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时间把《时间的朋友》这本书看完,看书的时间多半是在上班的班车上。以前有好几次机会看到这本书,包括电子版的,但是感觉没有发现什么技巧,而是啰里八嗦地讲一些似乎跟时间管理没有关系的东西,所以就没有耐心看完,而作者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居然在前言中就有言在先“这本书里的很多文字需要读者耐心读到最后再做判断,而非看到只言片语就进入抗拒状态,然后不由自主地断章取义”----好像就是说给我听的嘛:)
还好,这次,我耐着性子看完了。
这本书确实跟以往看到的时间管理的书籍不一样,以往看到的最经典的一本就是史蒂芬科威的《要事第一》,学到的最深刻的是时间四象限的划分。而李笑来的这本书全文并没有讲时间管理的技巧,而是通过改变思维习惯提高心智能力,从心智成长的角度谈自我积累,进而提升全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如下。
1)时间在哪里,成就在哪里
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ta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把不喜欢。
2)时间管理的本质是自我管理
我们无法管理时间,只能管理时间流逝所带给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开启心智,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
3)既勤奋又懒惰的人
“没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恐慌湿人们看起来超乎寻常地勤奋,而同样的感受也使他们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名其曰“提高效率。”
4)人们很难接受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者观念,所以人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听到自己想听到的。
5)大脑是可以被控制的,你的大脑并不是你,只是属于“你的”大脑。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比如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美丽心灵的原型,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
6)心智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尤其是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所以,人肯跟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比如“不知道学这东西有什么用”。
7)速成绝无可能
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是人的天性,比如各种减肥广告,鼓吹一招制胜的,迷恋赌博的,酗酒疯狂的。所以,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延迟满足”,还有个著名的糖果实验,据说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长大后都比较厉害。
8)交换才是硬道理
积累多多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但是多数时候是你想要什么,生活偏不给你什么,我有的无法换取我要的,陷入死循环,摆脱的方法只有一个----有什么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到东西,辅助手段是做想“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我有什么”,后者让你瞬间脚踏实地。
9)未知永远存在
我们害怕未知,害怕不确定的的东西,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只是永远做不到。为了进步,必须要忍受一定的未知,爱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常常吃亏的原因----他们总是想马上解决当时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不是“反对问为什么”,而是“暂时不去问为什么”更划算。只能不断尝试着“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10)与外界的无谓比较,让每个人凭空多了一个根本就不属于自己的目标,动辄被自己的“理想”绑架。要把时间花在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久能获得的快乐与幸福上。
11)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顾影自怜,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是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乐趣----快乐是一种本事。
12)极少数人才能准确估算时间,绝大多人完成一个任务的实际时间都比估算都要多(侯世达法则)。
13)直面困难。
人做事的动机往往有两个截然相反的原因---奖励和惩罚。人都喜欢被奖励,讨厌被惩罚。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很可能只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荣誉获得奖励而已。所以人们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甚至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怕麻烦是个害死人的坏习惯。。。。。所谓没有兴趣是因为没有能力把目前做的事情做好。
14)三思而后行
---做任何事情之前 都考虑相关的三个方面:内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学会思考方式最为重要。学会像项目经理一样思考,拆分子任务。
15)并行串行。同一个时间可以做两件事情的,要有“主动并行”的意识去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比如,问在等班车坐班车的时候去阅读。不要被迫浪费时间。
16)把自己的时间切分为时间片,是一种很好的能力。番茄工作法,可以保持相对长时间的高效率。
17) 感知时间。第一步是记录。最牛的是武哥的十年的大数据分析,工作/休息/学习/运动等时间记录登峰造极。李笑来推荐了Mr Time APP,我下载了,虽然还不够智能,但是用了几天,已经感受到了时间的魔力----无法阻止,无法控制,甚至无法自欺欺人,它就在那里默默记录着,无论是开机还是关机。时间流逝的速度感知就是效率。
18)每天制定时间预算和计划,每个任务制定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用了好久,完成的成效取决于任务的分解程度,不然会老受挫,时间到了总是还没有完成。
19)计划重要,行动力更重要。日常的工作生活大多数是重复性的,为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AAR深入骨髓了,定能提高效率/减少失误。
20)预演。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尝试把要做的事情的整个过程在脑子里预演一遍甚至数遍,这是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之间的选择和差异。万事皆须提前准备比如当众演讲的牛人之所以“显得”游刃有余,是因为之前做过太多准备。
21)有意识地锻炼写作能力----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重要位置。
22)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23)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实际上,他们确实死的更快。---罗素。
24)双盲测试,很有意思。
25)自证预言。运作机理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深层次原因是“恐惧”,想起来武志红的《身体知道答案》中讲的案例。
26)一些常见的思维陷阱:举证责任混乱,案例局限/对立论证/张冠李戴
27)语言句式反应了思维方式,要回避“要是。。。就好了”
28)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需要忍住自己发出质疑的欲望,耐心等到最后再发出疑问。过早质疑的副作用是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而排斥让一个人永远无法进步,因为拒绝接收,所以无法接受。倾听,就是关注说者所传达的“事实”和“看法”,要有清楚的确认环节,正确复述。
29)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比如教育,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自然就出现了。
30)需要控制的情绪只有一种---痛苦。其实自己的痛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比如记录一些很痛苦的事情,过段时间再回顾看看。
31)人脉---提升才华与学识,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暂时忽略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专心打造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32)优秀的人更容易自卑。谦虚/低调,成熟的人都善于做一件事情---让别人舒服。
33)永远鼓励身边的人,哪怕多少有些盲目。
34)养成不怕麻烦的性格,才可能拥有耐心。怕麻烦之类的坏习惯,就像一个人得了慢性病,本质是“判处死刑,换气扇若干年执行”,并不能马上致命,但是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到本症和并发症爆发的时候就没救了。比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为自己在拼命提高效率,却暗中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5)人生是马拉松,胜者不一定是开始跑得最快的。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我的行动力清单:
1)用app记录时间的花销,增强感知。
(可惜大数据统计显示有问题,不知道能否提给开发者升级。)
2)主动并行利用时间,避免被迫浪费时间。
3)做事情三部曲:计划,预演,复盘。
4)想发出质疑打断别人的时候,深呼吸六秒钟。
5)参考番茄工作法,保持高效率。
6)每天睡前回顾一件事。