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忧子-卢照邻传

   --PIXIU小品文


  人生有三件大事:身体没病、事业顺心、家庭幸福比蜜甜,其中第一条最重要。如果身体出了问题,纵使一个人的才华再高,理想和志向再远大,也只能“看着别人幸福着人家的幸福”,而自己徒留空叹的份儿。

  卢照邻便是如此。卢照邻(637-688),初唐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36岁是卢照邻的一个人生分水岭。之前,他还是一个翩翩大才子,“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回鸾凤惊”,一心想着如何实现自己“光照四邻”的雄心壮志。36岁之后,他的人生却一落千丈,先是天降横祸入狱,接着又突如其来感染风疾,身子越来越坏,不得不放弃仕途,无暇婚姻,几年下来还把家庭拖跨,家财耗尽,最终走上了讨钱治病的路。为什么?因为他得的是不治之症-风疾,又误食丹药,以致手脚残废,只能爬行。52岁时,实在无法忍受折磨,投颖水而亡。

  死之前,卢照邻这样总结和自嘲说:“我这个人真是命运不济啊,生在盛世却与时代不合拍!高宗前期十分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而我只是一个刚刚步入官场,还没有功业的儒生;武后当权后,推崇法治,而我却信奉了老庄的无为思想;等到高宗封禅泰山,屡次在全国选拔贤良时,我又成了一个废人。我这一生是多么的悲哀和不甘心啊!”

  明代张燮[xiè]在编《初唐四子集》时,对卢照邻极为同情,感叹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昇之之甚者。夫其仕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古往今来,文人投水而亡的不在少数,比如屈原因屡遭贬斥流放、怀才不遇而投汨罗江自尽,但由于患病而投身鱼腹的,恐怕只有卢照邻一个。

  下面,让我们整理介绍卢照邻的故事如下,以共同感受这位大才子的不幸遭遇,还有他对命运的思考与深深悲叹!

    ()、四方求学(17岁之前)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生于贞观11年(637年),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是一个历史悠久、绵延繁盛了数百年的大家望族。秦汉时期族人迁至涿水一带定居,涿水归范阳郡管辖,故得名“范阳卢氏”。自东汉以来,卢家非常显赫,后代都是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到北魏孝文帝时,全国有“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其中卢氏位居第一。唐代出宰相8人,整个隋唐时期连皇家公主也要找范阳卢氏成亲,史称“一门三主,当世以为荣”,这引起了统治者的担忧。为此,唐高宗曾下诏禁止“七姓十家”之间通婚。

  卢照邻的曾祖父卢旦,担任过北齐本州大中正(负责评定士族高门内部品第的官员),赠幽州刺史。祖父卢子元,做过隋朝县令。父亲卢仁朂[xù],掌管过江都(今扬州)的军事。这就是卢照邻的家族背景。

  可以说,他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到卢照邻这一代,虽然卢氏家族走向没落,不如从前那样辉煌,然余威尚在。在卢照邻的同族弟兄中,有8人成为当时的名士,卢照邻也不例外。

  10岁时,他就辞别父母,开始外出求学。先是南下扬州,跟随曹宪学《苍》《雅》等文字学3年。之后又北上洹水,拜在王义方门下学经史4年。曹宪和王义方是什么人呢?

  曹宪(541-645),扬州人,是跨越隋唐两代的文学大儒,通诸家经典,尤善音韵学和文字训诂。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想拜曹宪为弘文馆学士,但曹宪以年老为由谢绝了,一心在家乡办学,收弟子数百人。太宗只好拜他为朝散大夫,即不必入朝,却享受着五品官的荣誉。太宗读书每遇奇文难字时,就派人到曹家请教。曹宪皆能一一注音作答,让皇帝惊服。这位大儒活了105岁,他和弟子共同把《文选》学推向了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王义方(615-669)也是一个饱学之士,博通五经。今江苏涟水县人,自幼丧父,侍奉母亲极为恭谨,为人正直,堪称大孝子。31岁时,王义方被贬儋州(今海南),创办学校,亲自讲经传学,成为开创海南学校教育的第一人。他比苏东坡在海南设堂讲学早了400多年,故被誉为海南的“文化先师”。王义方不仅是教育家,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直臣。当初,宰相魏征十分器重王义方,愿意将侄女嫁给他,但被婉言拒绝。不久,魏征去世,王义方才主动迎娶女方。旁人不解,义方却说:“我之前拒婚,是因魏大人处在高位,我不想趋附权贵;如今魏公去世了,我因何不要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呢?”41岁时,王义方升为朝廷的侍御史。有一次,当权的中书侍郎李义府,看上了监狱里一个姿色过人的女子淳于氏。他便托大理寺丞毕正义违法把淳于氏弄出监狱,据为己有。后来,高宗派人重审此案,李义府逼毕正义自缢,朝中百官没有一个人敢揭露奸情。唯有王义方刚正不阿,站出来历数李义府的罪状。然而,他得到的却是被贬山东莱州。为什么?因为高宗皇帝也想饶恕李义府,说王义方在侮辱诽谤大臣。王义方眼见自己的一片忠心白费,极为伤心,后来辞职回家,终生以教书育人为业,直到54岁离世。他一生官位不高却名登国史,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均有记载。

  卢照邻拜在这样两位名师帐下,天天接受着《三苍》《尔雅》以及经史子集的熏陶。到17岁归来时,他的文采会达到什么样子呢?

  卢照邻自己形容说:“既而屠龙(喻技艺高超)适就,刻鹄(喻效仿先贤)初成,下笔则烟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通李膺而窃价,造张华而假成。郭林宗闻而心服,王夷甫见而神倾。俯仰谈笑,顾盼纵横。”

  他说,我的文章让汉代的李膺(孔融10岁时曾攀亲拜访的大人物)、晋代的张华(有“王佐之才”的政治家)、东汉郭林宗(大学者)、西晋王夷甫(玄学领袖)这些大名家看到了,也会同样佩服。

  这段话虽有自夸的成分,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卢照邻经过7年苦学,一定是饱学诗书,满载归来的,而且俯仰谈笑之间无不流露出一位翩翩才子的自信、底蕴与豪气。

   (二)初入仕途(18-30岁)

  公元653年(高宗永徽4年),卢照邻学有所成后,来到唐都长安,很快受到宰相来济的欣赏,名声大噪。他写的《双槿树赋》,人人争相传抄。后来,来济因反对过高宗李治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得罪武后,受贬西北,终生不许回朝,53岁在边塞阵亡。卢照邻公开为他的文集《南阳公集》作了序,以感怀这位恩人提携。他不畏武则天的势力,足见其勇气和人格。

  656年(显庆元年),卢照邻受邓王李元裕邀请,入府当了“典签”(负责文书工作)。这一年,他20岁。

  李元裕是什么人呢?他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当朝皇帝李治的叔叔,受封为邓王。邓王对卢照邻非常赏识和器重,二人结成布衣之交,经常一起论诗文、谈名理、相交甚深。邓王逢人便自豪地说:“此乃吾之相如也”。他把卢照邻当作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一样对待。这就是一位皇亲国戚对卢照邻的偏爱。

  李元裕还是一个藏书家,府中有藏书12车。在邓府里,好学的卢照邻常常披衣夜览,挑灯诵读,几乎读遍了每一本书,都能说出大概。从此,变得更加文思泉涌,志得意满。

  当时,朝廷重武轻文,处于“文臣鼠窜,猛士鹰扬”的时代,出身底层的知识分子受到排斥,而到边疆杀敌的武士们却风光无限,因而能出征边塞、驰骋沙场、为国争光成为每一个有志之士的强烈愿望。杨炯喊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决心,正值青年奋发的卢照邻也不例外。

  李元裕先后在寿州、襄州、兖州作过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卢照邻跟随邓王经常往来于京城及各地,写下许多充满豪情壮志、刚健之气的边塞诗。尤以《刘生》《紫骝马》《战城南》最为知名。


  刘生气不平,抱剑欲专征。

  报恩为豪侠,死难在横行。

  翠羽装剑鞘,黄金饰马缨。

  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


  这首《刘生》诗,既颂扬了驰骋沙场的英雄形象,又表达了卢照邻渴望报效国家的愿望,“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而且这种心情非常的急迫。

  在《战城南》中,他描绘了“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diàn]。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的沙场图景。在《紫骝马》中,又以“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决心,表达了自己甘于远赴边疆、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

  这些边塞诗气势雄壮、感情激昂,充满了报国杀敌、虽死犹生的家国情怀。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当时流行的宫体诗纤丽靡婉的柔软风格,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卢照邻是倡导改革宫体诗,让诗歌重塑刚健风骨的探索者之一。因而,他和王勃、杨炯、骆宾王被后世誉为“初唐四杰”。这就是卢照邻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初唐四杰”都写过送别诗。王勃有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炯有“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骆宾王以一句“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而感动后人。那么,卢照邻呢?

  有一次,他奉邓王之命出使西北时,写下送别名诗《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零雨悲王粲,清尊别孔融。

  裴回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好友孟学士准备前往巴陵的北边,而我却要越过天山,长途跋涉至弱水的东边。此地一别,前路茫茫,之后我们俩就该像飘蓬一样行踪不定了,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也是渺茫不知了。天下着小雨,我这次西行孤孤零零,感觉就像当年王粲到荆州避难一样是那么的悲苦,而好友的南游却像孔融闲赋在家一样自在。这是为什么呀?夜深了,仍旧无法入睡,独自徘徊在陌生的他乡。鹤声是那么的凄厉,听着真是让人怅然若失,看来我只能盼望着秋雁早点捎来孟学士的消息啊。亲人们远在️️️中原,而我却辛苦奔波,在宦海中飘泊多年,至今还没取得什么功名。要知道,我那忠心为国的志气、锐意进取的锋芒仍在,它们如长虹一样并未泯灭啊!”

  这首五言排律,不光是单纯写送别,还表达了诗人的襟怀与抱负。尤其是最后两句“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用典巧妙,使全篇陡然一振,托兴深远。另外,我们明显可以感到,全诗还流露出一股抑郁不平之气,这是为什么?卢照邻在邓王府中不是呆得好好的吗?邓王对他又是那么的恩宠有加,为什么他的心情会如此复杂呢?

  因为卢照邻的任期快到了。按当时的制度,朝廷为了防止王爷们形成朋党势力,规定王府的家臣最长只能任职4年,期满后就得离开。接下来说怎么办?卢照邻此刻还没有新的出路,这也许就是他的心病。

  公元664年(麟德元年),国家朝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高宗李治因为患上风眩病,头晕目眩,不能理政,武则天开始参政,垂帘于后,史称“二圣临朝”。紧接着第二年,邓王李元裕去世,卢照邻从此失去了伯乐。第三年(666年),他不得不奔赴四川益州,前去担任小小的县尉。这一年,他30岁。

  关于卢照邻为何要离开中原,远赴西南,史无记载。有人说,因邓王坐罪,卢照邻受到牵连,但无确实证据。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他这次赴蜀任职很不情愿,属于无奈之举,我们从后文️中即可看到。

  (三)新都县尉(30-35岁)

  公元666年,卢照邻来到四川新都县县尉的任上。县尉是一个什么官职呢?县尉和县丞都是县令(正职)的佐官(副职),掌治安捕盗之事,大体相当于如今的县公安局局长。很明显,这个职位与卢照邻的才学和理想不相匹配。从此,他的人生开始出现下坡征兆。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刚上任时,卢照邻的心境尚好。春节刚过,迎来正月十五花灯节,他写下名诗《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明月之夜,一对对夫妻举办着传统习俗芳宴,在燃着兰膏的灯火下,年轻人显得青春艳丽。那绚烂的光彩,仿佛把天空和大地分开了。繁灯闪烁,远远地点缀着夜空,连接着银河,好像是天上的星星坠了下来。高楼上的挂灯,像明月悬在了空中。美丽的女子们映在灯火阑珊处,笑意盈盈,这是一个多么璀璨迷人的夜晚。

  无疑,卢照邻此刻的心情极好。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而从事的工作又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潜藏在心底的烦恼就不自觉地冒出来,把他的心裹夹的越来越紧,久而久之,以致最后变成了一种无法驱散的悲哀。

  为什么?因为四川远离中原,不是卢照邻满意的去处,他是没有办法才来的,而新都尉又是一个芝麻小官(从九品下)。

  在唐代,文官的职级分了九品30阶。比如八品官分了4个职阶:八品上、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九品官也分了4级:九品上、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可见,从九品下是职位最低的官员,低的不能再低了,比起原来的邓王府典签(从八品下),低了整整三级。也就是说,卢照邻相当于是贬职来到️️四川的。

  有一天,在同僚的餐宴上,觥筹交错之间,卢照邻也许是喝了不少酒,现场作了一首《赠益府群官》诗,道出了胸中的烦恼和愿望。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

  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余里。

  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

  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

  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

  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我本是一只幽州范阳的燕,却不幸飞到了遥远的西蜀。表面上气度轩昂,可我的内心却装满了哀怨。一群凤凰围着我飞行,问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说,我就是那寒乡子,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才飘泊万里的啊!恶木再繁盛,我也不接受它的绿荫庇护;口再渴,我也不喝那盗泉之水。我要做一只高洁的凤凰,梧桐树才是我的栖息处。可惜,如今没有伯乐能识出我的才华,而那些燕雀们又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一个人形单只影,经风霜,历苦雨,此刻我是多么想回到故乡,回到那生我养我的中原大地啊!怎奈我羽翼不丰,关山的道路又那么漫长,如果有谁能助我一臂之力,我便会借风展翅而去。

  在诗中,卢照邻以飞鸟自拟,采用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志向高远却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其实,此时此刻,在四川,正有一位与卢照邻同病相怜、才华更为卓越的年轻人,也陷入了相同的境地。他就是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大才子-王勃。

  王勃是比卢照邻晚1年来到四川的。此前,他原本在沛王府中任职,因为写了一首《斗鸡诗》而触怒高宗皇帝,被逐出长安,于是来四川漫游。

  重阳节这一天,时任地方官邵大震邀请王勃、卢照邻到梓州,三人共游玄武山(今四川德阳中江)。卢照邻与王勃一见面,可谓是他乡遇故知,不似亲人胜是亲人。加之二人同是官场不顺、壮志难酬,同是才华横溢、流落他乡,也便更加惺惺相惜,亲如兄弟。

  当三人一起登上玄武山时,面对黄叶飘飘、大雁南飞的晚秋时节,遥望故土,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三人约定以《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为题,各作一首诗。

  邵大震首先吟道:“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王勃马上来了一首:“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今已厌南中苦,鸿雁哪从北地来。”九九重阳,在这个本该亲人团聚的特别日子里,登高望故乡,举杯送友人,心情格外的愁。说实话,我早已厌倦了客居西南的种种苦闷,想北归却不得。天上的鸿雁啊,请问你们为什么还要从北方飞来呢?

  卢照邻也马上道出胸中的苦衷:“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九月九日登上高山,遥望大地山川,回归故土的热望,浓得如眼前这些散不去的风尘啊。你我都是身在他乡之客,一起喝下这杯菊花酒时,望着大雁飞过天空,心中的悲伤又怎能不一样呢!

  在此,我们不想说这三首诗哪个好,只想说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三人思亲归家的愿望都非常的迫切和浓厚,可谓句句戳心,字字入腑。

  卢照邻入蜀第4年(670年),他的任期已满,但没有离开四川,而是多逗留了1年。为什么?因为他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

  这个️四川姑娘姓郭,美丽大方,二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郭氏还有了身孕。但1年后,卢照邻不得不离开四川。因为朝廷要举行典选(选拔人才,授予官职),他计划回长安谋职。

      临行前,卢照邻发誓说:“我典选一成功,就回来把你和孩子接走。咱们从此白头偕老,永不分开。”这一年,卢照邻35岁。

  然而,卢照邻从此一去不返,杳无音信。郭氏写信也没有回音,她终日以泪洗面,哭的肝肠寸断。后来,连生下的孩子也早夭。

  672年,“初唐四杰”中的另一位才子骆宾王随军从西北来到四川,一呆就是4年。有一天,郭氏听说骆宾王曾在长安当过官,又和卢照邻是朋友。于是,她立马像遇到救星一样,拜见骆宾王,痛诉了自己的遭遇。骆宾王听后极为气愤,觉得好友卢照邻是一个绝情郎、负心汉,于是奋笔写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

  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

  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


  那么,卢照邻为什么没有音信?他真的是一个绝情绝意的负心郎吗?其实,他一回到长安,就遇到了一连串意外的打击和大灾难。 

   (三)卧病长安(35-38岁)

  671年(咸亨2年),卢照邻参加朝廷典选失败,滞留在长安。就在这一时期,面对不顺畅的仕途,他写下了一生中最著名的长篇歌行体代表作《长安古意》,一时风靡,人人传颂。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在这首诗里,卢照邻借助历史题材,描绘了首都长安的繁华景象,揭露了统治阶级奢靡横暴、互相倾轧的现象,抒发了下层志士的不平。该诗句丽词清、隔句用韵、四语一转、委婉顿挫、寄情深微,和后来骆宾王写下的《帝京篇》被誉为唐初歌行体的姊妹篇。

  这篇歌行长诗,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1)留下了古今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中唐诗人白居易从中得到灵感,在《长恨歌》中写下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2)“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被南宋诗人陆游取意为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之后又被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化用为袭人的名字。袭人,姓花,原名花珍珠。从小因为家贫被父母卖入贾府为婢,先是作了贾母的侍女,后来被送给宝玉作了贴身丫鬟,宝玉为她取名“花袭人”。(3)如果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市井生活最好的写意。那么,这首《长安古意》正是一副文字版的唐代《清明上河图》。

  这就是卢照邻的文字妙笔生花、流芳后世之处。然而,诗中还有两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就是这两句话,给卢照邻带来一场牢狱之灾。

  为什么会这样?梁家,指代东汉外戚梁冀家族。梁冀是汉顺帝时梁皇后的哥哥,以豪奢著名,曾在洛阳大兴土木,建造第宅。“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是形容梁家的权势非常大,几乎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有人说,卢照邻写的诗是在影射权臣武三思。武三思是谁呢?他就是当朝皇后武则天的侄子,地位显赫,说一不二,也是外戚,而他又恰恰被册封为梁王。故“梁家画阁中天起”被认为是在讽刺权贵、影射他们武家。

  就这样,卢照邻受人诬告,不明不白地被打入了大牢。家人四处求助,无果。卢照邻觉得自己无端受到了陷害,于是怀着悲愤写下《在狱中学骚体》,感叹:“林已暮兮鸟群飞,重门掩兮人径稀。万族皆有所托兮,蹇(jiǎn)独淹留而不归。”

  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卢照邻才幸免于难。出狱后,他又通过《穷鱼赋》讲了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以感谢这位救命恩人。

  大意是说,有一条大鱼很倒霉,被渔夫弄到了岸上。渔夫与其朋党甚是得意,扼住大鱼的喉咙,拍打它的后背,笑着问:“看你还畅游不?清高不?服不服?”极尽玩弄。大鱼毫无反抗之力,任人蹂躏。正当绝望之际,天上突然飞来一只大鹏,惊讶地说:“当年,我还是鲲(一种大鱼,化为飞鸟后,称为鹏)的时候,我们俩还天天在一起到处游玩呢。自从我长了翅膀,化身为飞鹏后,这兄弟可就孤单了!”说罢,径直飞下,背起大鱼,展翅远去。只留下渔夫一帮人站在那儿,傻傻愣愣,望着天空干瞪眼。

  在这个故事里,“倒霉的大鱼”代指卢照邻本人,而“渔夫与其朋党”则代指陷害他的小人。“鲲”,暗指卢照邻要感谢的恩人。他应该是卢照邻早年的一位相识,后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成为“鹏”,才有能力拉卢照邻一把。

  按理说,卢照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然而,出狱后迎接他的却是另外一场灾难。不久,他发现自己得了一种不治之症-风疾(中医泛指由外感风邪所引起的风痹、半身不遂等病),不得不四处求医。这一年,卢照邻36岁。

  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他的人生陡然直下,身体越来越坏,陷入绵绵不绝的悲痛之中。因此,36岁成为卢照邻的一个人生分水岭,也是诗文风格的分水岭。从此,他也一改以前豪情满怀、高昂奔放的诗风,格调越来越趋于悲凉、凄苦和幽寂。

  在长安,卢照邻经过多方求医,最后结识了一位顶级医生-“药王”孙思邈,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卢照邻拜孙思邈为师,追随在他身边,直到后者去世。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生在一个穷农家,从小聪明过人。7岁好学,日诵千文,尤喜道家老庄学说,人称“圣童”。孙思邈幼年常病,为治病耗尽了家产,18岁立志学医,20岁开始为乡邻治病,渐渐获得很高的名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曾召孙思邈入朝,想授予官位,但他婉言谢拒绝了,之后仍奔走于乡间,行医救人。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孙思邈又被接到朝廷,拟让他担任宫廷太医,但他仍不愿当官。高宗李治只得接受孙思邈的推荐,让他的徒弟刘神威进了太医院,但高宗皇帝仍时不时把孙思邈召入宫中。

  674年(上元元年),孙思邈以年高为由,恳请回乡。高宗特赐良驹等物,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官舍供他居住。当时,名士宋令文(宋之问的父亲),还有被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shēn]等都拜他为师。卢照邻就是在37岁这一年,拜孙思邈为师,并结为忘年交的。

  当卢照邻询问自己的病情时,孙思邈从天人相应的观点出发,用自然现象类比人体疾病,深入浅出地讲了疾病产生的原因和治疗思路。他说,他曾经给600多人治过风疾病,治好了10%,不要担心,风疾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无法医治。就这样,在孙思邈的精心呵护下,卢照邻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有所好转,这让他信心大增。

  从此,孙思邈走到哪里,卢照邻就跟到哪里。孙思邈住在长安光德坊时,卢照邻也居于此。后来,孙思邈离开长安,隐居在陕西太白山(秦岭山脉的主峰,道教名山),卢照邻也搬到了太白山。

  在长安,孙思邈住的是鄱阳公主的邑司(管理公主事务的官舍),公主未嫁而亡,故官舍闲着,被赐给了孙思邈居住。

  有一次,高宗皇帝到九成宫(今陕西宝鸡)避暑,召孙思邈伴驾。卢照邻一个人住在孙宅里养病,“伏枕十旬,闭门三月”,足足呆了3个月之久。有一天,他看见庭中有一颗病梨树,花实憔悴、枝叶零丁,马上联想到了自己的病,于是触景生情写下《病梨树赋》:

  “庭无众木,惟有病梨一树,围才数握,高仅盈丈。花实憔悴,似不任乎岁寒;枝叶零丁,才有意乎朝暮。嗟乎!同托根于膏壤,俱禀气于太和,而修短不均,荣枯殊质。岂赋命之理,得之自然;将资生之化,有所偏及?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卢照邻有感于孙思邈已经92岁高龄依旧是耳不聋,眼不花,神形甚茂,而自己年仅37岁就患上“幽忧之疾”,整天病殃殃的,这和院子里的病梨树又有什么不同?于是,禁不住仰天质问:“那些高木佳卉,长在同样的土壤里,接受的也是同样的天地之气,为什么它们会有高有矮,有的荣有的枯,还有的病了,区别会这么大呢?难道这是天命。由物及人,遥想自己早年才名远扬、意气风发,如今却一落千丈,连遭厄运,上天为何对我如此的不公?”

  此时的卢照邻一边在疗养治病,一边还盼望着什么时候能够重回官场,实现自己那些远大的理想与抱负。

  675年(上元2年),高宗皇帝的风眩病加重,目不能视,无法上朝亲政。武则天开始全权处理国家政务。秋冬之季,孙思邈又被召到京城为皇帝治病。眼看天冷了,还没有回到太白山。

  没有孙思邈照顾,卢照邻的病情突然加重。他只好向道士求助,服了一位道士炼制的玄明膏(仙丹),结果病情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添了新病,一手一足失灵(有后人怀疑是因为吃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丹药而中毒)。这一年,卢照邻38岁。

   (四)卧病洛阳(38-52岁)

  3年后(678年),又一噩耗传来,卢照邻的父亲病逝。于是他拖着病体返回家乡洛阳,为父亲奔丧。每一大哭,连流出的眼泪都带有药味儿,病情日渐加重。等到三年守孝期结束,因思父过度,已是身体羸弱,常咳嗽不止。为此,卢照邻又转到了东龙门的少室山里养病,布衣素食,离群索居,坚卧于一岩之曲。有过客同情他,就捐点药物或钱财。

  少室山是河南嵩山的最高峰,山里曾住过一位名女,她就是夏王大禹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后来,人们建了少姨庙,以供奉大禹的妻子,所以这座山被称为少室山。山上有一个寺院,叫“少林寺”,意思是“深藏于少室山密林中的寺院”,这就是少林寺的名字由来。

  在这里,卢照邻的病情会如何呢?“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皮襞积而千皱,衣联褰而百结。”他年仅42岁却四肢萎缩,口歪眼斜,形体残损,连穿衣伸臂都成了问题。很明显,病情还在向前发展。

  看到别人自由自在,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幸福着人家的幸福”,而自己却离梦想,离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卢照邻不禁悲中从起,感叹道:“我那些年少时的梦想在哪里?统统成了泡影;我那些过往的豪情壮志又在哪里?皆成了病床上的妄想。我空有一身才华与抱负,却不能伸展,真是️️️️️可惜与悲哀啊!”

  卢照邻在卧榻之上,一口气写下五篇悲文:《悲才难》《悲穷通》《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悲叹一切都完了:“已焉哉!已焉哉!崑[kūn]山玉石忽摧颓;事去矣!事去矣!古今圣贤悲何已。假使百年兮上寿,又何足以存存!”

  要知道,在10多年前,卢照邻《咏史四首》的风格还是这样的: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

  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

  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短短十数年,一个人的心境就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此刻,卢照邻已不想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更不再意气风发,心里只剩下一个愿望—如何才能活下去。这就是疾病给人来带的打击。不仅如此,其实他的病还拖垮了整个家庭。

  没过多长时间,卢照邻写了第一封求助信,在《与洛阳名流朝士乞药直书》中说:“过去在关西太白山下,有一个隐士给了我玄明膏的药方,里面需要丹砂8两。当时我很穷,买不起上好的丹砂,就用颜色微光净的马牙来替代。等给父亲守孝3年结束后,体虚气弱,咳嗽的厉害。后来,偶见另一个方子里说,丹砂不精,吃了就会多嗽。我查访得知,好的丹砂1两就值2000文,32两就需要64000文大钱啊!我长期卧病,家产已经变卖,母亲年老,兄弟们也没多少钱财,只能祈求好心人了。想当初,施粟家穷时,孔子收他为学生,还让他到府上担任家宰,年底给了他家九百斛小米。齐相晏婴路遇被卖身为奴的越石父,把驾车的边马解下,赎出被囚的越石父,迎为上宾,后来二人成为相知甚深的好友。如今,我只有两个请求:第一、如果谁家有好丹砂,行行好,帮帮我吧。第二、如果没有,帮我一二两的药钱,我也不嫌少。我会在佛堂前感谢您的大恩大德,天天为您上香祝福。”

  很明显,一个曾经梦想远大的翩翩才子,如今却成了乞丐一样的人。早在四川为官时,他还和同僚们说自己“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如今在命运面前,不得不低头妥协。

  公元682年,又传来一个消息,孙思邈以101岁的高龄离世。这个消息几乎打倒了卢照邻最后的信念。“没有了孙思邈,我该怎么办?”这一年,他46岁。

  紧接着第2年(683年),唐王朝的政局出现风起云涌般的巨变。高宗李治56岁驾崩,中宗李显继位,武则天成为皇太后,直控朝政。3个月后,武则天又废李显为庐陵王,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帝。却让他住在别殿里,不能过问政事,朝政完全由她一个人说了算。同时,武则天开始向登上女皇宝座作着最后的准备与冲刺,重用娘家族亲,排队异己,打击敌对,清除挡道的阻力。

  第3年(684年)8月,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要求还大唐江山于李室。很快,聚集军队10万余。2个月后被镇压,徐敬业在乱军中被杀,其余属下一律被处死。

  此刻,卢照邻虽然无力也无心回到官场,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政局的关心。

  紧接着,他又写下第二封求助信《寄裴舍人诸公遣衣药直书》。这封信回顾了他家曾经有过的好日子,“在高宗咸亨年间(670-674),我三十几岁的时候,家人和佣人,两项加起来达百余人,可谓人丁兴旺。后来父亲去世,兄弟姐妹中也有早逝的,七八年间家道就衰落了下来。屋漏偏遭连阴雨,更加不幸的是,我又得了这种顽固的疾病,老母亲和哥兄弟们都很心疼我,不断地变卖家产给我治病,如今几尽破产,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剩下的只有为我担心了。说实话,我也想过死,可人都有贪生的欲望,哪怕有一点希望也不想放弃。正因为如此,今天我才拿起笔,写下这封求助信。如果您家有药,就支助点药物吧;没有,给点药钱也行。此外,还有第三个方式,我希望自己死后,不管认识或不认识的仁人贤士,能帮我收了尸,埋了骨。这是我最后的一点愿望。”

  这封信字字沉痛,句句让人唏嘘惊叹。很快,引起大家的同情,有朋友慷慨捐钱助药,还不时前来探望,给了身陷绝境的卢照邻以莫大的慰藉。据不完全记载,送药或送钱的人有:太子舍人裴瑾之、韦方贤,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丞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偘等。

  很快,有小人出现,指责卢照邻此举有“朋党”之嫌。意思是说,他想借病情来笼络人心,拉帮结党。最后,让那些有意援助之人退而却步,卢照邻从此变得更加孤独无援,怎么办?

    (五)投身颖水(52岁)

  公元688年(垂拱4年),卢照邻又搬到了河南阳翟的具茨山里隐居养病,自号“幽忧子”。这一年,他52岁。

  具茨山曾经是轩辕帝修德振兵,统一华夏的地方。这个风水宝地能让卢照邻的病情迎来转机吗?非也,他很快就半身瘫痪,疼痛难捱,几成绝症,唯有捱过️一天算️一天。

  卢照邻眼见自己命悬一线,垂垂欲逝,于是用捐款买了土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让人事先为自己挖好坟墓,每天躺在里面等死,然而就是不死。尽管如此,卢照邻从没停止过创作,他感叹世路艰难和人生无常,又写下《行路难》: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

      枯木横槎卧古田。

  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

  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尺哀怜。

  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

  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


  “难道你没有看到长安北城、渭水桥边,那枯死的木头横卧在田间地头吗?以前,这棵树是烟云萦绕,风光无限啊,引得凤凰都来筑巢。可一旦巢翻枝折,凤凰归去,就只剩下枯枝任风吹,任雨打了,萧条零落,无人问津。人生无论贵贱,不是始终一成不变的啊,变化只在瞬息之间!”

  卢照邻是继南朝诗人鲍照之后,历史上第二个写《行路难》的人。这首诗从渭桥边枯木横槎[chá]所引发的联想写起,备言世事的艰辛,诗中蕴含着强烈的“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的历史兴亡之叹。《行路难》被李白等历代后人效仿。这是卢照邻影响后世的另一个表现。

  不久,卢照邻生出一个愿望:他要提早结束生命。因为这个病太无情了,10多年来不光夺去了他的仕途理想,还残酷地把自己和亲人们逼到了死胡同。想到这一切,他写下了最后的绝笔《释疾文》3篇。此刻,他已经不愿意挣扎度日、再受折磨:

  第一是病情极重。“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jiǎn]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他说,自己已染病卧床10多年,想攀取功名,却一只手臂已经残废,举都举不起来。想学步邯郸也难啊,连站都站不起来。整天受拘于室内,蜷缩在床上,下地只能爬行,真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身子想挪动几步,难的就像隔了条条大江大河,走了千里万里的遥途,实在是太艰难了。

  第二是想到外面看看,怎么办?每到春暖花开,或者暑消秋斓的好天气,就让人抬出户庭,对着山野悠然一望。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纵然世界再美好,我也只能倏尔一笑,这样想想了,自己动是动不了一步的。

  第三是悠然一望,万念俱灰,引来无尽的悲哀。“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天地虽大,却难以容下我这一介书生;天地生生不息,可时代已经不属于我啊!


  岁将晏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卢照邻爬出家门,他也不知道自己爬了多长时间,然后投颖水而亡,享年52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一年是公元688年(垂拱4年)。2年后,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一代女皇。

  在结束生命之前,卢照邻一边坚难地向颖水爬去,一边含泪默念着几行诗句: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忽忆扬州扬子津,说的是他年少时在扬州求学的经历。遥思蜀道蜀桥人,说是又是什么呢?蜀中,就是卢照邻34岁时遇到郭氏的地方。可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有忘记远在四川的红颜知己。

  前面我们说过,卢照邻离开四川后,郭氏生下孩子,孩子不久就夭折了。郭氏望穿秋水,一心盼着那个曾经海誓山盟的大才子早点来四川和自己团聚。然而,卢照邻心里比谁都清楚,他再也做不到了。

      也许,在投水前,他还这样祈祷过:“亲爱的人,我已伤害过你一次,我不能再害你第二次。请原谅我这个负心汉、绝情人!”


  当时拟弄掌中珠,岂谓先摧庭际玉。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思君欲上望夫台,端居懒听将雏曲。

  沉沉落日向山低,檐前归燕并头栖。


  上面就是骆宾王当初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中写下的诗句。他哪里会知道,自己冤枉了卢照邻,以为自己的老朋友已经变了心,移情别恋,有了新欢。其实,卢照邻自从离开郭氏回到长安后,先是️无辜入狱,后又身染重病,苦不堪言,连爬行都难,又怎么能返回四川?试想,卧床不起的他又怎么能忍心再联系郭氏,拖累那个自己所爱的人?

  可怜郭氏怨良人,不知二人早已注定要阴阳相隔。是夜,天上的月是那么的清冷、寂寥、孤寒。

        在临终前,卢照邻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还给自己作出这样的定位:“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想到自己满腹经论,一心想报效国家,却与时代总是合不上拍。人们说,有才无时,是命;那么,有时无命,又是因为什么呢?这也要归于命啊,真是悲哀!

  就这样,一位出生名门,少年有英才,中年几不济,晚年被病痛折磨,加之政治失意,最后自沉颖水的一代才子,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品高志坚,却有才无位、有时无命、有病无奈、多灾多难、愁苦一生、幽忧一世的诗坛骄子,化作一阵清风,随那颖水微波默默而去。

  就这样,一位“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却又“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的幽忧子,带着他未尽的理想与事业,带着对生命的不甘与思索,给后人留下美丽的诗章,却也留下了诸多同情与悲叹,如一片早凋的青叶,随风飘零而去。也许,他不该给自己起“幽忧子”这样的雅号。

  卢照邻去世后,葬在了最后的隐居地-具茨山,即如今的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身后留有《卢照邻集》20卷、《幽忧子》3卷。现存诗作98首,其中约三分之二都是患病前期创作的。

   后世公认,他的诗以36岁“染疾”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壮志凌云,作品格调相对高昂;后期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诗歌境界日趋凄凉和幽寂。

   宦海不幸,诗家幸。一个人若非经历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真正地体会过什么叫作煎熬和苦痛,又怎么能留下名垂史册的慨悟之思与动容之文?

      回顾卢照龄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在“见人、见物、见世间”的52个春秋里,先后遇到了两位高师(曹宪和王义方),让他有了“下笔则烟飞云动”的才学底蕴,也有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志向;在两大贵人(宰相来济、邓王李元裕)的赏识与帮助下,20岁就步入职场,有了看视前途无量、蒸蒸日上的美好未来。然而,很不幸,他30岁远赴四川当了一个县尉,这不是他的愿望,又不得不到去,心情极为苦闷。好在,在四川他遇到了一位同病相怜的大才子(同样怀才不遇的王勃)、一位关心他照顾他的蜀中佳人(以身相许的郭氏),让卢照龄渡过了沉迹下僚的5年蜀地时光。后来,得知朝廷典选的消息后,卢照龄怀着满心期待急忙奔赴中原,希望能谋求到新职,一展宏图,却接连遇到了大大小小三场灾难(典选失败、受冤入狱、患上不治之症风疾),父亲的去世又让风疾加重,卧床不起,出现了江河日下的人生大转折。从此,他的事业、理想、爱情、家庭和健康统统化为泡影,如何活下去成了唯一的目标。药王孙思邈去世数年后,卢照龄决定放弃挣扎度日、苟延残喘的生活,52岁投颖水自尽。

      从“两位高师、两大贵人、一大才子、一位佳人,一位亦师亦友更是救命大师”的相助相济,到“中年入狱、重疾无望、乞讨求生、最后投水而亡”的悲苦生涯,正是这些复杂悲惨不顺的际遇,成就了一位壮志难酬却文动四海的大诗人。这就是幸与不幸、祸福相依、得失相参的辨证关系在人生中的体现。卢照邻早年起点很高,中年却灾祸不断,一落千丈,一路悲惨到底,实在是让人唏嘘悲叹。

    (六)最后的总结

  至此,我们把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的传记全部完成。现在,有必要作一个小结。回头看,我们会发现“初唐四杰”有许多相同之处:

  1、都是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王勃6岁就能读《论语》,作诗文。骆宾王7岁写出被后世传颂不绝的《咏鹅》诗,并纳入如今的小学课本。杨炯10岁考中童子举,成为官方认定的“神童”。卢照邻在孩童时期虽然没有一鸣惊人的记录,但17岁求学归来,已是“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受到当朝宰相来济的赏识,又被邓王李元裕视为司马相如,可谓少名远扬。

  2、都是豪情满怀,渴望建功立业。“学而优则仕”,四杰都是从研习儒家经典起步,富有家国天下情怀,渴望报效国家。在没有踏入官场前,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宏伟抱负。四人都写下了众多气象万千、让人热血澎湃的边塞诗,而真正从过军、上过战场、体验过边塞生活的只有骆宾王一个。

  3、都是怀才不遇,结局悲惨。4人中,有3人(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入过狱,仅杨炯没有。王勃26岁落海而亡、骆宾王62岁因参加徐敬业起兵而失踪、卢照邻52岁投颖水而亡、杨炯年仅45岁为国捐躯。“初唐四杰”的结局都很悲,又极为命短。

  4、都在王府任过职,仕途坎坷。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当过修撰,杨炯在太子李显(后来的唐中宗)的东宫中当过内臣、卢照邻在邓王李元裕府中作过典签、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里当过幕僚。四人都是早年十分顺意,后期仕途却极为坎坷曲折,其中人生经历最复杂的当属骆宾王。他当过官、被罢过职、入过狱、从过军、打过仗、隐过居,还造过反,最后是死是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初唐四杰”个个才华横溢,胸怀报国之志,为什么一生都不顺意呢?有人说,主要是因为他们心高气傲,为个人性格所致。其实,他们仕途坎坷,还与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有关。4人都在王府任过职,这看视是好事,却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因为王爷及其家臣历来是当朝皇帝防范的重点。武则天在当权过程中,为了给自己登上皇位肃清道路,更是重用酷吏,察颜观色,严防️秘探,时时排挤、打压、提防着李家宗室集团的人。对侍人才上,也是留用而不重用,只是利用他们去牵制和平衡各种朝中势力,从而达到消除自己统治危机的目的。由此可见,“初唐四杰”不能得志,固然有他们性格为人上的不足,也有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的因素。

  5、都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唐朝初年,会写诗、会作文的人,比比皆是,然而为什么非是这4位名留史册,被誉为“初唐四杰”呢?因为他们对诗歌的革新、突破与创新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自南北朝以来,宫体诗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所写内容均是宫廷咏物,为应制而作,尤以描绘女子的美丽、宫廷生活居多。即使到了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仍然大受欢迎。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时尚。

  而“王杨卢骆”瞧不起这样的诗文,觉得它们缺乏慷慨雄壮之气,都是靡靡之音,甚至是无病呻吟。故而他们提出要改革并扭转诗风,回归汉魏时期的那种刚健之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初唐四杰”写下许多气壮山河的边塞诗,视野开阔,充满了热情向上的力量。虽然他们的诗与后面的李白、杜甫等盛唐时期的诗人比起来,没有那么成熟,但这种开拓性功不可没。

  一言以敝之,“初唐四杰”的贡献主要在两大方面:(1)在诗歌的内容上,打破了宫体诗局限于宫廷咏物的狭窄范围,把题材拓展到了山川、边塞、大漠、市井生活等广阔的空间。(2)在表现手法上,打破了宫体诗纤丽靡婉的柔软风格,读来让人豪情万丈、热血沸腾。在中国诗歌重归刚健风骨,开创大唐气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充当了领路先锋。这就是“初唐四杰”的历史地位。

  也许,有人会说,4人的诗文也并没有多么出色。然而,当您把南北朝以来的诗歌全部浏览一遍后会发现,几百年间所写的诗基本是一个模式,靡婉纤丽,华而不实,大多空洞无趣。之后,如果我们再读读王勃的叔叔王绩的诗,便会觉得眼前突然一亮,仿佛有一股清泉流进了心田。它是那么的与众不同,那么的沁人心脾,又是那么的朴素清新自然,故王绩被后世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接下来,如果您再读了“王杨卢骆”的诗文,便会觉得它们是一团烈火、一弘急瀑、一道耀眼的光芒。这就是“初唐四杰”划时代的意义。

  其实,在唐代,时人同样不乏对“王杨卢骆”诗文的贬低与质疑。有关这个问题,早在几千年之前,诗圣杜甫就为我们作出了定论: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王杨卢骆,四个人写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文风,但后人却对这种文风冷嘲热讽,没完没了。我觉得,这种轻视太过分了,你们没资格这样。你们这些人在后世绝不会留下什么名声,而初唐四杰的诗篇会像滔滔江河一样,万古长存。”

  读史,就是读人;读诗,就是在读一颗诗人的心。那么,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浸润其间,培养浩然正气。学诗,不如学习诗人身上的那股精气神。无疑,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他们的诗歌背后是有一股正气的,而那股正气是浩浩然,与日月同光辉的。

  最后,让我们以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对“初唐四杰”的评价结束本文,并向这些作出历史贡献的才杰志士,致以最深深的敬意:

      “卢骆王杨,号称四杰。遣词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这是多么准确的评价。若诗文背后没有藏着一股浩然正气,或者说诗文的背后如果藏着一颗利欲熏心、两面三刀的心,其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又因何而来?





备注:

  1、关于卢照邻的生卒年问题。史无记载,后代多有分歧,有生于627年、630年、632年、633年、634年、635年、637年之说,享年有40岁和52岁之说。我们取637-688年,享年52岁述其一生。

  2、卢照邻所处时代的皇帝更替:

  3、参考资料:

  《唐才子传》(辛文房著)

  《唐代诗风的开拓者:初唐四杰》(金开诚编)

  《卢照邻生平若干问题考辨》(康爱民)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