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的计划表足够周密,但是依旧不能精确到分钟,为了留出处理应急事项的弹性时间,不可能将计划表填满,也不可能让一件事紧挨着另一件事。于是在计划执行时,大量零碎时间被剩下,如灰尘一般堆积在每天的时间角落里。
大多数人在零碎时间里,恐怕通常都是拿出手机,打开游戏或者社交软件,见缝插针地休闲一下。而真正了解时间管理的人懂得如何合理利用零碎时间,并将它们逐日积累起来,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早上除了洗漱穿衣,还能做什么?
刷牙
时间管理学认为,早上通常是一天当中最宁静、最不容易被打扰的时段。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的大脑清醒而活跃,是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最佳时段。
早起可以大幅度增加可支配时间,在这段新增的时间内,我们可以进行如下事项:
1. 开展并追求新的目标:学习外语、考取各类证照等
2. 有计划地阅读
3. 运动
4. 检查和完善计划: 对前一天的完成程度进行检查整理,将当天的待办事项重新梳理,便于更好地开展当天的工作。
研究表明,夜型生活态的最大极限是30岁,一旦超过30岁,人们就应该调整作息,告别夜型生活。
如果夜晚很难入睡,那就试试强迫自己无论多晚睡都必须早起,这是一个被证明有效的方式。
等待时间
等待其实是最好的零碎时间,当我们需要等待时,通常已经离开自己的办公室,身边没有同事或相熟的人,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不会有突然的会议通知,也不会有人突然打扰。等待时间可以这样利用:
l 一些经常需要拨打电话的人,会习惯在电话旁摆放一叠阅读资料,在等待对方接听电话时进行翻阅;
l 一些经常出差的业务员,每次在下飞机前去领托运行李的路上打电话,与客户进行沟通;
l 对于频发的交通堵塞,不开车时可以将报告、报纸、杂志、书拿来阅读,或者处理邮件。开车时,则可以用来听书;
l 在医院银行,其他公司等待时,阅读随身携带的资料一定比翻看那些陈列架上的杂志宣传和广告更有意义;
l 或者写点东西,无论是策划方案,或者是感悟随笔,书写不便时,擅用工具,比如印象笔记,用声音记录下来即使的灵感;
l 阅读和修改即将上交的报告,利用社交软件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
l 或者听音乐,放松小憩一会儿;
l 设计类,创作类人员,可以利用等待的时间搜集素材,激发创造力;
l 理发时间,不便看书,不便戴耳机,拿一个便携蓝牙音箱就可以听书了,洗澡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东西。
那么,怎样避免让手机大肆霸占我们的空闲时间呢?
1. 别让手机轻易被拿到:将手机放在看不见或者是必须移动才能拿到的地方;
2. 适时地关闭手机:在睡觉前半小时关闭手机,避免手机占用睡眠时间;
3. 定时检查社交软件:选一个时段集中检查,比如午饭或晚饭之后,而不是随时;
4. 给自己强制性要求:先完成计划再玩手机,并控制时间;
5. 将手机商务化:卸载游戏、购物、交友应用,只保留工作必须的应用软件;
6. 在日常生活中转移注意力:多看书看报,多关心生活,多运动。
另外,学会在空闲时间里做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比如看科幻小说,将在得到休息的同时,为生活创造新的价值。
对于那些意外获得的时间,比如预定的会议被取消,或者是提前完成的会谈,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用它去休息,而是去做眼下最需要解决的事,或是解燃眉之急,或是去实现多时之愿,当这些棘手的或是心心念念的事被完成时,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将会大幅提升,从而使我们的精神沉浸在意外的幸福之中,这绝对比简单的休息更为美妙。
冥想静坐
时间自由的前提必须有益健康。时间管理中有一个定律,如果我们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拼命压缩时间,反而会降低效率,或是因为出现纰漏导致返工,从而花费更多的时间。
汽车需要保养,人体亦然。保养虽需一定的时间投入,但能延长身体的使用寿命,支配更多的有效时间。
一切过劳的开始,都是源于压缩那些固定的损耗时间,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身体损耗,所谓“30岁前拿命换钱,30岁后拿钱买命”,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需要维护和保持的每日固定损耗有以下几种:
1. 每天6-8小时的睡眠时间;
2. 一日三餐的时间,每餐不低于半小时;
3. 在相邻的两件事相之间,留一些应对意外的时间;
4. 一天最好有一个0.5-1小时总的缓冲时间,用来应对当天因意外延迟而必须完成的事项,如果没有用到,就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