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不解溪流,鱼儿不解蓝天,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各自呈现给我们的不同,它们自己并不了解,又像人与人之间, 你有你的人生,我有我的旅程,不必相互了解,只要彼此友好,彼此尊重就行。
自从我学习摄影后,是走到哪,拍到哪,觉的哪哪都好看。一天,我蹲在马路牙子上拍落叶,尤其是一阵风刮过,漫天飞舞的叶子,像下雨一般,美极了。
一位清洁大妈过来,问我拍什么。
我拿着相机,边拍边说:“拍落叶。”
大妈弯着腰,清扫着落叶,嘴里说到:“这有什么好拍的,到处都是。”
我愣住了,是啊,我满眼的风景,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堆垃圾,一堆怎么扫也扫不完的垃圾。
记的曾学过一篇课文《画杨桃》,文中有个小朋友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被老师批评,同学取笑,他依然坚持自己是对的,后来老师坐在他的位置上看杨桃,看到的确实是五角星。
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必去反驳别人的意见,你怎知,他看到的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见高低各不同
就像为人父母,我们到底要怎么教育孩子?
管得多了,是专制,是控制,是裹挟,是情感绑架,是过度期待,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施虐,最终招来叛逆和控诉。
管得少了,是敷衍,是潦草,是无为,是放任自流,是不负责任,是眼睁睁地看着孩子输在一条条起跑线上,难免在比较中重返焦虑。
看新闻说,又有学生自杀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健康和心理,马上就检讨自己是不是管得多了。
又看新闻说,大学生遍地都是,不读大学工作都找不到,马上就想到自家熊孩子的成绩,又觉得必须狠狠管。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的副教授刘瑜老师演讲的《不确定的年代 教育的价值》引起广泛争论,当然更多的是不认可这样的言论,我觉得其中刘娜的《不要站在高楼上 傲慢的指着大山》文词非常中肯。他认为刘瑜老师快乐教育的理念适合精英阶层,但并不适合普通的我们。
这个时代的学历和技能 ,成了好工作和高薪酬的象征,所有家长被一根无形的棒指挥着,孩子没有自我,没有快乐。
刘瑜老师调侃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学上不好,以后开个奶茶店或煎饼店,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不如让孩子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从刘瑜老师的角度这样看待教育,没有问题,他们有足够的人脉,足够的物质基础,可供孩子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不可以,必须死磕,必须硬抗,不能有半点松懈。只有苦苦的奋斗,考上大学,才能穿过风雨和疼痛,才能成为这个时代,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
刚刚被中宣部评为“时代楷模”的张桂梅校长,她的教育方式就是:死记硬背,不断刷题的填鸭式教育。
接受采访时她说:“每天凌晨五点,她就督促姑娘们起床、跑步、晨读。从教室到餐厅,都是跑步前行,三分钟到达,每顿饭只有十分钟,为了升学率,使劲全力。”
张桂梅校长每天都在和贫困打交道,她看多了底层的苦难与挣扎,她以透支生命为代价,逼着学生拼命学习,不许偷懒,不许懈怠。压抑自我,放弃快乐,向着高考和大学的龙门,用尽全力去跳跃。
这些都和刘瑜老师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它未必是正确的。但正是这样填鸭式的教育,改变了一群孩子的生存之本,换句话说,填鸭式教育也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是教育发展,社会发展的基石。
底层压抑自我的拼搏,精英们随心而至的路径,他们注定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在大山,一个在高楼,一个在蓝天,一个在大海。
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处境,势必衍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
像刘瑜老师这样家庭的孩子,即使成为一个普通人,那也是很多人奋斗一生,也许都没法企及的终点。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必须要随大流的吃苦头,挤过独木桥,历尽残酷的角逐和淘汰,才能得到奋斗的馈赠,用这份馈赠,重塑自我,寻找自己的梦。
快乐自由,崇尚个性的教育也好,压抑自我,填鸭式的教育也好,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样的选择。大部分人还是奋力而行,才能成就一个好的未来。
高山有高山的宏伟,小溪有小溪的清澈,鱼儿有鱼儿的梦想,蓝天有蓝天的旷达,相互交汇,世界才能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