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意渐浓的夜晚,我们迎来了立冬,迎来了《我妈说》的解读,迎来了李兰老师专业、深度、温暖的阅读指导。
首先,李老师按照备课思路,从两个角度出发,谈了自己的阅读策略。
第一板块: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阅读应分三步走。
(一)第一次翻阅浏览。
第一遍阅读:裸读(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大量的阅读中养出来)
台湾引进的书,左边是台板的封面。(有趣有料)
新书见面会:快速翻阅,整理发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妈妈的唠叨是孩子一生的温暖之源)
封面:三处明黄色(贯穿始终:柔和、温暖气质)和主题相吻合。
大陆封面设计:装帧改造(中国文化的味道、主题内涵、眼泪)
比较两个封面:说说感觉。
二、环衬
手写出心中的妈妈
1、哪款是他们的妈妈?
2、书中的漫画:作者漫画肖像、作者和妈妈的素描。
如:P29:《饭粒大于药粒》啰嗦面:剪不断,理还乱,回味无穷。勇敢汤:加眼泪熬煮更香醇。争吵煎饼:用料多元,辣味十足。和好派:一杯爱心,一杯尊重,一杯包容,三杯口味最好吃。
3、目录。(像集体活动前的集合报数、剧情效果)
4、多年后,留下的是:美好和亲密无间
(二)第二(N)次深耕细读
《我读社会大学》:侠女老妈抢回骗子的钱;操刀护子;被老鼠吓得尖叫。侠女:潇洒、豪迈……
有梦最美。
独特的表达方式:
1.素材的选择、“裁剪”独特。戏剧化的事件、戏剧化的人物。
(1)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作家创作技巧的体现,也是作者在用自己的“心眼”打量母亲。
(2)客观的“真实”经过主观情感的加工,就成了散文中“文学的真”。
2.情节的铺排讲究。
当街夺钱——情节的戏剧性,侠女形象
如相声的逗哏和捧哏,衬托
3.“浅语”有味
(1)大量的单句成段
(2)“浅语的艺术”
我喜欢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让故事发亮,我有我自己的美学。
——作者颜志豪
儿童听得懂的语言。识字不多的妈妈只读儿子写的作品。读了博士的作者为只上了二年级的妈妈写作,写妈妈读得懂的语言。
“浅语”不光是“浅”,还要有味。”
“最近社会大学教她:“有梦最美。”所以我每次打电话给侠女老妈时,他都会以这句话作为结尾。不知道接下来,社会大学又会教她什么新鲜的玩意儿,我真的好好奇。”
“社会大学真的好厉害,我有一天一定要去瞧瞧。”
“用什么样的言说方式才能表达出我要表达的内容,这是一定的。换了言说方式,我言说出来的内容,肯定会发生变化。”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家林良先生说:“儿童文学作品里的出色语言,应该是跟日常生活里的语言‘相同得非常不同’,‘不同得非常相同’。”
(三)第三(N)次“群文”探索
发现:
1.“别人家”的“孩子和妈妈”。
童年的色彩,主色调一定是温暖明亮的。
其次,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一个是当时事件中的“我”,一个是现在写下这个故事的“我”。
林文宝教授在序言《妈妈的话》里说,每个人对妈妈的话的反应,大概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时期,“听妈妈的话,妈妈说的话都是对的。”青少年时期,“老妈,你也未免太啰嗦了吧!”成熟时期,“妈,你简直太神了,所说的话逐一应验啦!”
以作者主观的眼光来看这一切,都是美好的。
2.别人家的“作家”
(1)从“日常”选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事情日常化:但关乎做事、做人)
“日常”要怎样才能不“庸常”,“日常”要怎样才能“发光”?
真实、并不意味着素颜逛街,要精心打扮,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2)往“非常”用力
1)“反复”中的“变”与“不变”
2)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
A.“浅语”中的“新鲜感” 《浅语的艺术》(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谐音、俗语、短语成段、同一情境中的氛围(各成特点)
二、教师眼里的《我妈说》
追问:
(一)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二)阅读散文的要领是什么?
(三)这些散文和一般现代散文有哪些不同?
(四)当前学情如何?
“文学性的散文”介乎文学与实用文章之间,既具有文章的特性,有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所谓“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它的写实性。散文所写的,都是真实存在的。散文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是指散文的写实,并不是如说明文等“客观的”写实。散文中的言说对象,是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它唯有作者的眼所能见、耳所能闻、心所能感。在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作者描写这些人、事、景、物,目的'不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这些人和事,描摹那些景和物,而是在记叙、描述中表达作者主体的思想、情感。
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
眼、心境、心怀,体认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在这种触摸和体认中,丰富和扩展我们的人生经验。
(二)阅读散文的要领是什么?
“人我不分”
(三)这些散文和一般现代散文有哪些不同?
林良先生说:“我们所提倡的‘儿童散文’”,指的是为儿童写作的“文学的散文”。这种散文是向儿童传达自己的“动人的人生经验”,但是作者必须运用儿童能体会的题材、运用能激起儿童心理反应的语言。他的语言技巧必须是圆熟的,能向儿童展示日常语言的“艺术面”,使儿童体会到民族语言的多彩多姿,培养儿童敏锐的预感。尤其重要的是,他要向儿童证明:你们小孩子每天所说的这种日常语言,是具有丰富的“文学性能”的。他让儿童热爱自己的日常语言像热爱自己的家乡。”
(四)当前学情如何?
第二板块:如何带领学生共读?
一、初读——浏览感悟
新书见面会的猜读、猜写,适可而止。
二、重读——细读品味
1. 朗读最喜欢的篇目或片段。(可以微信打卡,也可以举行班级小小朗读者大会。)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三篇,精读,批注,发现。
3. 书友队研读、讨论
4. 和妈妈一起读。
了解:妈妈最喜欢哪三篇,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比较:妈妈喜欢的理由和你喜欢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和妈妈聊书:阅读后,我理解的“母爱”和我向往(喜欢)的“我妈说”。
三、群读——探索发现
议题一:选材的秘密
分析:十二篇文章所选的“我妈说”,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探索:作家为什么会选择这些素材?从《我读社会大学》《皮绷紧一点》《不会写就自己编》《会很可爱哟!》《读书很重要,要好好读书!》任选三篇讨论。
议题二:“重复”里的秘密。
文本:《皮绷紧一点》《会很可爱哟》《睡觉最重要》《去祷告》《我读社会大学》《只是没有去学而已》
研读、讨论:文章中有哪些重复?“重复”中有哪些不变?“重复”中的变化?“变”和“不变”的作用是什么?
议题三:“平常”里的“新鲜感”
研读、讨论:《皮绷紧一点》《会很可爱哟》《我读社会大学》等,找出你觉得“平常而新鲜”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发现作家把“平常”变得“闪亮”的秘密,试着练一练。
四、写作——创意表达
1、画:我和妈妈
2、写作:我妈说
3、四(1)班“我妈说”——新年礼物
4、亲子同写:我儿说——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
5、家长领读员:分享阅读感受
建议面向所有共读班级,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策略。
1、对阅读始终充满热情,才是最最重要的“阅读力”。
2、文学的阅读,尽可能有文学的样子。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也要有符合其特点的阅读活动。阅读,还是要纯粹一些,不要过于花哨。
最后,我在互动环节提出了问题:老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习作呢?
李兰老师回答说:“我想如果孩子写《我妈说》,可以从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个阶段进行引导。写作前,首先让他们梳理5句自己妈妈说的“我妈说”,说明妈妈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说这些话,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指导选材,用思维导图“层层剥笋”,确定所选素材,保证素材的真实、独特。写作中,可以鼓励孩子有问题及时和老师、同伴讨论,帮孩子在写的过程中整理思路。写作后,需要讲评课,回扣此次习作我们训练重点:选材独特、语言的“平凡而新鲜”。”
多么专业而细致的指导!其中提到的“层层剥笋”法与祖庆老师课上讲的不谋而合,而作前、中、后的指导更是显示了习作教学中支架的作用,扶着学生一步一步走扎实。而最后习作的结果应该是在阅读《我妈说》时体会、感受到的“选材独特、语言平凡而新鲜”的特点。充分证明了阅读整本书最后的指向是写作。
的确,正如老师们所说:“李兰老师的指导值得反复推敲、反复品味。”希望自己在一遍遍学习中,一遍有一遍的新发现,一遍有一遍的新感受,一遍比一遍有新收获。愿我们在阅读的路上相互搀扶、砥砺前行,让生命透出阅读的璀璨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