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什么?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我想作为心理咨询师,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在“说服”求助者接受咨询师对其面临问题的解释、接受咨询师的建议:去运动、去社交、去写阳光日记等。虽然求助者的动机是第一位的,但是也需要咨询师的支持、引导。
这一章中提到了说服的四个组成部分:1)传达者;2)信息内容;3)沟通渠道;4)听众。我想尝试分析一下在心理咨询中这四部分是怎么工作的。
在传达者这一部分,影响说服的效果的有:
1. 可信度:如果咨询师名气很大或者口碑很好,求助者知道并认可这一点,那咨询师就具有了权威性。说服效果自然好。
2. 可知觉的信赖性:如果求助者的动机很强,一般会自然而然地信赖咨询师,觉得咨询师是站在自己这边,来帮助自己的,甚至把咨询师当做救命稻草。
3. 吸引力和偏好:对那些我们偏好的东西,我们更有可能做出回应。咨询师的外表也很重要,李克富老师就曾经说过:弗洛伊德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他的长相很帅。这部分如果先天不足,只能靠后天尽量补救了。除了长相,还有相似性,我们倾向于相信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按照这个原理,“星妈咨询师”更容易被“星妈星爸们”信任,因为我们具有相似的经历。
而在信息内容这块儿:
1. 理智对情感:认知行为疗法更适合理性的人,一般这些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而对于比较感性的人,或者自我不是那么成熟的人,是不是就需要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共情、支持、以及体验呢?
2. 差异:如果咨访关系非常牢固,求助者非常信任咨询师,那么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观点差异大,会引发更大程度的观点改变。但是如果咨访关系并不牢固,就贸然挑战求助者的原有信念和观点,反而会引起求助者的防御,或许也会产生本章中所说的“态度免疫”。
3. 单方面说服和双方面说服:在咨询中,共情求助者是必须的。尤其对于比较弱的求助者,倾听、共情、支持应该占大部分。我想者应该属于“双方面说服”,既要理解求助者现有的感受、观念,也要协助他做出改变。
4. 首因对近因:这个没想到有什么应用。
沟通渠道部分:
现在咨询的方式可以面对面,可以电话,可以视频,甚至可以用短信。渠道很多,至于各自的优缺点,我还没进行深入思考。书上说“如果一条信息难于理解,那么用文字形式表达时其说服效果会最佳”。我想,这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有必要向求助者解释一些理论的东西,让他自己去阅读些相关书籍比我们口头解释,效果要更好。
听众部分:
了解求助者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其实写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在咨询中发生的“说服”和在社会上更多见的“说服”场景有很大不同,这种对理论的套用多少有一些勉强。咨询的整个流程、时间设置、场地设置,咨访双方“不求不帮”的关系等都为“说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即使这样,咨询师也不一定能帮助到求助者,让求助者做出对其有利的改变,可见人在某些方面是多么难被说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