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男主角:汤姆汉克斯。
女主角:梅里尔史翠普。
还有什么电影能比《邮报》如此完美的“梦幻组合”铁三角更牢固地稳坐奥斯卡提名(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 . . . . . 一切皆有可能)?
更何况在一个总统被“假新闻”激怒,总理被“假新闻”欺骗的时候?
历史竟然如此惊人的相似。
尼克松的“水门”和特朗普的“俄国门”;
麦克纳马拉的“越南门”和奥利弗诺斯的“孔特拉斯门” ;
艾尔斯伯格和斯诺登的泄密。. . . . . .
斯皮尔伯格是利用银幕重现还原重大历史风云的大师,没有之一。从《辛德勒的名单》,《慕尼黑》,《间谍之桥》《林肯》,和现在这部《邮报》。
大师的手笔,于细微处见功夫。《邮报》中通过各种道具,服装和氛围,精准地再现了70年代美国:尚未流行“禁止吸烟”的办公室和餐厅烟雾弥漫;手动打字机笨重刺耳的撞击声;最终定稿用真空吸管传送付印;巨无霸的凸字排版;街头投币拨轮式公共电话。. . . . . .
《邮报》 貌似是一部好莱坞向不畏强权的独立媒体人礼赞的贺岁片,但是,我还是从中看到主流媒体与金钱权力暗地里的私通款曲。《邮报》女老板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私交甚笃,可以随时敲门造访;主编与已故总统肯尼迪也是可以勾肩搭背的交情(斯皮尔伯格不也是奥巴马总统私宴的座上客吗?)。主编那么不择手段想抢先披露政府机密文件,与其说是出于“无冕皇帝”崇高的职业道德,不如说是为了与《纽约时报》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抢出风头。我怀疑,如果当时的总统是万人迷的肯尼迪而不是犯众怒的尼克松,《邮报》会不会还这么执着?就像梅里尔史翠普对特朗普的反感,和她对奥普拉成为下届总统的期许一般强烈!电影用“水门事件”被发现作为结尾,貌似《邮报》向暴露总统丑闻的同行致敬,其实《邮报》总编排遣下属专程到《纽约时报》总部去刺探对方有什么重大头版新闻,这种偷鸡摸狗的行径与“水门事件”异曲同工,不外乎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至于作为美国政府智库“兰德公司”分析员的艾尔斯伯格,不惜违背“保密协议”,利用职权有预谋地偷窃政府机密文件并泄露给主流媒体,与斯诺登身为中情局雇员把大量机密泄露给俄罗斯一样,都美其名曰“为了正义”。被统治的普罗大众(the governed )当然乐见间或有这样的叛逆者给统治者(the governors)难堪。当如果你是老板,你会聘请这样的下属委以重任吗?为了一个貌似更高尚的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包括牺牲诚信,出卖忠诚吗?这是一个无解的“罗生门”。
《邮报》的基调,当然是欢呼基于“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战胜了白宫的肮脏政治。
可是,西方民主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第一修正案”,和“第五修正案”一样,在保障被统治者的权益的同时,也包容了多少肮脏的恶行!
我们从历史得到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得到教训。
这大概就是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