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梁文道的《我执》时,其实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他这个日记体的散文集,要命名为“我执”,后来看到其中一个短篇《选美》,慢慢对此有所领悟;文中提及一名选手当年参加选美时,评委提了这么一个问题:“现在让你当冠军,你愿意放弃现在的男朋友吗?”;这种问题自然是个陷阱,回答好了,可以得到高分,回答不好,就直接把你PASS掉了;
提问本也没什么,可怕的是,我们总是设定一些自以为是的标准答案,或者道德制高点,然后来看别人如何回答,站在高处来审视别人,如果别人未按照你的答案去回复,我们就据此给出评判,甚至贴上标签;
我以为,这就是典型的“我执”状态;
生活中,我们做完每一件事,我们总认为身边的人需要即时做出反应和表态,比如,你跟好友诉说在公司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朋友并没有马上进行反应,甚至可能因为刚好联想到某个事忍不住笑了一下,你可能就会因此有抱怨了:“啥人啊,别人这么惨,你居然还笑得出来?”;
我们开车走在马路上,前车很慢,而你又着急赶着去接人,然后你就开始嘀咕了:“什么人啊,能不能快点啊,我这着急赶着去接人了?”
生活中,此类场景比比皆是,因为我们只看到自己的生活,我们无法去窥探这个世界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所以,当我们痛苦时候,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世界应该跟随我而痛苦,我们快乐的时候,周边的一切都应该跟随我而快乐;
佛法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生,悉由我执生,留彼何所为?”又曰:“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人执取种种错误之见解与毫无意义之禁戒。”
我执,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执着于自己的某个念头和观点,而不能很好的融入和接收外界的东西,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我执”的念头;
回到产品工作上,作为产品经理,特别是很多有了一些经验,而又颇有自信的产品人,在产品工作中,其实也是有很多“我执”的思想在作怪;
比如,当我们去做用户调研的时候; 我们总会先在内心设定一些方向和标准,然后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也总会往这些方向和标准上靠,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调研问题是用来验证我们的某些想法,而并不是真正为收集用户需求而设置。
我们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可能会带着某个方向,来寻找,来选择数据,而往往你还就能找到支撑你想法的数据,那这个时候的数据分析,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所以,你会发现,当我们总是执著于自我内心的一些想法时,你所做的很多工作,可能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最严重的错误,不是因为回答错误,而是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
作为产品经理来说,用户思维是从事产品工作最重要的思维,而如果我们有太多的”我执“思想作怪的话,总是以我们自以为是的“伪用户”想法去猜测用户,那其实是很难真正挖掘出用户需求,并设计出让用户心动的好产品。
我们用几个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汇来理解一下怎么从“我执”思维到“用户思维”的转变;
第一、卖点
以往做产品推广,营销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出一个或者几个产品的卖点,卖点通常是指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特点,优点然后我们用卖点来吸引用户购买;
可是你注意到没有,当我们谈“卖点”的时候,说的都是产品的卖点,也就是说是站在产品的角度上来表述,至于这个卖点对于使用用户是真的有价值,还是解决了其某个问题,那不一定;
所以,当我们谈卖点的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我执”思想的表现;
第二、痛点、痒点
痛点是说用户存在某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他的生活或者工作的某些方面,而这个痛点越大,刚需性就越强;
痒点是用户某些期望得到或者想要的东西,有了挺好,没有总会有些心痒痒的;
那么我们看到,无论是痛点、还是痒点,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关心用户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以及期望;
所以,当我们谈用户痛点、痒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站在用户角度来考虑问题,才算是从“我执”思维中解放出来,走到了用户思维;
在今天这个强调用户参与、产品逐步走入个性化需求定制的时代,产品工作只有尽快的放下我执,走向开放,走向用户思维才具备了做出好产品的可能。
简单的分享,时刻反思提醒一下自己,看看你到底是用户思维、还是我执思维,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