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篇目
《年的味道和声音》 肖复兴
《故乡的元宵》 汪曾祺
《端午日》 沈从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北京的春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梳理阅读方法,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学法迁移,梳理《年的味道和声音》《故乡的元宵》《端午日》三篇文本,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方法在民风民俗介绍中的使用,训练学生求同比异思维能力。
3.借助选编文章,在阅读中继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详略得当这一表达方法在民风民俗介绍中的使用,训练学生求同比异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在民俗风情中感受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引出议题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的的课文中,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按照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对北京春节的习俗进行了表达,让我们借助表格进行简单的回顾。
这节课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巩固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继续去领略我国传统的民俗风情。
(二)阅读文本,寻找习俗
【活动一】自主阅读 《年的味道和声音》《故乡的元宵》《端午日》
阅读提示:
(1)用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你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提取信息,独立完成学习单1。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要求:
(1)四人小组讨论,相互补充,完善学习单;
(2)推选一人代表小组汇报,其他小组可补充。
(三)比较整合,交流详略得当的用法
(1)这不同的民风民俗,作者是借助什么方法表达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再次走进文本,体会写法,完成学习单二。
(四)求同比异,感悟节日的意义
刚刚我们学习的三篇文章,虽然作者不一样,描写的习俗也不一样,但他们的写作方法是一样的: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在老舍先生朴实的描写中,我们从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中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那么,从今天的这三篇文章中,你又从这些作者介绍的习俗中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里感受到的?
总结:看来,在介绍民风民俗时采用详略得当的手法,写出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能够让读者更容易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五)拓展延伸,运用方法
如果是你,你想给大家介绍哪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详写和略写的习俗分别是哪些?请在学习单3上填写出自己的想法。
(六)课堂小结,推荐阅读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让人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阅读更多介绍民风民俗的文章,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并关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推荐阅读:
《北京的春节》 舒乙
《腊八粥》 冰心
《烤羊肉》 梁实秋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教学反思
一、教材教学解读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等四篇课文,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艺术样式,均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的民风民俗,落实“分清内容的主次”这一语文要素,选取肖复兴的《年的味道和声音》、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以及沈从文的《端午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并确定本次群文议题为“民俗中的详略得当”。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选取的三篇文本都运用了“详略得当”这一写法,分别介绍了过年、元宵以及端午三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学生在《北京的春节》这一篇课文中,对“习俗”这一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通过提取信息判断详略,再此基础上,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法迁移,梳理《年的味道和声音》《故乡的元宵》《端午日》三篇文本,对比阅读,进一步学习详略得当这一写作方法在民风民俗介绍中的使用,训练学生求同比异思维能力。
2.借助选编文章,在阅读中继续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学习详略得当这一表达方法在民风民俗介绍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求同比异的能力,在民俗风情中感受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三、教学流程
因本组课文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对学生都不陌生,且语言朴素易懂,我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任务型教学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发现,将本节课分为六大环节:
(一)回顾导入,引出议题。借助表格,通过课文的写作顺序,回顾《北京的春节》描写的日子以及习俗。
(二)阅读文本,寻找习俗。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默读三篇选文,用抓住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方法,概括出选文中的习俗,并完成学习单1;
(三)比较整合,交流详略得当的用法。该环节在第二环节“寻找习俗”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写作方法并找出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
(四)求同比异,感悟节日的意义。三篇选文作者不一样,描写的传统节日也不一样,但是都用到了“详略得当”这一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且都展现了节日的温馨与美好,都蕴涵着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年的味道和声音》通过详写“年的声音”突出了过年的热闹与喜庆;《故乡的元宵》详写看走马灯、做灯、看围屏的习俗,表达了对故乡元宵的怀念;《端午日》通过详写赛龙舟的习俗,表现了奋发向上、团结的民族精神。
(五)拓展延伸,运用方法。用表格的形式,写出自己想要介绍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并标注详写与略写。
(六)课堂小结,推荐阅读。《北京的春节》舒乙、《腊八粥》冰心、《烤羊肉》梁实秋、《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四、教学反思
对学情预估不当,导致教学流程无法按预设完成。三篇选文内容较多,尤其是《年的味道和声音》,有一千七百来字,学生阅读速度较慢,浏览、默读、跳读等快速阅读方式不能运用,无法做到与问题无关的内容进行“略读”、“跳读”,导致在寻找习俗这个环节耗费了大量时间,14分钟后还有部分人未能准确的找出文中所涉及的习俗;其次,部分学生对“习俗”欠缺准确清晰的认识,完成学习单时纠结、犹豫,耗费了大量时间。
环节设计偏多且重复。学生在自主学习,完成寻找习俗的学习单后,又耗时4分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学习单;而在分析详略及写法时,再次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前面一次的小组合作可省略,学生进行相互补充即可。
目标设置不合理,导致目标无法落实。因遵循“一课一得”,要么让学生再次学习详略得当这一写法,就着重让学生寻找习俗——分析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详略得当的好处——运用;要么让学生去感受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寻找习俗——对比我们的节日习俗——感受节日习俗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