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何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这篇文章中,我提出很多人造成低品质勤奋现象的原因是只在输入端用力,而不在输出端使劲。解决方案是强化输出端,形成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而形成良性闭环的关键是基于项目、任务和问题的学习,而非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即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对于 “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这个观点,有许多读者发表了具有真知灼见的留言,同时提出了一些疑问。今天先回答比较集中的一个疑问,其他疑问后续再研讨:
问题:有些内容确实一时想不起来有什么用,或者目前看起来没用,但未来说不定就有大的用处,难道就不学了吗?
答:需要学。
学习分两类:一类以 “用” 为目标,要求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获得某种看得见的结果;一类不以 “用” 为目标,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升级自己的观念,满足自己的某种情趣或好奇心。
这两类学习都需要!这两类学习都需要!这两类学习都需要!
针对前者,就要刻意打造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配套的方式是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而文章中讨论 “用以致学”,也都是基于要实现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
针对后者,你只管学,你还可以输出,但是对结果不要有任何要求和期盼。原因之一:这类学习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的用? 什么时候能产生作用?很多时候无法预测和判断。原因之二:当你去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会破坏其中的情趣。所以,针对这类学习,就不要刻意追求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连学以致用的想法都不要有。
很多事情,是要在不问结果的松弛状态下才会进行得比较好。比如,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跟老婆吃完饭后愉快地进行聊天,不知不觉一看手表,时间已经是 11 点。假如换一种情况:我昨天下班回到家,一看手表 8 点钟,跟老婆说距离 11 点还有 3 个小时, 你看我们聊点什么,充分地把这 3 个小时利用起来。这两种情况,虽然干的都是同样的事情,但是整个过程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学习也如此,你得分清楚什么学习是需要功利的,什么学习是不能功利的。
有很多人,制定了一年要读多少本书,每周读多少本书的计划。这是扼杀阅读兴趣的最佳方式。很多人坚持不了这样的读书计划,是因为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难免会失望:之前说好的种种好处呢?殊不知,那些热爱阅读的人,最开始都是无计划无功利目的的。正因为没有功利目的,所以任何收获都是正反馈,如此便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至于形成兴趣。
一年读了很多书,不是因为计划要一年读多少本书,而是平时里就好读书,然后年后一回顾:哟,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甚至 TA 都懒得计算自己读了几本书。所以,如果想培养阅读兴趣,最好不要制定那种每个月要读多少本书的计划。非要制定,只有这一句话的计划可能是最可行的:每天读一页书。这句话既是行动也是目标,不期望其它收获。
如果有一天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兴趣,多读了几页,超标完成了,很好,但也没必要后面就将计划提高到每天十页。如果有那么一两天忘记了,或懒惰了没读,没关系,继续开始计划就好了。
如果生活或工作,竟然因为阅读获得了一些好处,那很好,但也不必期望每本书阅读都能有这个效果。想培养阅读兴趣,就得不问收获,只管耕耘。而且耕耘计划,也只负责启动阅读这一行为,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正确姿势。
另外,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因为各种临时性的项目需要去阅读,这时候阅读只是寻求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手段,成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就得功利。这种用以致学,最好就是强力研读。比如前一段时间我用三天时间扫荡了 75 本书,这个过程就很难说有多么愉悦,跟兴趣不兴趣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所以,虽然两种类型的学习都需要,但要讲究战略和战术相配套。什么时候该用以致学,什么时候该毫无目的,这需要有清醒的判断。很多人被骂被嘲笑,就是战略和战术不配套。
比
如,正儿八经谈恋爱的男生不会被骂,喜欢陌陌的男生也许不招人待见,但大家尚能抱着多元价值观的态度。被骂渣男的往往是为了自己能爽一发,而故意和姑娘谈
个恋爱,不光费劲还拧巴。很多人之所以被称为书呆子,就是因为在需要 TA
用以致学,快速解决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学以致用的方式。在工作中,我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
我有个很上进的哥们,是做人
力资源的。去年他找我推荐一些人力资源相关的书籍,于是我就精选了些书籍推荐过去,哥们也很给力,制定了阅读计划,时常还跟我探讨书中的观点。在交流的过
程中,我还知道哥们同时还在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每天利用上下班的时间在公司的班车上苦读。是不是很勤奋?
结果有一次,我刚好和他们公司有交流,恰好知道他们正在内部进行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源项目。项目经费投入了一百多万,还请了知名咨询公司的顾问帮忙推动。而这位哥们,对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都有所欠缺,幸好顾问老师给了很多与项目相关的学习资料。
让我纳闷的是:这哥们为什么不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去?有项目资源、有顾问指导随时反馈、有一起奋斗的项目伙伴,不管是个人专业成长还是职业发展,这样的机会都是千载难逢。这时候你不去强力研读与项目相关的资料,竭尽全力挑起项目的大梁,而是去考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
或许很多人这么上进,只是单纯想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满足自己很上进很努力的幻想。真正做一个项目,可能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跨部门沟通、计划变更、项目成员的内耗、项目进入瓶颈、资源支持不足等。解决这些问题,比起读几本书,考个人力资源二级难得多了。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与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需要两条腿同时走路。但我们在学校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基础教育,导致我们是一直跛脚的。好消息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现在国外也在推创客教育、STEAM 教育,并有向国内蔓延的趋势。这两种教育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进而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而在成人学习领域,从开始认识到基于能力提升和知识储备的学习的局限,到转向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培训,花了管理培训界几十年的时间。直到今天,这个观念也仍然没有在国内的培训领域得到普及: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
能力模型更适合用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更需要的是任务模型。所以,很多人其实不喜欢参加企业安排的很多培训,主要原因就是员工觉得内容虽好,但是距离工作实践还有不少距离。不是与工作不相关,而是脱离了具体工作任务的学习,会导致将知识应用到工作上需要很强的领悟能力,比如上述案例中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考试的知识,就不一定能应用到当时的项目中。
人们爱说一句话:多学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可是学习也是有机会成本的。所以,如果你希望通过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而升职加薪当上 CEO 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的巅峰,在苦读书之前最需要干的事情,就是拼命工作,不断争取更大的挑战性的工作项目。
无项目无成长。在项目技能上有什么缺口,马上学什么,此时学习便成为解决项目问题的环节与方式之一。此外,这个项目的难度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迈出舒适区而进入学习区。否则,有的人所谓的 5 年工作经验,无非是 1 年的工作经验用 5 年而已。
限于篇幅,关于用以致学的一些理念就先辨析到这里。下两次分享内容预告:
1.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的概念进一步辨析。坚持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天才,可是,能坚持枯燥的基础练习一万个小时的人永远是极少数人。半途而废,无法坚持,除了打鸡血,普通人怎么破?
2. 基于项目、任务、问题的学习的几个关键要素。
另外,如果有感兴趣的内容希望作者进一步分享,可进行留言,其他人若有同样需求在留言上点赞即可。
最后,还是照例给各位客官小结一下:
1. 学习分两类;一类以 “用” 为目标,要求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获得某种看得见的结果;一类不以 “用” 为目标,只是为了拓展知识面,升级自己的观念,满足自己的某种情趣或好奇心。两类学习都必不可少。
2. 针对前者,要刻意打造 “输入——输出——结果” 的良性闭环,配套的方式是用以致学,而非学以致用。
3. 针对后者,就不要刻意追求 “输入——输出——结果” 的闭环,连学以致用的想法都不要有。只管学,不管输出。
4. 没有功利目的阅读,任何收获都是正反馈,于是产生良性循环,形成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会扼杀阅读兴趣,如果要制定计划,只计划每天阅读一页。如果是基于项目需要的阅读,要用强力研读。两种阅读方式都必不可少。
5. 很多人这么上进,只是单纯想以一种舒适的方式满足自己很上进很努力的幻想。
6. 能力只有依托于执行工作任务才能得以发展,同时,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也必须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证明。所以,能力模型更适合用于人才选拔,人才培养需要的是任务模型。
7. 如果想快速提升工作技能,在进行各种学习之前,最需要干的事情,就是拼命工作,不断争取更大的挑战性的工作项目。无项目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