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复盘营第36场复盘36/100】
一:今天给我们分享的是郑文杰,他是谁?
郑文杰,读书营一连老铁,智囊团成员。他2018年1月初加入读书营,刚开始,每天面对999+消息,他曾一度非常拒绝甚至屏蔽。后来他获得了清单主题营第一名,精读主题营第二名的成绩。曾在清单营第一天,几乎点评了一连所有老铁的文章。
二:他从《好好学习》中读到高手学习的秘诀
文杰,从大学开始上台演讲,不断地锻炼挑战自己。今天这一场分享主题是读书分享,来源于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
01 高手学习的差异化思维
02高手如何做选择:思维模型
03什么是思维模型
04如何掌握思维模型
三:刚好前段时间,我也认真阅读了此书,趁此机会,一起分享一下。为什么要分享《好好学习》?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呢?因为我觉得在成人学习中,学习方法论的底层逻辑非常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想要升职加薪,很努力却没有成效;为了提高竞争力,拼命买书、报班、学习新技能,但总被淘宝、朋友圈、微博分散注意力,常常半途而废;不喜欢现在从事的工作,但也不想跳槽,一是因为没有勇气,而是因为没有信息、底气不足。
在这个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才去考证、考级、学英语、学演讲,学各种技能……
可是,你真的会学习吗?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学习过“学习”本身。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发现了没,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学习有用的能力。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在开车的时候放一些读书的音频,不知道多少人喜欢在上下班的时候听着各种知识付费产品。如果当天听了,就觉得“时间没白过,充了点儿电”。在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中的某些人或多或少都有“知识焦虑”和“知识恐慌”。
这种情形像极了家长们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奥数班、写作班、智力开发班、兴趣班,而仅仅是因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我们要明白,很多知识只是长得像知识而已,很多人也只是装作很爱学习而已。
对成人学习来说,有无成长,归根结底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而判断学习能力的其中某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判断自己需要的课题,分辨各种来源的信息。
我也参加过几次线下读书会,我发现有些人都是“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有些人来听分享,只是抱着想了解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我们想一下,如果真的有迫切的了解书本的内容,直接听在线的课程,会不会更高效?而线下的平台到底提供给了我们什么?我希望大家也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四:伪学习的状态,是否有中招?
很多爱学习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买了很多书,但没时间看,记不住,看不下去;报了很多在线课程,但听后除了觉得老师很牛,并没觉得自己变得更好。
以下归纳了4种常见伪学习的状态,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第一类伪学习:追逐各类“干货”,无论干货的表现形式是20分钟音频、10分钟视频、还是PPT或者思维导图。
2.第二类伪学习:追捧各种“大神”想当然地觉得听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会变牛。
3.第三类伪学习:崇拜各种新知,最喜欢《从0到1》《人类简史》《大数据时代》这样高屋建瓴的图书,碰到从量子力学开始讲创业,或者从脑科学出发谈沟通的文章,能兴奋地浑身毛细血管都开始舒张。
4.第四类伪学习: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对这类人来说,勤奋、坚持,以及读书、听在线课程的数量本身就是意义。奔波于各个社群,参加各种训练营,立志一年读50本书,坚持每天打卡背单词……
我们停顿下来想下,以上的4种状态,你是不是有中招?如果没有,那么恭喜你。
五: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方法”本身呢?
在参加很多培训和课程之后,反而更加困惑:学了很多东西,好像当时课上听懂了,可是课后也没怎么用上,隔一段时间就都忘了。有没有一种课程,是教你学习“怎么学习”的呢?
因为这个世界太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点。
而且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不对劲。虽然我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有时候觉得有些方法之间似乎有些联系又有些冲突,就好像几股真气在体内互相冲撞、无法融合。
有些人翻了一堆书,收藏了一堆干货,参加了一堆微课之后,以为自己已经聚沙成塔,其实还是一盘散沙。
能否真正地通过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还在于学习者自己:
1.学习者知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可以处理信息,可以解决问题。
2.学习者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反求诸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如果你知识孤立的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你无法理解任何事情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三个维度:一是数据管理的维度;二是信息管理的维度;三是底层规律的维度。
六:《好好学习》这本书的文章结构主要分成4部分
1.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什么是知识: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衡量学习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2.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成甲从2011年,就开始接触查理·芒格的思考方法体系。
他在混沌大学分享了过去7年的思考。
他用学开飞机做比喻,来解释学思维模型的重要性。就像我们要学开飞机一样,给你一个飞行员驾驶手册,你敢开飞机吗?可你要真的成为一名驾驶员,飞行手册又极其重要,它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关于思维模型的讨论非常简单,就三个方向:
为什么要学?
从哪里学?如何掌握 ?
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
1.全新的思维武器2.基于演绎法
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为什么思维模型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想象一下,我们日常传统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什么?是不是多凭经验、直觉?
也就是说,我们基本的一个思考方式,就是通过学习、训练,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具备解决问题的更好的能力。
3.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人一生可能要掌握100多个思维模型,才能让你应付这个世界更游刃有余。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做?从哪里能找到?
有3个来源:
1.我们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
我们没有办法逃离出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重要的运作方式,就是影响我们决策的基本因素,而这正是查理芒格说的,要学习重要学科的重要规律。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理学等学科。
2.我们活着的世界,不是基本规律,而是由这些基本规律组成的复杂系统。
推荐几本书,有助于大家对复杂系统的了解。比如《失控》《失败的逻辑》《第五项修炼》等。
3.我们和客观规律相处的认知和心理。
我们明明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除了努力不够以外,我们怎么样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的认知情绪和心理也有很大程度上影响。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这么描述了“真实”和我们自己的关系:
我们看起来所有的危机,其实都与真相无关。
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对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认知心理学,有两本书推荐给大家,《人类误判心理学》和《避开错误决策的四个陷井》。
以上三个方面是思维模型的重要来源,然而,我们真的就这样能够找到吗?好像还没有一个抓手,你应该告诉我具体在哪里找?
我的方法“十字选择法”:垂直的一刀与水平的一刀。
首先,垂直一刀是指站到知识的至高点,跟随大师去学习。
举个例子,比如管理学大师詹姆斯·马奇,曾敏锐地发现,如果一个经验要想让别人学习,一方面它要有一定的复杂性,你才会觉得这个东西有价值。比如SWOT原理,就一个S原理,这个太简单了,可是另一方面,它又不能太复杂,以至于你不能理解,SWOT如果变成“SWOTRMENTSY”原理,你能记得住吗?你会去学吗?不会的!大脑决定了我们每次只能记住三到五件事情。所以一般流传下来的经验内容,往往就是三条到五条形成的模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也有可能生活在经验、故事构筑的牢笼里,真实的世界可能远远比我们经验、故事的最大可理解复杂性,要复杂得多,而且,越复杂的真相的原因,越难以解释、越难以传播。
正如詹姆斯·马奇所说,我们认为的真理,不过是人类可理解的共识,往往与真相无关。
其次,水平的一刀,是指你要回到知识的源头,顺着知识的发展脉络,去了解场景和细节,理解底层知识和规律。
各种环境系统的约束,知识使用的具体场景,能够给你带来一个更真实的理解、更全方位的感受。
从生理学上讲,我们能够调动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是你看到了场景和细节之后,能够建立更好地联系,从而你就能更好地知道这个规律和方法怎么用。
4.案例部分: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1.复利效应: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凡是符合这一规律的事情,都可以视为复利效应。,即“利滚利”。
复利效应可以导致幂律分布,即长尾理论。现在很多人都在运营微信公众号,但排名前20%的公众号可能占了80%的点击量。
生活中怎么应用呢?比如拓展人脉的关键:不是参加各种活动,首要的问题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变得对他人有帮助,其次,才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2.概率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更确切的说,我们在高期望的世界上持续投入,坚持下去,会获得高期望的收入。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的投入成功开概率最大的事件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3.黄金思维圈:
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成三个层面:what就是事物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第二个层面how,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why,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生活的各个角落都需要黄金思维圈,我们需要抓住我why的本质,而激发how的创意。
4.进化论
一个物种在适应过去的环境时,会形成一种行为,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不再需要此行为了,可物种仍然会延续过去的做法。
索罗斯说过: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
人类比物种进化,历史上的其他生物要有一些优势,如果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心智提前发生变化,就有可能更主动的应对变化,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快的发生变化,甚至预见变化呢?这里的思考是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换句话说,位置比努力重要。
5.系统思考:
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它是整体的,动态的,连续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以简驭繁的智慧。
作者在训练系统思考能力时,有几个线索值得注意,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
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系统关键,杰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5.二八法则
。如果人脉当做资源进行管理,二八法则就会起作用,20%的人脉带来80%的价值,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二八法则只是一个结果的表象,真正推动,这个结果的关键信息是系统正反馈。
我们能够通过提前分析系统中哪些因素可能持续累积,正反馈,最终影响资源分布的结果,从而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准备工作。
6.安全空间
再稳固的系统,如果没有预留足够的安全空间,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为了构建安全空间,我们可以从三个思路出发,
1.设计冗余备份,保证系统正常运作,
2.提高决策质量,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
3.提升系统的反脆弱性,增强系统对极端事件的应付能力。
六:成人的学习方式
我相信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
1没时间、没精力
密歇根大学的教授霍华德提出了生存余力理论模型,
其基本的观点是:一个人总是在他需要的精力与可提供的精力之间寻求平衡。
生存余力理论指出:一个人要从事学习活动,必须拥有一些生存余力。
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
消耗个体精力的事情叫作“生存负载”;而处理这些负载需要“生存力量”
2.看不懂、记不住
很多人会说“年纪大了,看不懂、记不住啊”。
可你想过没有,即使你完全读懂了书中的内容,甚至背诵下来,又能怎样呢?
学习的中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有人能通过记一本词典学会一门语言吗?不能。
即使我们熟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成人的学习能力应分为3个维度:
1.内化与应用知识
2.分析与整理信息
3.追问与反思经验
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再做每日反思,其实就是“吾日三省思维模型”。成甲在过去的7年,每天都这样问自己:
第一,昨天我学到了什么新方法,获得什么新启发,我有没有能够把它拆解成一些规律或者背后规律的组合。
第二,如果我从中学到了,我能把它提炼成思维模型吗?如果有思维模型,我能够把它迁移到其他的新的领域吗?
第三,我昨天遇到了什么问题,我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我用的什么样的方法,我今天回过头来还能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就这么简单,每天坚持做这样的思考、训练,就能不断地让我们在看似完全不搭界的知识当中,建立起全新的连接,产生突破。
最后重要一点
要懂得去寻找知识的边界,越有用的知识越危险。
此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我们学任何一个思维模型和总结经验方法的时候,要知道一定要去寻找知识的边界。
我们现在拥有和热爱的知识,是不是有可能是一个错误?
就像查理·芒格一直提醒大家的,他说,你只有知道一个知识什么时候失效,才配拥有这个知识。因为你越对一个知识觉得信赖,越觉得是你成功的原因,你就越会在未来拿它做更大的决定。而一旦你这个知识其实是有误差、有问题的时候,给你带来的损失,也是极大的。
越有用的知识越危险。
芒格说,我经常要把自己最有用的知识拿来检阅,一旦发现比它好的,我就毫不犹豫地替换掉它。所以我们也要一样,在经验最丰富的地方,反而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问题一,我能不能请教应用这个知识特别熟练的人,人家是怎么用的,是不是他的用法跟我不一样?
问题二,我是不是能够找到在这个领域同样很成功,但是人家压根不用我这个方法的人?
如果我们学思维模型,学方法论,听完一堂混沌大课,只记住了一个概念、一个模型、一个定理,你是非常危险的。
也就是说,你在掌握思维模型的时候,你要把它变成一个公式,这个思维模型它应用的前置条件是什么?这个思维模型在这种前置条件下,导致你在哪些边界上可以采取行动。你只有知道自己的知识的边界和行动的界限的时候,你才真正地拥有和掌握一个思维模型。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去学习、思考特别累,学这些思考的东西,是不是不如我快速地做一点事情更有效?
我想用爱默生的话作为今天的结束:
人类的全部历史都告诫有智慧的人,不要笃信时运,而应坚信思想。
我是燕妮,我想和你一样,喜欢自己,并喜欢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