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游记,各位看客见笑了。
打永宁回来已经一段时日了,总想着好好整理关于他的记忆,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且随性记记,权当存录。
永宁镇是位于泉州石狮,是明朝时的三大卫城之一。著名的古代泉州航海灯塔就在此。历史上被倭寇多次攻陷,经历过倭寇以及清朝军队多次洗街(屠城),抗日战争时期多次被日本舰队和飞机轰炸。这座永不屈服的古城在一次次战火后浴火重生。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闽南风情以及华侨们带回来的舶来文化在这里融汇、发酵、酝酿。
可以说永宁是我们这趟环福建行中最意外的收获了。选择去永宁十分偶然,原本计划中没有考虑的,是里里半路的提议。结果,我们却在永宁一呆就是两天两晚,临走时也感觉很是不舍。在此,请允许我表扬一下独具慧眼的里里同学。
跟大多数的古镇相似,永宁也有一条中心街,那是过去的商贸集中地。可以想象那时沿街的旺铺鳞次栉比,街边摆摊的商贩摩肩接踵,一派热闹的景象。而如今,石板路犹在,古厝犹在,“热闹”二字却已然不见,被“清幽”取而代之。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依着地势从街头到街尾拾阶而上被成为“步步高升”。
夜晚的老街上,路灯点点灯光,海风肆意刮来,竟叫人汗毛凛凛。倒不是鬼神那种未知的恐怖,而是直面衰败荒废的已知恐惧。不由地叫我们加快了步伐,沿老街而下,渐至新马路,人气也慢慢浓了起来。
熙宝楼,位于老街街口,算是老街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番仔楼了。如今被用作供乡里青年孩童免费借阅的公益图书馆。馆长姓林,是个极有意思的人,身体里装满了对闽南文化的热爱。稍稍靠近他,你便能感受到他那种热爱。都说人心隔肚皮,可在林大哥那儿他恨不得捧着真心给你看。闽南文化早已融化进了他的血液里,侃侃而谈,精彩非凡。记得他神采奕奕地讲述泉州的历史变迁,晋江、洛阳江的由来;满是自豪地解答“衍派”、“流芳”的由来;轻车熟路地讲解番仔楼的文化内涵;深深款款地叙述熙宝楼的动人故事;怒其不争地辨析古镇发展的现状和误区。
都说人心隔肚皮,可在林大哥那儿他恨不得捧着真心给你看。闽南文化早已融化进了他的血液里,侃侃而谈,精彩非凡。记得他神采奕奕地讲述泉州的历史变迁,晋江、洛阳江的由来;满是自豪地解答“衍派”、“流芳”的由来;轻车熟路地讲解番仔楼的文化内涵;深深款款地叙述熙宝楼的动人故事;怒其不争地辨析古镇发展的现状和误区。
浮躁尘世当中摆一张安静书桌,未曾远游却已历沧桑。萧条小镇之中树一份将来冀望,不问荣华但求安心。受命之日,寝不安席。既受之命,必得始终。一个人,一栋番仔楼,一份守候。
在我看来,公益图书馆的最大意义就是它存在着。祝福林大哥与他的公益图书馆一切都好。
若是心情躁了,就去观音山看海吧。山上石峰屹立,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直面汪洋大海,迎着狂风,那是一番说不出的意境。爬上岩石,我总感觉自己去到了人世之外的梦境。风大得不真实,浪声大得不真实,岩石长得不真实。那些被海浪冲击了无数年月的岩石,表层坑坑洼洼,似老人脸上深深浅浅沟沟坎坎的皱纹,道道写着岁月,诉说着沧桑。山上有碉堡有炮台有地道,有弯弯的战壕,有遍地丛生的野草顺风飞舞。
海风呼啸,惊涛拍岸,一袭复一袭。
观音山上下来,回看大陆,仿佛海市蜃楼。
杨家大楼是泉州规模最大的番仔楼。它采用的是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图纸设计、主要建材都来自西洋,经过古老山村的孵化,演绎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新颖建筑物。以“六也亭”为主体的杨家祖厝,有房间一百七十多间,占地十多亩,但在当地人们都将这座宅院叫做“九十九间”,或许是因“99”吉祥之故。听闻,最多时里面同时住着400多人,光佣人、老妈子就有200多人,可真是钟鸣鼎食之家啊。
在永宁能看到最有风度的番仔楼。欧式的构造,掺杂着闽南建筑风,恰似一座别有风情的“小城堡”。可是华丽的构造,也略带几丝沧桑,由于很多番仔楼已经无人居住维护,长年失修,破损不堪,加上当地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探访一座座番仔楼的过程就好像一场探险一般,倒也是充满乐趣的。
和许多古镇不同的,永宁是一个海滨古镇。三面环海,许多村子都有海滩。那种毫无商业化的纯粹沙滩,只要你愿意,没有人会来打扰你。尽情的嗨起来吧。在这里,你和大海真的只有一步之遥。
永宁的故事且写到这吧,本就是流水账,就不再一一赘述了。我相信我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还会和永宁再次相遇的,不是吗?
故事才起了个头。
说说题外话,大里每次的走南闯北都是虎头蛇尾。出发前事无巨细,梳理攻略,制定打卡点,认认真真。可每次出行归来,鲜有规整记录,这次做一尝试,希望以后也能坚持。
最后,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