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而且,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是第一个被测出来的节气。冬至日,又叫一阳生,意思就是说,过了这一天,太阳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表示下一个新的循环即将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冬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显得特别的重要。
今天不是冬至,是周末,但却是冬至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对于上班族来说,四天后的冬至日,是星期三,一周工作日的第三天。往前是已经过去的周一周二,往后是还没到来的周四周五。许多地方都有冬至祭祖的风俗,但现在大家都在城里上班谋生活,当然没办法在周三当天请假回去祭祖。所以今天是最佳的日子,相信提前几天,老祖宗也不会怪罪的。毕竟现在的日子不好过,大家都忙,老祖宗应该可以理解。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
但回想起来,在我老家,似乎没有冬至祭祖的习惯。在山里,冬至只是个平常的日子,仅仅是预示着,真正进去了漫长的冬天,稻粮归仓,老牛入栏,大家伙都歇下来,围着火炉煮腌菜豆腐吃,等着过年。
我们家祭祖的时间主要是农历新年和清明节。当然,七月半鬼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故去的老人烧些纸钱。不仅仅是纸钱,还要用黄纸裁剪成各式各样的衣服,有长衫长裤,有对襟小褂,还有元宝和铜钱。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一直是爷爷操办这件事,不让别人动手。后来爷爷去世了,这件事就落到父亲的头上。
等到七月半的晚上,吃过晚饭,天已经完全黑了,父亲带着我推开大门,来到稻场上,折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个圆圈,把剪好的衣服和纸钱都放进去,划一根火柴点燃。其实,在点燃之前,还有一项工作是由我做的。提前用黄纸搓成棍子状,浸入香油里,让它充分吸收香油,便于燃烧。
我的工作就是拿着一把这样浸满香油的纸棍,以稻场画圈堆纸钱的地方为中心,向两边延伸,间隔1米左右放一根,左边放20根,右边也放20根,当然,也不一定是20根,或许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这并没有什么定数,然后依次点燃。父亲说,这是给家里老人做的引路灯,不点的话,怕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那时候人小胆子也小,对鬼神这些事物有着天生的恐惧。所以,其实我是有点抗拒做这件事的,我宁愿躲在门背后偷窥,也不愿意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的夜里,一个人走出20米去。但父亲坚持让我点灯,我只好听命照做。后来长大了我才渐渐明白,那是有着他自己的考量。
听老人家说,给祖宗点灯是有讲究的,首先得是自家的男丁后辈,这是为了告诉老祖宗,请他们放心,家里后继有人,没有断了传承。第二,让谁点灯,祖宗看见了会保佑他,日后有出息,升官发财。父亲当然希望我以后能有点出息,活得好一点。这是他隐忍的一点小小的,不被察觉的苦心。
给家里祖宗烧完纸钱以后,父亲还要去离家最近的三岔路口,再烧一些纸钱,这是孝敬那些过路的孤魂野鬼,别让他们跑去抢自家祖宗的香火。
除了七月半鬼节以外,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除夕了。和鬼节不一样,过年时候祭祀先祖是要放炮竹的。农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父亲就会带上香火纸钱,去路程偏远的老祖宗坟地祭祖。因为我们的祖坟不是聚在一处,而是散放在群山峻岭之间。等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时间往往来不及,一般都只给离家比较近,上两三辈的祖宗们祭祀了。
吃过午饭,我们就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碗米饭一碗肉,装进竹篮里。另外再拿上香纸炮竹,带着一瓶酒和一壶茶,出门去上坟。到每个祖宗坟前,先把米饭和肉摆好,酒和茶也放在旁边,烧过纸钱,放过炮竹,磕过头以后,再把白酒和香茶在坟头洒一点,这就算祭拜结束。一行人拎着东西去往下一个坟地。
一圈下来,已经是下午四点,回家贴好对联,然后就准备吃年夜饭了。吃年夜饭以前,也是要先请祖宗吃的。把做好的饭菜都端到堂屋祖宗牌位前,摆上三双筷子,把酒盅倒满,点上一对大红蜡烛。外面在放炮竹烧纸钱,里面是一家老小,全部跪地磕头,给祖宗辞年。祖宗吃完了,我们这些晚辈才能享用。
这些老一辈的规矩,现在是越来越少了,再过几十年,等我们都老了,也许它们就会和我们一起消失。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也许在未来的时空里,这些规矩,又会以另外的某种方式复活过来,这也是极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