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选择了现有的目标?你现有的目标都是出于你主观意识而设定的吗?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深入去想自己为何会选择某个目标,这一章作者就阐述了影响我们树立目标的两个重要因素:信念与环境。
一、信念
Q1你觉得你还可以变得更聪明吗?
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认知——甚至还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就。这些信念不一定是被特意或谨慎思考过的,但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它们依然强有力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选择。
曾经的我,有一种看法——如果我是聪明的,那么我做任何事情就应该轻而易举,无需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倾向选择容易达成的,因为这样可以显示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连锁反应,我会逃避困难的挑战,会避免一切显示“我不够聪明/我很笨”的活动。——注意,这种看法是潜意识里面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信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证明潜意识中“我很聪明”这个信念,我实际上选择了不会让自己进步更大的目标(我选择了更容易达成的目标),而逃避挑战,反而让自己走上“不会变得更聪明”的道路。
那么我是如何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呢?读书启智呀!当初是从《拖延心理学》中了解到“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和“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的概念,然后我发现自己是一个抱着固定心态的适应不良完美主义者——总想“证明”自己能一次性做到最好。——虽然我嘴上说的是“要么不做,要么一次性做到最好”——其实是想“证明”我能够一次就做好,我很聪明,我很棒——如果要做很多次才能做好,那就说明我不是真的聪明。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信念?这和我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是一个从小被夸着“聪明”长大的乖小孩,潜意识里我把自己的价值等同于自己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也把别人的看法看得很重——如果我不能继续做得这么好,那么我势必会失去他们的爱,因为我不再有价值了。很显然,这样我必然会逃避困难的目标,以避免失败,避免失去别人的肯定。(作者在书中就建议,夸小孩“聪明”不如夸小孩“努力”。——你获得成功不是因为你聪明,而是因为你努力,通过努力你下次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两个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我的固定思维模式,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现在想来,“我的成功是为了证明我很聪明”,多么荒谬,但当时的自己确实持有这样的信念。这样的信念让我故步自封,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而转变成成长思维模式,即使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挫折,但无疑使我更快地成长起来,也更加快乐和幸福,因为我知道困难和失败并不可怕,一次做不好还可以再尝试和努力;我的价值也不等于我所做之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别人说了算,我更自尊自爱,我会成长为更好的我自己。
Q2你觉得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还是处于内向到外向的一个中间地带?你觉得自己的个性能改变吗?
其实一般人都兼具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两者作用于不同的领域,而你在所在领域的思维模式会决定你的表现。比如如果你相信“女生不擅长数学”这个偏见,那么你还会更努力地去学习数学吗?
无疑,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改变,那么个性呢?你认为自己的个性可以改变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般人都是用它来说明本性基本不可能被改变,而其实古人说的是“难移”,而非不可移。
我之前一直都认为自己是内向的,并且认为我不可能变得外向。读《个性》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的看法,其一是,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各是一条连续带,个人的特质处于这个连续带的某一点上,破除了我认为“内向与外向是两个相反面”的观点,其实只是内倾外倾的程度不同,内向的人更关注内心世界,而外向的人更关注外部世界而已。其二是人的个性50%由先天决定,50%由后天决定,我们完全可以由自己选择如何发挥这后天50%的可能性,作者的建议就是无需改变性格,只需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个性长处的位置,并且适当根据情境改变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了。
知道这些还没有很深刻地改变我的信念——因为行动的时候要迈出那一步对我而言还是很艰难。很多时候,我还是拿“我很内向”来说“所以我不喜欢老是和别人打交道”“所以我不爱主动表现”等等,以此作为借口,事实上,我可以和别人很好地沟通,我也可以更积极主动,只是相比外向程度高的人而言,这需要消耗我更多的精神能量而已,某种程度上,我还是在逃避困难。
直到我读《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了解了创新者们个性的复杂性,让我想起了理想的“变色龙”性格——可以根据情境展现自己的不同面,并且内心没有冲突感。一个人既可以在独处时专注地向内,也可以在社交时积极地接触外部世界,并且在两种状态下,都舒适自如。而一般人,在展现与自己平时个性的另一面时都会有冲突感,觉得不自在,感觉不像自己。荣格认为这种拥有多种多样的性格是成熟的人格,因为它没有压制性格。我认为自己内向,并且表现得内向,同时认为自己的内向非常难以改变,这就压制了自己可以表现得外向的一面,这其实也是一种固定心态。为什么要用这种思维限制住自己呢?
如此,要发挥后天的50%可能性感觉就容易了一些,慢慢成长,做一条没有内心冲突的“变色龙”,接受自己的好与不好,光明与黑暗并存。当然,要改变还是要靠实际的行动。
Q3 想想自己还在哪些领域持有固定心态,真的不可改变吗?
你的信念会影响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原地踏步还是不断进取,你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环境
书中主要讲了环境中的触发点(人、事、物、词语等等)对潜意识的影响,如果潜意识中有与之相关的目标,就可能被会这些触发点激发。可以参考作者的两条建议。
想到两个例子:
e.g. 如果第二天又特别重要的事情需要早起,睡前我告诉自己我明天一定要在几点几分起床,暗示自己的大脑,然后第二天果然在那个时间点左右醒来。
e.g. 愿景板的存在就是创造对潜意识有用的触发点吧,一看到就想做与目标相关的事情。还有在做年度计划时,会为特别重要的目标寻找相应的标杆人物,还可以把标杆人物的图像贴到愿景板,这也是“目标感染”。
三、实践建议
☆懂得什么影响你。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目标选择,懂得是什么在暗中影响着你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这样会对你有益。跟自己摊牌、分析对与错,如果有必要,试图去削减某种影响。
☆懂得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我们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如果你习惯性地对某些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说不,就该问问为什么了。你对自己的信念有多确定?是否还有其他看待问题的方式?
☆拥抱改变的机会。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是重要的,而相信自己可以获取这种能力也同样重要。很多人认为,我们的智力、个性和体质是固定不变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无法提高。这些“实体”信念使人把精力集中放在试图证明自己的目标上,而忽略了发展和成长。好在几十年的调查研究证明这种信念是完全错误的。持“渐进论”者则相信我们的各种特征是可以逐渐改变的。这个理论是被科学证明所支持的。所以假如你相信自己某方面无法改变,而这种信念又左右着你一生中对目标的选择,那么是时候抛开这个观点了。去相信自己能够改变,这个(正确的)信仰能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发挥更大的潜力。
☆营造正确的环境。另一个影响目标的因素是环境,而环境往往对潜意识产生着影响。我们读到的字眼、看到的物件、打交道的人——我们所接触的万物无不触发着潜意识对目标的追求。榜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目标感染”鼓舞着我们。换言之,我们会采纳他人追求的目标——在我们认同的前提下。
☆利用触发点进入潜意识。若想保持动力,让你的环境里充满提示和触发点。它们能使你的潜意识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工作,即便你的有意识思维已被其他事情占领。
四、下一步行动
1、写写自己对现有重要目标持有的信念和看法,找到有力的触发点,在周遭环境布置触发点。
PS.本篇读书笔记根据《成功,动机与目标》第二章内容整理,另主要参考了《看见成长的自己》(信念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