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和老师当然理解阅读的重要性——有越来越丰富的阅读活动、越来越精彩的阅读教学。好的阅读课往往能让学生动手创造、动嘴表达、动脑思考,那么,想知道如何通过阅读课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阅读课程中来吗?
朗诵
朗诵一般对应诗歌散文类文学性较强的读物,这里并不是指所有诗歌散文题材的读物都需要通过朗诵来阅读,只是此类读物大多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比如诗歌具有感情浓烈、富有韵律、文学性强、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等特点,而阅读散文要注意它的韵律,聆听词句前后的声音,还需要从隐喻或词与词之间的组合中获取自己的感知,得到自己的理解。
文学家的作品,要充分运用这种接受语言的能力,才能汲取他们的聪明才智、想象能力和写作技巧。由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切身体验,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严谨的逻辑序列、优美的韵律配置等不知不觉中启迪着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想象,从而使有声语言尽可能完美地表现出经典作品的精妙。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辞不达意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讲述
适合历史性、故事性读物。阅读不仅仅是阅读书目本身这么简单,阅读之后的总结概括和思考往往更能检验学生从书中到底汲取了多少“养分”。讲述这种形式需要学生在通读书籍后对内容消化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因此,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记忆力、理解力等等,而且当学生通过讲述的方式让其他同学听到时还能比较直接的引起其他同学对于此书的阅读兴趣。这种方式除了调动讲述的学生本人“动嘴”之外,还能调动其他学生“动耳”。
辩论
读哲学类、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时可以取其中某些探讨空间较大的点做辩题。不要觉得阅读跟辩论没什么关系,思辨往往就是在阅读中产生,而辩论又需要学生回归阅读去寻找论据来论证己方的观点,一来一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通过辩论,让学生们了解事物的多面性,拓展自己的阅读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课堂辩论可以不局限于标准的辩论赛机制,而可以老师自拟规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辩论中来,鼓励学生引用自己阅读所得进行辩论。
表演
表演是一种综合艺术,要求“小演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塑造能力,对剧本的理解和对角色的感悟能力等等。而读物本身并不是剧本,要变成剧本就得先对读物进行阅读、理解,使学生在大脑里“演”出图像,这才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做到表演与阅读结合,促进对读物的理解、感悟、想象,丰满人物的形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改编读物中的故事情节编写剧本,条件允许下尽量多的为学生提供道具。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程设计,而效果往往也最为明显,通过改编剧本学生不但锻炼了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所阅读读物所蕴含的思想和内涵。
写作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好的书籍总是能够给予阅读者以一定程度上的感悟。而在写作上,有所感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写。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当遇到能引起自己情感共鸣的语句的时候,一方面当然是及时地摘抄下来,而另一方面,不妨教导他们在那些句子后面写上自己的阅读感想。看书吸收书里面的知识是一种能力,而用自己的语言将心中所感所想通顺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更是一种能力。巴金不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只有写,才能写得更好”,勤学也总是和巧练连在一起的。
读书写作两相顾,学生才会成长为一个深刻的人!
当然,有些阅读课堂里老师教学思路更加开放,比如:让学生将读过的书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要觉得这只是一种新鲜的教学形式,其实阅读可以刺激人大脑的左颞叶皮层(负责语言感知)的区域,而右脑是图像脑,侧重于处理随意的,想象的,直觉的以及多感观的影像.右脑是通过图像进行思考的半球,所以能够将语言变成图像进行思考和记忆。左右脑双开发,是不是有点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