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6年1月8日,隆冬时分,天安门广场前的十里长街人潮汹涌。
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末期的至暗时刻,但真正的黎明还远远没有到来。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在得知周恩来总理殉国的消息后,不顾“四人帮”的高压,自发聚集在这里,迎着凛冽的寒风,于最深沉的缄默之中为一代伟人周总理做最后的告别。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周总理已经埋骨四十五周年了。
细细算来,人生能有几个四十五年呢?这么长的时间,足以使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孩步入不惑,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天翻地覆,使曾经英姿勃发的周总理化作人们脚下一抔黄土。可只要一提起他,每个国人心中总会难以遏制地涌起无比的怀念,这种怀念之情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非但没有磨灭丝毫,反而在记忆的沉淀下变得愈发厚重。
“周恩来,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三年前,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深情地说道,“周恩来同志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谁说不是呢?纵观周恩来的一生,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拏云壮志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殷切期冀;从领导南昌起义随之投身革命到开国奠基总揽大局;从春蚕到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再到蜡炬成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一不彰显着他卓尔不群、感人至深的伟大风范,周恩来,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也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如何让我们不怀念他,那个上下求索的真理追寻者?
1920年11月,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汽笛长鸣,缓缓驶离上海。时年22岁的周恩来伫立在船头,怀着满腔的忧思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求学之旅。
当时欧洲主要有两种社会改革方案:一种是“迅雷不及掩耳”式的暴力手段,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种是“渐进”式改革,也就是英国的做法。但究竟哪种方案更适合中国,周恩来仍在不断思索。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情况,周恩来先去了伦敦考察英国工人运动,再回到法国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发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间通过反复比较,多次探讨,他逐渐明确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在给国内觉悟社同仁的一封信中,他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从此以后,周恩来就奠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根基,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盗火者。
如何让我们不怀念他,那个挺身而出的革命领路人?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带着中共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指示率众前往西安,欲促成此事的和平解决。
抵达西安后,周恩来先后会见了张学良和杨虎城,顺利达成了三方共识,随后又诚挚地向蒋介石晓以利害、剖析时局,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自速其亡,只有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经过一番艰难地磋商后,两党初步达成了合作抗日的协议。而后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也为了党中央的利益,他又依次辗转杭州、庐山、南京等地,与蒋展开进一步谈判,也正是由于他的锲而不舍,才最终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的正式形成。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周恩来从中斡旋,国共合作很难达成预期效果。这不仅为我国奠定了统战基础,也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如何让我们不怀念他,那个温润尔雅的华夏外交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初期的外交事业起步异常艰难,外有群强环伺,内有异说争鸣。然而外交无小事,无论如何国际舞台上一定要有新中国的身影。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央外事组的不懈努力下,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进展。
周恩来并没有强大的煽动能力,也没有高超的交际技巧,他所仰仗的,仅仅是一颗赤诚的心。他知人知心,交人交心,以心换心,以互谅互让的外交理念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帮助我国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国境边界问题,也顺利和美国、日本在内的107个国家建交。周恩来在处理这一系列外交事件中,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而且彰显了宽厚仁义的大国风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望。
他深邃的外交思想至今仍正确指导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化相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已经使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如何让我们不怀念他,那个死而后已的人民实干家?
1943年3月18日,在农历45岁生日这一天,周恩来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一文,其中包括“努力工作”、“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等7条细则。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夙夜匪懈、爱民如亲、永不自满。
在习仲勋文选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恩来同志日夜工作,从不知道休息,却不让我跟他一道熬夜。每逢假日,他自己照样工作,却总让我休息。”为了共和国的稳健发展,也为了“多为人民干些工作”,周恩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持着“三更将眠五更起”作息习惯,至死方休。
不管什么时候,他心里首先考虑的,都是人民群众。1966年3月,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发生6.8级大地震,周恩来星夜前往震中白家寨村察看灾情。那天正刮着强劲的西北风,发表演讲的时候周恩来发现群众都是迎风而坐,于是立刻下令让大家转向,自己却绕过去迎着风继续讲话,见此一幕,在场的群众莫不感动,也更加坚定了灾后重建的信心。
周恩来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诚如斯言,四十五年后的今天,这新时代的中国,如他所愿,人们已经获得他所期许的幸福了。
公元2021年11月5日,深秋时节,北京长安街已是一片繁华。
车水马龙的道路两旁,成排的松柏傲然挺立,每一片针叶都在明媚阳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灼灼的光彩,巍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被这片苍翠簇拥着,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温暖的秋风带着收获的味道拂过,城头殷红的旗帜猎猎飘扬,似乎正向世人昭示着这锦绣盛世的无上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