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着,满天灰黄,像要下雪的样子。我知道,惠城的冬天是不下雪的。虽听说如韶关远山一带,偶尔见到薄薄的雪粒。于是,我便想起家乡雪花飘飘,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
家乡的冬天虽然冷,但一直以来,给我留下的却是温暖的回忆。在众多记忆中,单冬日里的小火炉就令我十分难忘。
诗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温一壶新酿的好酒,与亲朋火炉围坐,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聊天,不要太适意哦。这样温暖、闲适的场景,如今机会是少见的了。
小时候的冬天,起床时,妈妈已经烧着锅,把生好的火炉拿到床边,让我们将衣服放在火炉上哄暖,准备我们起床。我甚至还记得,妈妈抱着我,坐在火炉上,帮我穿衣服。
记忆中的火炉,至少有三种。以火炉的大小,适用场合来区分,有单把火炉,双把火炉,以及坐火炉,还有暖桶。
单把火炉,像旧时的食盒。四四方方,一个手把。中间放置碳火。碳火则装在黄泥做的盆中,泥盆近似圆锥形。因为小巧,便于携带。常常拎着它上学去,下雪天,山路多坡,一不小心,滑倒,一屁股跌坐,摔痛无太碍,可是手中的火炉遭了殃,碳火撒到雪地,磁一声冒一股热气而熄灭。更有泥火盆碰裂,好好的一只火炉,像被雨淋掉了精致的妆,一副残缺。
双把火炉,是在单把的基础上安装了双把,双把形成的平面状如旧时窗户的图案。可以当凳子坐。双把火炉有一个其他火炉没有的待遇,那就是做喜火炉。姑娘出嫁当天,新郎一方携带一只双把新火炉,添上碳,放上生鸡蛋。由小姑子或相当于同辈的未出嫁的女孩提着,去迎接新娘。在回新郎家附近一户人家,点上火炉,生鸡蛋送给这户人家。这就是双把火炉做喜炉的风俗。
坐火炉,也就是可以当凳子坐的火炉,虽双把火炉也可以坐,但它比坐火炉矮。坐火炉与凳子一般高,可以移动,方便一个人坐。比如坐在桌边吃饭,打牌,檐墙边晒太阳,都十分灵便。
还有一种是暖桶。圆柱形,中间有隔层,下面放置碳火盆,上面用来坐。因体形大,不方便移动。常常是给老人来用的。坐在上面,后有浅靠,腿上围上围布,很是暖和。
火炉,想起来,它等同于小时候的往事。
正月里去亲戚家拜年,走路湿了鞋子,到了亲戚家,一边茶水,一边忙拿来火炉,吃瓜子,晒太阳,问候,家长里短,场景相当朴素融洽温暖。
长大后,这样暖融融的场景再难有了。多年来,我也没有烤过火炉了。小时候觉得,火炉是如此温暖,如今觉得,怕烤了它产生依赖,没有了这样的必要时,火炉弃之一边,现在连它们的骨骸也不曾见到。加上经常在外乡,火炉只在乡梦中。
小火炉连同土灶,大铁锅,一起成了历史的印迹,成了少儿时甜蜜的回味,也成了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