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孩子就都喜欢玩,玩是他们的天性,也是他们另一种学习方式,他们因好奇、去发现、去琢磨,甚至背着父母、老师,直到捣鼓出自己喜欢的玩意。我们先看看几个玩出来的发明家的故事。
曾经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曾经是一个不守老师规矩、私拆父母闹钟的淘气孩子。
8岁那年,他进入私塾念书,可塾师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陈腐内容,让天资聪慧的小天佑感到枯燥无味,头脑发胀。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这类“新知识”,他擅长于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满口袋装的都是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只要一有空就摆弄着玩。有一天,他对家里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东为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地走?乘家里的大人不在,小天佑把闹钟拿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大卸八块,把零件拆得满地都是。他自己的脑筋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他一边拆着,一边这样思考着,居然把整个闹钟拆开后,又凭着记忆把闹钟复原了,他也因此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正是这份对机械的好奇,为詹天佑开启了一扇通往工程科学殿堂的大门。
如果小天佑的父母对他不用心背书、整天捣鼓那些小玩意、随意拆卸东西严加管教,我们谁也无法料到他的未来是什么样。
德国数学家威特的父亲就是通过支持威特玩游戏,培养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热爱大自然的良好习惯。
在威特家的院子里,父亲特地为他修了一个大游戏场,铺着600毫米厚的砂子,周围栽有各种花草和树木。威特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出了对大自然的感情。父亲还为他做了各种木块。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建教堂、垒城墙、架桥梁,大大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威特父亲回忆道:“我几乎没有给他买什么玩具,但他用这很少的玩具,总是愉快而幸福地玩着。”威特父亲认为,给了孩子玩具就放弃不管的家长是错误的。要引导孩子有兴趣地玩,从玩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加知识,使孩子在“寓教于乐”中成才。这位父亲真是要成为教育界的大咖了。
听诊器的发明。
1816年,在法国巴黎的市郊,有一群孩子正围着一堆木头在玩耍。其中一个孩子用大铁钉在木头的一端不停地敲打,其他孩子在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木头听。这时,一位刚给心脏病患者看病回来的医生恰好路过这里,好奇地看着这群孩子,忍不住也凑上前去倾听。立刻,一阵阵真切清脆的敲击声传入耳朵,耳朵离开木头,声音就变得微弱、遥远了。医生马上联系到刚才的出诊,由于那个女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已无法准确听得她的脉搏,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她的胸部听诊,刚才医生感到十分为难。圆木的敲击声启发了医生,他做了一个木管子给病人听诊,后来用改进成喇叭形的象牙管,上面安了两根柔软的管子,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玩出来的启示、观察、思考、实验,带着好奇和探索,果然是异想天开。
再看我们国内的几个小发明家。
玩出来的小发明家牛培行。
牛培行从小就是一个爱玩的孩子,他不但下课玩,上课也玩。老师家长都很头疼,一再地教导。他经常被罚站,请家长也是常有的事。
小学三年级以前,牛培行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保持”在全校几百名学生的最后一名。贪玩、不听讲、不记笔记更不完成作业。那时,他经常被老师罚站,请家长也是常有的事。因为学习差,牛培行在小学就转了3次学,但他还是痴迷那些手工玩意,学习毫无起色,可他就是喜欢在马路上或者自行车修理铺捡些废零件,捡回来就开始琢磨,制作一些小玩艺儿。在牛培行所在班的教室里,桌上摆着剪刀、胶水和模型的,一定就是牛培行的课桌。每次上学,除了背上书包,牛培行还要拎上他的工具箱。看到儿子玩性不改,父母开始送他到培训班学习。让他学电子琴,琴没弹几下,他却在一边不停地鼓捣电源插座;让他学国际象棋,他却闹着要上制作班,后来只好答应两门课一起学。结果国际象棋学了个一塌糊涂,连基本步法都不会走,而小制作却大有进展。从此,他的房间变成了加工厂,床上堆满了各种工具、模型、零件。
妈妈:后来我就不管他了,反正腾出一个家,你爱咋的害咋的害去吧,我也不给你收拾了。
爸爸:我要是一管他学习,他不是不给你做,又得跑到网吧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出去玩,或者是去哪儿疯的,咱也挺担心出点什么事情。
夫妻俩拿这个儿子也没办法,干脆就给他报了个兴趣班,引导着他去玩儿。还别说,自从上了兴趣班,牛培行还真的不瞎跑了,更让牛青夫妇想不到的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居然也悄悄有了变化。牛培行发现,以前以为没有什么用处的课本知识有许多在他制作上都用得着,因此上课的时候就专心了许多。牛培行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学校最后一名。他说坚持做最后一名并不是自己的初衷,高三高考前也曾经常熬夜想赶超来着,但无奈在当初破格录取他的太原市最好的高中里,想赶超倒数第二名,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培行不仅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而且他的物理化学成绩在班级也名列前茅了,儿子身上的变化让牛青夫妇非常高兴,可牛培行搞制作入了迷,这样一来家里可就遭了殃,甭管什么东西,只要牛培行感兴趣,总是想方设法要拆开看看。
在父亲的眼里,爱玩、能玩、会玩是儿子最大的优点。后来,牛培行的父亲不但由着儿子玩,有时候还给他打打下手,搞搞后勤。看看牛培行住的这间房子就知道了,航模船模到处都是,桌子成了他的工作台了,床上都堆满了各种零部件,连个睡觉的地儿都没了。玩着玩着,牛培行玩成了小发明家。
2008年高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破格录取了“成绩总是全校倒数第一”的山西考生牛培行。到目前,他已经有30多项的发明专利。他的无孔插座在业内更是赫赫有名,他的父亲曾自豪的说:“这是世界第一款无孔插座,我们申请了国际专利,我儿子要把它做成民族品牌。”
牛培行的成长,给了我们很多感触和思考,也给那些有特长的‘差生’很多启示,如果老师因为成绩差、捣乱、不用心学习放弃了这个曾经的“差生”,如果父母严加管制去报辅导班、对儿子捣鼓的没名堂的玩意横加干涉,牛培行以后会是什么样,又是未知的了。其实,很多‘差生’有自己的优势,只是没有被我们看见、没有重视,没有去发掘,没有引导。
拥有四项国家专利的“小发明家”戴瑛瑛。
戴瑛瑛1989年出生于湖南,是一个很贪玩的小女孩,自出生后,她就对光、颜色、声音、图案等充满了兴趣。稍大后,她又迷上玩具,家里的玩具大多被她拆成了零件。好在她的父亲将女儿这些破坏性的玩耍全看做是一个“科技天才”的表现,不仅没责怪她,而且陪着她拆了装,装了拆,并借机向她讲解一些浅显的制作原理。瑛瑛在读四年级以前由于贪玩,成绩并不好。爸爸为此常用许多实例对女儿讲偏科的危害性,引导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瑛瑛也因为自己在发明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体会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她在学习上也如发明创造一样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上升,发明制作便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2001年6月初,她表示要转让她的一项小发明“录音书包”专利,并将所得全部捐给北京申办奥运会,这使得她一时间声名远扬。
戴瑛瑛发明的四项国家专利是:取暖凳、录音书包、闪光音乐跳绳带、吹气塑料方便碗。这些发明全是玩出来的结果。
还有玩镜片玩出望远镜、玩陀螺玩出现代步枪、飞机发明家莱特兄弟、把煤变成煤气的英国化学家威廉•梅尔道克、爱迪生……。
如果我们说他们天生就是发明家的种子,没有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等养分这些种子能发芽吗?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其新著《吾国教育病理》中,他指出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是“竞争过于惨烈”。他将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称为“军备竞赛”, 在这种学历“军备竞赛”的氛围下,学生一入学便加入了竞争。喊到今天的口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中国多少个家庭、孩子处于焦虑中。
“青少年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应该感到身心愉悦才对。他们应该玩很多自己想玩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应该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可是‘军备竞赛’让青少年很早就变得很功利。他们要考大学,而且要考好的大学,他们在这种压力下拼命学习。许多孩子甚至认为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是失败,也造就了大批失意者。”
我们都知道玩是人的天性,是一种主动学习,玩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可以启发兴趣爱好,还可以从玩中发现问题,可以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孩子玩游戏,可能需要多次的探索与试验才能学会游戏的内容或技巧。父母若能适时地给予孩子关注和帮助,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学习、探索,使孩子的游戏不仅具有娱乐的价值,更使孩子得到了身心各方面的良好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玩中发现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在玩中观察、联想和探索,常常能够产生灵感,进而通过模仿、改进、更新,进行发明创造。
作为父母和老师,不要泯灭了孩子好玩的天性。玩,使孩子拥有一份好奇心,保护好这颗好奇心,这就是创造的驱动力。
郑也夫在《中国教育病理》也指出,迄今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无一在建国后的大陆接受中小学教育:“只要在中国大陆受了十二年中小学教育的人,日后不管你在哪里读大学,是在哈佛、在耶鲁,还是在牛津剑桥,你不可能得诺贝尔奖。我们这十二年在扼杀个性、扼杀兴趣、扼杀想象力、扼杀创造力。十二年教育已经把你修理得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你只是一个考试的机器。”
如此海口、犀利的文字会不会也让你去思考?
郑也夫曾对“素质教育”理解:素,本色;质,本性。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教师不仅是教好学生,还要看到孩子那份‘旺’出来的东西。
这些玩出来的发明家似乎童年大多不是坐在教室里头埋苦学、发奋读书学出来的,他们的教室在窗外,加上一份好奇心、外加父母的理解、引导、帮助,老师的宽容和因材施教,这颗种子就会发芽。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教育理论学家怀特海在他的《教育的目的》中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里教授的知识都是二手货、甚至三手货,一切学问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从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中归纳出来的。当你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你正在创建一个新学问。
看过央视的“我爱发明”、“发明梦工厂”的一定熟悉,孩子们也好,成人也好,好奇、好玩都是梦想的开始。
作为老师,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在他们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让个性和超越自我的东西融合,在边学习边积累中应用,因为只有应用了的知识才是生产力。教育无疑是一个公众话题,这个庞大工程绝非一个人的事,它由个体的成长、延展到国家、群体和民族的成长以及未来,再宏大一些,也关系到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的何去何从。
玩什么,怎么玩,也是我们成人享受生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