有提及的。
大部分人都渴望活在牛顿的世界观里,整个世界就像一个精确的钟表,只要把所有的数据输入,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
爱因斯坦和达尔文都倾向于世界不可真实预知。你永远不会知道外界的一件事情什么时候会发生、是怎么发生的。
每个人都有探索趋势的可能。
07 结语
阅读是一次体验人生之旅的过程,你可以选择度假还是徒步旅行,甚至可以选择苦行僧式的修行。
小时候你跟着父母度假,什么都不管不顾,只顾自己玩乐。
但是,现在你要学会自己去计划旅行,背包里要揣着框架思维、感知思维和趋势思维这三种东西。
阅读和旅行的乐趣有时不在于找到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在探索未知之境。
愿你一路向前。
以上内容由挚梦科技建站整理提供,如有相关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或者下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