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
1.知觉:是人脑中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2.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指人脑占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
2.1.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
2.1.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
2.1.3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2.1.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2.2认知者的动机和兴趣。个体往往忽略他不感兴趣的事情,集中于他感兴趣的事情。
2.3认知者的情绪。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3.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3.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陌生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3.2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以偏概全。
3.3刻板效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能简化知觉过程、产生偏见、歧视。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4.1加法模式: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4.2平均模式: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牲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4.3加权平均模式: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
4.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5.印象管理
5.1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的过程。是信息输出。
5.2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
5.3常见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抬高自我、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其所好。
归因
1.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分类
2.1内因与外因
2.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2.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
3.1内控者: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结果进行控制。控制点在个体内部。
3.2外控者:个体生活中许多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4.归因原则:
3.1不变性原则:寻找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把特定结果归因于特定原因。
3.2折扣原则(凯利):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会打折扣。
3.3协变原则: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
三者皆高,外归因;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内归因。高特异性、低共同性和一致性,归因情境。
5.影响归因的因素
5.1社会视角:行动者和观察者偏差。角色处境不同,视角不同,归因不同。
5.2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个体成功内归因、失败外归因;别人成功外归因、失败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
5.3观察位置:人们观察事物时的空间位置不同,对事物的解释和看法也会有差异。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结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5.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人们会把过去很久的事情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