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看见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他们的念头来。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道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誉,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这段电影《无问西东》的开场独白,启动了我对生命真谛的反思。而今读到欧文亚隆《生命的礼物》,作者说“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愿你此生,了无遗憾。”这句话再次撞击到我的灵魂,带着极大的好奇,开启了这段对孤独、死亡、自由和生命的意义,这四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主题的探索之旅。
“我虽经过死亡阴影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在妻子玛丽莲生病时,身边的病友有位基督徒朋友,给她送去了来自上帝的祝福,每天为她祷告,来自信仰之友的关怀,令她无比感动、温暖,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们看到玛丽莲,当她被爱人、家人、朋友的爱包围时,所呈现出的充实、坦然、坚强、无所畏惧,是令我最感动的。因为我时常觉得人是孤独的,偶尔,当另一个人(这个人或是真实的人,或是看不见的信仰)和我有同样的体验,我的孤独无助准确、完全地被对方看见,我的虚无和困顿也就逐渐随之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眼前真切的生活,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或痛苦,似乎都不会再挫伤我的积极性,人生就又有了前行的动力。
死亡和自由
每一个近距离接触死亡的人,似乎都会对生命的归宿有所反思。自从年少时亲自目睹、经历至亲的生病、手术、化疗、辞世……“悲伤痛苦”在现实与未来的恐惧、疑惑、黑暗、孤独、无助、不知所措面前,似乎不值一提。我也曾怀疑过,我们已经有信仰了,也没有做过伤害别人的亏心事,为什么这种痛苦还要沉重地击打在我们这些无辜人的身心灵上?为什么当我们联合朋友们认真祈祷时,却毫无作用?为什么一向积德行善的义人仍要承受和不义之人同等的待遇?
一连串的灵魂叩问,是处于悲伤痛苦时,对人的信念系统最强劲的考验。生者该如何独自面对今后的人生?更有甚者,一些有信仰的人因为祷告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转身离去不再信了。看到书中,亚隆对妻子玛丽莲选择安乐离世的决定表示尊重,我找到了答案。
因为爱。
爱就是尊重对方的自由选择,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就像上帝知道人类可能会选择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仍然要尊重他们的自由意志一样,都是因为爱。上帝对孩子们的爱就是尊重他们的自由选择,按照孩子们各自的特点量身定做了每个人的境遇和成长路线。
因为生者肩负的爱和责任,亚隆继续执笔写作,虽然帮助了更多经历死亡的人重获新生,但当他自己面对这件事时,仍然会悲痛、迷茫、害怕。因为对生者肩负的爱和责任,妈妈和我互相搀扶走到现在。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曾被黑暗笼罩,被孤独煎熬,但却逐渐学会享受起了这种跟自己相处的时光,内在生命的力量竟然会奇迹般地重新生发出来。
生命的意义
生命最终能留下的是什么呢?
其实,真正令人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分别,以及分别后的遗忘。
父亲离世十年后的一天,妈妈和我在忙着收拾旧书本,准备搬家,结果妈妈把爸爸曾经写过的笔记本全部卖了,我知道后心痛不已。不仅仅因为对父亲的遗物难以割舍,还因为我知道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百年之后能有几个后人会纪念?
正如《圣经》传道书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们都明白大多数的人生都是一场虚空,即使生前再丰盛辉煌,死后都会归于一抔尘土。伊壁鸠鲁曾用三个论点阐述过他对死亡的观点,其中一个是这样明示的:一个人死后的“不存在”与其出生前的“不存在”是一模一样的。但我认为此言差矣。
人类身上包括欲望、焦虑、自我价值等行为驱动力,根本上是因为人必有一死。学习如何面对自己以及亲人的逝去,是我们过好这一生的关键。亦如佛家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旦有未来心,我们就会陷入痛苦。人在离世时,肉体与灵魂都会离开,但唯有他留下来的精神智慧是可以永垂不朽的。
当然,我们普通人,虽然不比古代圣贤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但也可以通过修心、修行逐渐让自己的灵魂比来时更加纯净、轻盈。至少我们唯一还能把握的就是当下,人生真正有意义的,就是当下的投入和付出;人生唯一能够留下的,只有我们对周围一切人、事、物的包容、接纳和爱。
生命是一份礼物。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一份礼物。对这份相遇的叙述也是一份礼物。当我们经历过这一场场人生的考验,我们就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雀跃,也会带给周围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在我们赞美其他生命的同时,请不要忘记自己的珍贵,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珍惜当下,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