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独自坐在电脑前,好像回忆不起今天都做了什么,一整天都在按要求写一些与内心极度抵触的“表态发言”们。
正想着今天一带而过地完成“日更挑战”吧,在闲来中打开了一位简友的主页,很喜欢她的那些文字,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总归在这个世界上彼此都是陌生人,先说上一句抱歉吧,毕竟“偷窥”到了你的生活。
那今天就学学你,我也说说地铁吧。
自己很“土”,曾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都认为“打车”才是出门在外的“唯一”交通解决办法。
直到上大学后,因为需要在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之间倒火车,面对“高昂”的打车费和站前“黑车”可能的拐骗,这才第一次经历了“挤地铁”这种城市生活必备项目。
记得当时北京地铁的票价是2元,没有像现在这样分区间分路途计价,北京站一出来就有好多个窗口在售票、队伍排出去很长很长。
有模有样地学着别人在闸机前刷卡、进站,拖着行李看着那潮水般的人流,非常“无助”,好像长这么大都没有遇到如此多的人。
看着墙上的地铁运行线路图,“强行”告诫自己一定记下换乘站点,然后就被人推挤着进了车厢。
还好身高上有优势,不必体验跟人“面对面”“脸贴脸”的尴尬。
心想着一定别坐过站,所以就那么守着地铁门站着、有座了也不会想着去歇一会。
当然这个“坏习惯”,也一直保持到现在。
第一次出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旁看别人用手里的卡刷一下闸机,门就打开、就可以出去了,然后我也在那可劲儿地“刷”。
但我的卡为什么这么奇怪,无论是正着刷、反着刷,闸机门怎么就是不打开呢?
这时后面的大哥告诉我,单程卡需要在出站的时候“插”到闸机里面。
原来是这样啊!
因为窘迫,都没有跟人家说一句谢谢,很遗憾,毕竟教了我这么“大”的一个知识点。
还有一次,放假从北京西站坐地铁到了北京站,在车站把大件行李寄存后,就想去天安门和西单图书大厦看看。
心里琢磨着,刚才地铁开过来,好像北京站到西单就是一条直线,才5个站点,能有多远啊?
所以挎着我的笔记本电脑,走着去吧!
一路上我虽然看到了宽阔的长安街、宏伟的天安门、现代的国家大剧院......看到了不曾感受过的首都城市繁华。
但对一个来自边陲县城的我来说,这一走,真真儿地走出了我对北京之“大”的感慨:原来地铁上的几站地、二十几分钟是这么的远,原来笔记本电脑背久了这么地沉!
一整个下午,我始终都在路上,疲惫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自己思维上的“狭隘”和个体上的“渺小”,震撼至今。
现在工作的城市并不大,顶多属于四线吧,没有“地铁”这样的交通工具,甚至乘坐公交车都屈指可数,似乎“共享单车”基本上就满足了我的通行需求。
自己的世界里,无法体会地铁上那种陌生人间保持的互不关联“公共法则”,也无法体验每天和陌生人建立起某种短暂的微妙关系了。
但回想曾经的地铁经历和今年4月去上海,好像在那些城市的地底隧道里,大家习惯于低头看着手机、静静放空自己,总有一种别人怎么样都“与我无关”的氛围,那样的“间隔感”不太符合我对生活的理解。
生活节奏太快了,情感交流太少了、疏离间隔太多了,土里土气的我,跟不上、受不了、扛不住呀,哈哈。
就让地铁里的陌生感,在生活中去冲淡过滤吧,我们总不会真的永远就只是那样一个孤单、空虚的灵魂吧,总会好起来的。
嗯,一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