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陆续续的终于把《学会提问》这本书看完了,当初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自己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的思维和方法论,尽管书中给出了框架技巧教给你如何去批判性的思考,但在实际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这本书提供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是方法论,还有心法,一套教你事事去思考合理性的心法,一套教你从众多问题中去寻找核心问题的心法,这些都会让你受益匪浅。
书中介绍了我们两种接受知识时候的思维模式,一种是海绵式思维,一种是淘金式思维,前者强调知识的不加区分的获取,后者强调和知识的互动,在质疑中获取。作者希望读者都能采用后者的思维模式,在质疑中获取知识,在批判中获取知识,对于如何运营这种思维模式,作者给出了一个思考框架:
1、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2、 理由是什么?
3、 哪些词语有歧义?
4、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10、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11、 从论证中是否能推出其他结论?
这十一个问题的上层命题就是他的结论是什么以及他的结论是否合理,将这个问题拆解出来就是这十一个问题,当然你也可以有别的拆解的路线和拆解出来的问题,拆解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和寻找突破,寻找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刻意练习才能达到想要的结果,这里只做个引出,不做赘述,各位有兴趣的自己去书中了解更多信息。本文要说的由此书引发的其他场景,本书给出了解决单个问题的方法论,但是当多个问题同时出现时,我们真的要对每个问题都去做详细的拆解和论证,给出解决方案吗?当多个问题出现时,你的精力如何分配,如果确定每件事的优先级和必要程度可能是比解决单个问题更重要的命题。
很多公司的同学,包括我,在制定计划的时候都喜欢大而全,各类问题,各项工作计划列的不尽详尽,感觉按照这个走一定能达到胜利彼岸,取得自己期望的结果,但实际做了之后才发现高估了团队的力量,在多个事情并进的时候每个事情能分配的精力有限,每件事情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然后就是疲于解决各种问题,结果每件事情虽然都有进展,但是速度很缓慢,很明显无论是在解决产品问题还是寻找产品突破方向时这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先把当前问题做减法,抓住主要矛盾,做深做透,在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也许其他问题也都会慢慢得到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反复的探索和实践,本篇文章也只是给出大家一个思路,希望我们能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